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淤泥脱水组价问题研究
刘如
中设智地(湖南)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 410000
一、市政淤泥脱水组价的内涵与特征
(一)组价内涵
市政淤泥脱水组价是指根据脱水工艺要求,对完成单位工程量所需的各类资源消耗进行费用核算与整合的过程。其核心是依据施工流程中的设备使用、人员投入、材料消耗等要素,按照计价规范将各项费用科学归集,形成符合工程实际的单位造价。该过程需兼顾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既要满足淤泥脱水的质量标准,又要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
(二)组价特征
工艺关联性:组价结果与脱水工艺紧密相关,不同工艺(如板框压滤、离心脱水等)对应的设备选型、药剂种类、人员配置存在显著差异,导致组价构成呈现明显区别。
动态波动性:受市场价格、淤泥性质、施工环境等因素影响,组价要素的费用处于动态变化中,需建立灵活的调整机制以适应实际变化。
专业综合性:组价工作涉及机械工程、材料科学、工程造价等多个领域,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储备,才能准确把握各类资源的消耗规律。
二、市政淤泥脱水组价的构成要素
(一)设备费用
设备是淤泥脱水施工的物质基础,其费用在组价中占比最高。主要包括:主体设备:如板框压滤机、回转式格栅机等核心处理设备的购置或租赁费用,需根据设备性能、处理效率等参数确定。
辅助设备:涵盖螺旋输送机、水泵、搅拌器等配套设备的费用,此类设备虽非核心,但对脱水流程的连续性至关重要。
运维费用:包括设备的日常维护、能耗消耗、配件更换等长期支出,需结合设备使用寿命与运行强度综合测算。
(二)人员费用
人员投入是保障脱水工艺顺利实施的关键,费用构成包括:
管理与技术人员:如项目负责人、技术主管等,其费用与专业资质、管理范围相关。
操作工人:负责设备运行、药剂投放、污泥转运等具体工作,费用取决于岗位技能要求与工作时长。
辅助人员:包括安全员、后勤保障人员等,虽不直接参与脱水操作,但对施工安全与效率有重要影响。
(三)药剂费用
药剂是提升脱水效果的核心材料,其费用计算需考虑:
主药剂:如固化调理剂、絮凝剂等,用量与淤泥含水率、有机质含量等性质密切相关。
辅助药剂:如除臭剂等,虽用量较少,但对改善施工环境、避免二次污染不可或缺。
存储与运输费用:部分药剂需特殊存储条件,运输过程中存在损耗风险,相关费用需纳入组价范畴。
(四)其他费用
除上述主要要素外,组价还需涵盖场地租赁、水电费、运输费、管理费等间接费用。此类费用虽占比相对较低,但分布零散,易出现漏算,需通过系统梳理确保完整性。
三、市政淤泥脱水组价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设备计价体系不规范
设备型号与性能差异较大,缺乏统一的计价标准,导致同类设备在不同项目中定价差异显著。部分项目对设备运维费用估算不足,仅考虑购置或租赁成本,忽视长期运行中的能耗与维护支出,造成组价结果与实际成本脱节。此外,设备闲置或超负荷运行时的费用分摊方式不明确,进一步影响组价的准确性。
(二)人员配置与费用核算脱节
人员配置缺乏科学依据,存在 “人岗不适” 现象,部分项目为降低成本缩减必要岗位,或为规避风险过度配置人员,导致人员费用与实际需求不匹配。同时,不同技能等级人员的薪酬标准界定模糊,未能体现岗位差异,使得费用核算缺乏合理性。
(三)药剂费用测算精度不足
药剂用量受淤泥性质影响较大,若未针对具体淤泥样本进行试验分析,仅依据经验值估算,易导致用量偏差。加之药剂市场价格波动频繁,且不同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存在差异,进一步增加了费用测算的难度。部分项目忽视药剂的存储与运输损耗,导致组价中相关费用缺失。
(四)组价依据与施工实际脱节
组价所依据的施工方案与现场实际存在偏差,如脱水站选址、设备布置等与原设计不符,导致资源消耗测算失真。此外,计价规范对新型脱水工艺的适配性不足,缺乏对应的计算规则,使组价工作陷入无据可依的困境。
四、影响市政淤泥脱水组价的关键因素
