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免疫防控策略在高原羊快疫预防中的应用与优化

作者

嘎玛石秀

西藏阿里地区措勤县措勤镇人民政府 西藏阿里地区措勤县 859300

摘要:高原羊快疫严重制约着高原养羊业的发展。本文深入探讨免疫防控策略在高原羊快疫预防中的应用,全面分析地理环境、养殖模式等因素给防控工作带来的挑战。从科学选择疫苗、创新疫苗研发,到完善防控体系、强化人员培训,多维度提出优化免疫防控策略的举措,旨在有效降低羊快疫发病率,助力高原养羊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原羊快疫;免疫防控策略;养羊业​

引言​

高原地区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孕育了极具特色的养羊产业,这一产业不仅是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撑,更是牧民生活的主要来源。然而,羊快疫作为一种急性、致死率高的传染病,频繁侵袭高原羊群,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尽管免疫防控策略已在一定程度上应用于羊快疫预防,但高原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分散的养殖模式,以及参差不齐的养殖技术水平,使得现有防控策略难以充分发挥作用。深入探索免疫防控策略的优化路径,对保障高原养羊业的稳定发展迫在眉睫。​

一、免疫防控策略在高原羊快疫预防中的应用​

1.1 疫苗选择与使用策略​

在疫苗选择上,需充分考虑高原地区羊快疫的流行菌株特点以及羊群的免疫状态。优先选择经过当地试验验证,对本地流行菌株具有良好免疫效果的疫苗。同时,关注疫苗的质量和保存条件,确保疫苗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有效性。在使用环节,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的要求,规范接种途径、剂量和时间。针对高原地区地广人稀的特点,可采用集中免疫与分散补免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每只羊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免疫保护。加强对养殖户疫苗使用的指导,避免因操作不当影响免疫效果。​

1.2 免疫程序制定与实施​

依据羊群的年龄、性别、饲养方式以及当地羊快疫的流行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对于羔羊,应在母源抗体消退后及时进行首免,并根据抗体监测结果适时进行加强免疫。成年羊则需定期进行免疫接种,维持机体的免疫力。在实施过程中,建立详细的免疫档案,记录每只羊的免疫信息,包括接种时间、疫苗种类、剂量等,便于跟踪管理。同时,合理安排免疫时间,避开羊群的应激期,如转场、分娩等,以提高免疫效果。​

1.3 免疫效果监测与评估​

定期采集羊血清样本,通过血清学检测方法,监测羊群的抗体水平。根据抗体监测结果,评估免疫效果,及时发现免疫失败的个体或群体。对于抗体水平不达标的羊群,分析原因,如疫苗质量问题、接种操作不当等,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此外,结合临床观察和流行病学调查,综合评估免疫防控策略的实施效果。通过对免疫效果的持续监测与评估,为调整免疫程序和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二、高原羊快疫免疫防控策略实施面临的挑战​

2.1 地理环境与气候因素挑战​

高原区域地形复杂,山脉纵横,许多地区道路崎岖,这不仅延长了疫苗运输的时长,还大幅增加了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偏远牧区缺乏完善的电力供应,疫苗保存所需的冷链设备难以正常运转,致使大量疫苗因保存不当失效。高原冬季漫长且寒冷,羊群长时间暴露于恶劣环境中,能量消耗加剧,机体免疫力显著下降。同时,强烈的紫外线辐射不仅会破坏疫苗的活性成分,导致其免疫原性降低,还会损害羊群的皮肤和黏膜屏障,使病原体更易侵入。此外,高原地区气象条件复杂多变,突发的气象灾害如暴雨、冰雹等,不仅打乱免疫计划的实施,还可能引发羊群的应激反应,进一步增加羊快疫的爆发风险 。​

2.2 养殖模式与管理水平挑战​

高原传统放牧模式下,羊群活动范围广,难以集中管理。部分养殖户因逐水草而居,流动性大,导致免疫接种工作难以有序开展。许多养殖户缺乏科学的疫病防控理念,在养殖过程中不注重环境卫生,圈舍长期不清理,粪便随意堆积,为细菌和病毒的滋生繁衍提供了温床。此外,部分养殖户在疫苗选择上盲目跟风,未根据当地疫病流行特点和羊群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疫苗。在免疫接种时,为节省时间和成本,随意减少接种剂量或简化操作流程,这些错误行为严重影响免疫效果,使得羊快疫防控工作难以有效落实。​

2.3 技术推广与人员素质挑战​

由于高原地区工作环境艰苦,待遇相对较低,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兽医技术人才,造成技术人员短缺的局面。现有的兽医技术人员中,部分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对新型疫苗和诊断技术了解有限,无法为养殖户提供精准的技术指导。此外,高原地区多民族聚居,语言种类繁多,文化差异较大,技术推广人员在与养殖户沟通时,常因语言障碍和文化隔阂,无法将防控知识和技术准确传达给养殖户。同时,养殖户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学习能力有限,对复杂的免疫防控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严重影响免疫防控策略的顺利实施。

三、高原羊快疫免疫防控策略的优化措施​

3.1 加强疫苗研发与技术创新​

政府和科研机构应加大对高原羊快疫疫苗研发的资金投入,组织专业科研团队,深入研究高原地区羊快疫病原体的特性和流行规律,开发更具针对性的新型疫苗。运用基因工程技术,精准设计疫苗抗原,提高疫苗的免疫特异性;借助纳米技术,优化疫苗的递送系统,增强疫苗的稳定性和免疫效果。在诊断技术方面,研发便携式、快速准确的检测设备,如基于免疫层析技术的现场检测试纸,方便养殖户及时检测羊群健康状况。此外,筛选和开发天然免疫增强剂,如植物多糖、益生菌等,通过调节羊群免疫系统,提高其对羊快疫的抵抗力。​

3.2 完善防控体系与管理机制​

建立由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兽医站和养殖户共同参与的多方联动防控体系,明确各主体的职责和任务,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制定严格的疫苗质量监管制度,从疫苗生产、采购、运输到使用的全过程进行严格把控,确保疫苗质量安全。推行标准化养殖管理制度,规范养殖场的建设、养殖流程和疫病防控措施,提高养殖管理水平。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构建羊快疫疫情监测预警平台,实时收集和分析羊群健康信息、疫病流行数据,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为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3 强化技术推广与人员培训​

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兽医技术人才投身高原地区疫病防控工作。定期组织兽医技术人员参加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业务能力。针对养殖户,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如举办现场讲座、发放科普资料、开展线上培训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案例,普及羊快疫防控知识和技能。开发多语言版本的防控宣传资料和手机应用程序,克服语言和文化障碍,方便养殖户获取防控信息。建立技术服务热线,安排专业技术人员随时解答养殖户的疑问,并定期组织技术服务团队深入养殖场,进行实地指导和帮扶,解决养殖户的实际问题。​

四、结论​

免疫防控策略在高原羊快疫预防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通过加强疫苗研发与技术创新、完善防控体系与管理机制、强化技术推广与人员培训等优化措施,能够有效提升免疫防控策略的实施效果,降低羊快疫的发病率,保障高原养羊业的健康发展。然而,高原羊快疫的防控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养殖户的共同努力,持续探索创新,才能实现高原养羊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聂龙祁,尹山红,赵年寿.高原有机肉羊梭菌病发病特征及防治方案[J].畜禽业,2023,34(07):80-82.

[2]宗吉卓玛.高原羊梭菌病发病特征及防治[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1,(21):34-35.

[3]辛有昌.高原型藏羊快疫类疾病调查与防治[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0,(21):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