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认知视角下英汉习语水隐喻的跨文化对比探究

作者

高诗意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长沙 410081

本文聚焦英汉“水”习语隐喻的跨语言对比,分析“水”源域特征映射形成的隐喻义共性与差异,并从认知体验及文化语境阐释其理据。现有隐喻研究多关注语义建构与跨语言对比,但对认知文化动因探讨不足。通过考察“水”相关习语,揭示英汉隐喻映射的普遍性与文化特殊性,以深化对语言认知基础与文化建构的理解。

一、英汉含“水”习语隐喻映射模式研究

本文对比英汉含“水”习语中“水”作为源域的隐喻映射现象,揭示其认知共性与文化差异。研究聚焦“流动性”“无色无味”“能量”“温度”四类物理特征在语言中的抽象投射,发现英汉习语均通过水的具象体验构建复杂概念,但映射路径与文化侧重存在显著差异。

在“流动性”特征映射中,水的动态属性被用于表达时间易逝(如英语“water over the dam”与汉语“流年似水”)、关系动态(“油水不相容”与“水乳交融”)及资源流动(“花钱如流水”)。值得注意的是,汉语习语中“水性杨花”“车水马龙”等表达凸显了变化不定与交通场景的隐喻,而英语语料中缺乏对应项。在静态维度,水的平静表面(英语“stillwaters run deep”与汉语“心如止水”)均被用于隐喻稳定心态,但汉语“一潭死水”额外承载消极评价义。

“无色无味”特征映射中,水的中性特质被用于构建平凡(英语“castbread upon waters”与汉语“曾经沧海难为水”)、麻烦(“muddy the waters”与“浑水摸鱼”)及平淡(“milk and water”与“君子之交淡如水”)等概念。汉语独有“清水衙门”等表达,通过水的清澈映射机构廉洁,反映儒家文化对道德透明的追求。

“能量”特征映射呈现最显著的跨语言共性。水的动能被用于表达力量(“水滴石穿”)、危险(“洪水猛兽”)及生存条件(“如鱼得水”)。汉语“水能载舟”进一步将水隐喻扩展至政治领域,映射民众力量,体现农耕文明对水利与政权关系的深刻认知。值得注意的是,英语中“a fish out ofwater”与汉语“如鱼得水”形成镜像映射,前者强调环境适配,后者突出条件赋能。

“温度”特征映射集中于态度表达,如英语“pour cold water”与汉语“泼冷水”的直接对应,反映人类对水温感知与心理评价的通感联结。研究显示,水隐喻的跨语言共性源于人类对水的物理属性与生态功能的共同认知,而差异则植根于文化语境:汉语习语更倾向将水与道德伦理、政治秩序关联,英语表达则更多聚焦日常经验与个体境遇。尽管汉语水隐喻数量占优,但英语在抽象概念映射中展现出更强的组合灵活性,如“holdwater”同时承载“逻辑严密”与“经济收益”双重隐喻。这种差异揭示,隐喻不仅是认知工具,更是文化价值观的语言具象化。

二、英汉水隐喻的认知共性与文化差异

水隐喻在英汉习语体系中既呈现显著共性,又存在文化差异,其认知基础与文化动因可通过以下维度阐释:

从认知共性来看,水作为生命必需物质,其物理特性在两种语言中均被优先映射。英汉习语共享“流动性- 时间易逝”“能量 - 危机”“无色 -平凡”“温度 - 态度”等核心映射模式。这种同质性源于人类对水的具身体验具有跨文化普适性:水流特性与抽象概念的关联(如汉语“流年似水”与英语“water over the dam”)印证了 Lakoff & Johnson 提出的经验相似性原则 [1]。

英汉民族极具特色的文化环境是英汉习语中隐喻义差异生成的重要原因 [2]。地理环境对英汉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英汉习语所呈现出的异质性则是英汉民族地理环境之间差异的明显体现 [3]。英国海洋文明催生航海相关隐喻(如“keep head above water”),中国农耕传统使汉语更关注内陆水体特征(如“一清如水”喻廉洁)。基督教文化渗透英语典故(如“cast bread upon waters”出自《圣经》),儒道思想则赋予汉语水隐喻哲学意蕴(“智者乐水”体现中庸观)。文学传统差异显著:英语水隐喻多源自日常生活(如“test the water”),汉语则大量引用经典(如“车水马龙”出自汉赋)。此外,英语水隐喻多含危机意识(如“in deepwater”),汉语则映射中和特质,性别隐喻差异(如“盈盈秋水”与英语缺位)更折射传统价值观。

认知共性与文化差异构成辩证关系:前者揭示人类认知的普遍规律,后者映射文化语境的独特烙印。Kövecses 的语境理论可为此提供解释框架——文化既作为概念认知语境(基于具身体验),又作为情境语境(包含价值观、历史传统),双重作用导致隐喻表达的分化。这种共性与差异的交织,正是语言作为认知工具与文化载体的双重属性在习语层面的具体呈现 [4]。

三、结语

习语作为民族语言的精华,承载着丰富的隐喻智慧。水作为生命之源,其物理特性通过隐喻映射转化为英汉习语中深刻的抽象表达。研究显示,水隐喻在英汉习语中呈现显著共性:流动性映射时间易逝与关系动态,能量特征关联力量与危机,无色无味特性喻指平凡与困境,温度感知投射心理态度。这些共性源于人类对水的具身认知体验具有跨文化普适性。

同时,汉语水隐喻展现出更丰富的语义延展,其映射维度涵盖社会关系、交通状况等英语习语未及的领域。这种差异根植于文化语境:海洋文明孕育的英语水隐喻多含航海意象,农耕文明塑造的汉语表达则深嵌内陆水体特征;基督教文化渗透英语典故,儒道思想则赋予汉语水隐喻哲学意蕴。地理环境、历史典故、价值观念的差异,共同构建了水隐喻的跨语言多样性。水作为认知媒介,既折射人类思维的共性规律,更镌刻着文化基因的独特印记。

参考文献:

[1] 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 孙毅,朱文静 . 习语的认知隐喻学机理读释——基于“冷 (cold)”语料的汉英对比研究 [J]. 外国语文,2011(6): 70-74.

[3] 聂菞. 地理环境对汉英习语及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30): 89.

[4] Kövecses, Z. Context in cultural linguistics: The case of metaphor[A].In Farzad Sharifian (ed.). Advances in cultural linguistics[C]. Singapore: Springer,2017: 307–323.

作者简介:高诗意(1998—),女,汉族,湖南益阳市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