(一)淤泥性质
淤泥的含水率、有机质含量、颗粒组成等性质直接决定脱水工艺的选择,
进而影响设备选型与药剂用量。性质复杂的淤泥往往需要更先进的设备与更多的药剂投入,导致组价水平升高。
(二)市场环境
设备、材料、人工等市场价格的波动是影响组价的重要外部因素。原材料价格上涨会直接推高药剂费用,而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变化则会导致人员费用出现波动,这些因素均需在组价中充分考量。
(三)工艺成熟度
成熟的脱水工艺具有稳定的资源消耗规律,组价时可依据丰富的历史数据进行测算;而新型工艺由于缺乏实践验证,资源消耗规律不明确,组价难度较大,易出现估算偏差。
(四)计价规范
国家及地方的计价规范为组价提供了基本框架,但部分规范更新滞后于技术发展,对新型设备、工艺的计价规定不完善,导致组价过程中存在主观随意性。
五、市政淤泥脱水组价的优化策略
(一)构建标准化的设备计价体系
建立设备参数数据库,根据处理效率、能耗水平等核心指标对设备进行分类,制定统一的计价标准。
规范设备运维费用的测算方法,结合设备运行时长、维护周期等参数,建立量化的费用计算公式,确保长期支出得到合理体现。
明确设备闲置与超负荷运行的费用分摊原则,避免因责任界定不清导致的组价争议。
(二)科学优化人员配置与费用核算
依据脱水工艺的岗位需求,制定人员配置标准,明确各岗位的职责与技能要求,避免人员冗余或短缺。
建立与岗位技能匹配的薪酬体系,根据工作难度、技术要求等因素划分薪酬等级,确保人员费用核算的合理性。
引入动态考勤与绩效挂钩机制,将人员费用与工作效率关联,促进成本控制与施工效率的协同提升。
(三)精准把控药剂费用测算
强化淤泥性质检测,通过试验确定药剂的最佳用量,避免经验估算导致的偏差。
建立药剂价格监测机制,实时跟踪市场价格波动,结合采购周期制定价格调整系数,确保费用测算的时效性。
规范药剂存储与运输损耗的计算方法,根据运输距离、存储条件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损耗率,避免费用漏算。
(四)加强组价与施工实践的衔接
组价前深入开展现场勘查,根据淤泥性质、场地条件等实际情况优化施工 方案,确保组价依据的真实性。
针对新型脱水工艺,组织行业专家制定补充计价规则,填补规范空白,为组价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建立组价动态调整机制,施工过程中定期对比实际消耗与组价数据,及时修正偏差,确保造价与成本的一致性。
(五)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养
加强对组价人员的培训,重点提升其对脱水工艺、设备性能、材料特性的理解,培养跨学科的知识储备。鼓励从业人员参与实际施工管理,积累现场经验,增强对组价要素的感性认知,提高组价的精准度。
六、结语
市政淤泥脱水组价是一项融合技术与经济的系统性工作,其精准性直接影响工程成本管控与投资效益。当前组价过程中存在的设备计价不规范、人员费用核算脱节、药剂测算精度不足等问题,需通过构建标准化体系、优化核算方法、加强现场衔接等措施加以解决。
未来,随着淤泥脱水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计价规范的逐步完善,市政淤泥脱水组价将朝着更科学、更精准的方向发展。通过持续优化组价策略,不仅能有效控制工程成本,还能为市政水环境治理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城市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参考文献:
[1] 贺亚, 秦雯, 赵红兵, 张建红, 张俊. 市政管渠及河湖清淤计价问题探讨[J]. 工程建设与设计 , 2022, (14): 243-246.
[2] 付艳 . 污水处理系统成本统计探究 [J]. 科技信息 , 2013, (26): 473+475.
[3] 周芒 . 市政给排水建设项目财务评价体系研究 [J]. 中国工程咨询 , 2013,(01): 37-39.
作者简介:刘如(1990.03)男,汉族,湖南省,本科,工程师,从事市政公用工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