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家校共育“翻转课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贺彩
河北省三河市第五小学 065200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数字化家校共育模式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新路径。本文探讨了翻转课堂在家校协同中的实施策略及其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作用。研究显示,通过重构教学流程、创新家校互动方式,教师在课程设计、信息化素养和家校沟通能力等方面获得显著提升。本研究为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启示。
关键词:数字化家校共育;翻转课堂;教师专业发展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模式正经历深刻变革。翻转课堂作为信息化教学的重要载体,其”课前知识传递、课中内化提升”的核心理念,为破解传统家校共育困境提供了新思路。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学科。本研究立足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分析数字化家校共育体系中翻转课堂的实施路径,揭示其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技术应用水平及家校协作能力的提升机制,为构建新型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提供实践依据。
一、数字化家校共育模式下的教学流程重构
(一)家校协同的课前准备机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双线并行”预习系统的构建,让家校协作从形式化走向实质化。以《观潮》一课为例,教师针对课文中的“潮来景象”描写难点,设计了一份“分层预习包”: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含钱塘江实景录像、比喻句赏析动画),自主完成基础学习;家长则根据推送的《观察任务单》,带孩子观察雷雨前云层变化,用手机录制15秒视频并配一句描述性语言。这种设计既让预习贴合学生认知水平,又让家长参与有章可循。
教师在此过程中实现了专业能力的双重提升。为制作《观潮》的交互课件,教研组反复研读教材,发现部编版在本单元着重培养“边读边想象画面”的能力,于是将微课重点从知识传递转向方法指导。课件中嵌入“暂停想象”功能键,提示学生在关键语句处暂停,结合生活经验口头描述脑海画面,家长用评分表(包含“用词准确性”“画面完整度”等维度)进行记录。这种“教材解读—目标拆解—资源开发”的闭环,让教师精准把握语文要素,更在收集家长评分数据的过程中,学会用可视化工具诊断学情。[1]
(二)课堂活动的深度优化设计
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古诗文教学,正从“教师主讲”转向“师生共研”。如在《山居秋暝》教学中,教师通过预习平台发现,72%的学生能背诵诗句,但仅35%能准确解析“空山”的意境。于是将课堂重组为三个阶梯环节:先由学生展示课前绘制的“诗中画”电子手账,阐述对“明月松间照”的理解;再分组对照预习时家长协助查找的山水田园诗资料,探究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色;最后开展“我是小诗人”情境创作,用Pad拍摄校园秋景并即兴创作对仗句。
这种转型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出全新挑战。当学生在对比环节提出“王维和陶渊明的隐居心境有何不同”时,教师迅速调取备课储备的诗人年表图谱,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差异。同时利用“课堂智能评价系统”,实时采集各组的讨论关键词,生成思维导图投屏展示。这种既要掌控课堂节奏、又要即时反馈的复合型能力,促使教师从“教学执行者”蜕变为“学习设计师”。特别是在处理学生将“清泉石上流”改写为“奶茶杯中流”的创意时,教师巧妙引导:“对比原句,哪种流水声更有山林野趣?”既保护创作热情,又深化古诗鉴赏方法,彰显出教学智慧的生长。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多维提升路径
(一)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系统培养
数字化家校平台的应用,推动教师从技术操作者向课程设计者转型。以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识字单元为例,教师在教授”森””众”等会意字时,依托希沃白板制作动态字源课件。课件中,”森”字的三个”木”如小树苗般从屏幕底部生长,逐渐组合成林海景象,配合农夫山间劳作的动画,直观展示”众人植树变成森”的造字逻辑。教师还需设计互动环节:学生在平板上拖动”人”字偏旁,组合出”从””众”等字,系统自动生成正确率报告。这种资源开发过程倒逼教师既要钻研汉字文化,又要掌握动画拆分、交互逻辑设置等技术细节。[2]
实践表明,技术应用与专业认知呈现螺旋式上升。某教师起初仅会使用PPT基础功能,在制作《田家四季歌》农事主题课件时,为展现”采桑养蚕”的过程,她自学万彩动画大师制作微课,其间反复对照部编版教参确认时序准确性。当发现教材插图中蚕房结构与实际不符时,主动联系本地养蚕户拍摄实景素材。这种”技术实践—教材研读—实地考证”的闭环过程,使教师既提升信息化素养,又深化对语文课程生活化理念的理解。如今,该校语文组已形成”技术骨干示范—集体备课优化—课堂实践检验”的协同发展机制,教师逐渐从孤立的技术模仿走向系统的课程创新。
(二)家校沟通能力的迭代升级
翻转课堂的实施重塑家校沟通模式,推动教师从经验型沟通转向数据化指导。在三年级寓言单元教学中,教师通过阅读平台发现,35%的学生反复阅读《守株待兔》却跳过拓展链接中的《韩非子》原文。因此,教师在家长会上不再泛泛强调”多读书”,而是出具个性化书单:给偏爱情节的学生推荐《中国古代寓言动画版》,为语文基础好的学生增加《庄子寓言选》。同时制作《亲子共读指导卡》,明确家长需在陪读时引导孩子对比”文言文与白话文讲故事的不同趣味”。
这种精准化沟通催生教师角色转变。某班级在开展《中国传统节日》项目学习时,教师发现有的家长误将实践活动当作”手工作业包办”。通过平台”家长留言分析”功能,教师识别到关键词”浪费时间””不如多做题”,随即在班级群发起”晒晒我家重阳糕”主题活动。当家长看到孩子采访祖辈、设计改良糕点的过程视频,纷纷留言”没想到孩子能关注老人饮食健康”。教师趁机推送《项目式学习中的家校协作》系列微课,将沟通内容从事务性通知升级为教育理念传导。这种基于实证的沟通方式,使教师逐步掌握家长心理分析、教育策略转化等研究型技能,家校协作从”被动响应”走向”主动共建”。[3]
结语
数字化家校共育背景下的翻转课堂实践,为教师专业发展开辟了多维成长空间。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场域中,教师通过重构教学流程、创新家校互动,实现了专业能力的立体化提升。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不同学科领域的应用模式,助力构建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新样态。
参考文献:
[1]刘永春,张凡,刘杰,等. 数字化家校共育”翻转课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 中国新通信,2021,23(14):183-184.
[2]邹美琪. 小学语文教学中“翻转课堂”的运用研究[J]. 电脑校园,2024(7):1559-1561.
[3]任明满.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三部曲"[J]. 语文教学通讯,2023(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