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吸引力 感染力 影响力

作者

雷开涛

重庆市铜梁区融媒体中心 重庆市 402560

引言:在传播格局加速演化的当下,传统电视新闻正面临信息流速剧变、受众注意力持续碎片化的双重压力。在这一背景下,电视新闻若想突破表达瓶颈,就必须从内容呈现逻辑到情绪触达方式进行系统性调整。电影语言因其结构设计、镜头编排等复合表达特征,具备更强的情绪穿透力,为电视新闻提供了可借鉴的表达范式。电视新闻若能在真实记录基础上融入电影式构造,就能强化观众的沉浸体验,唤起其情绪参与感,从而在信息泛滥的传播环境中获得更稳定的注意力回响。

一、全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电影化”表达的现实需求

传统电视新闻在镜头语言的运用上往往强调客观记录、全景呈现,强调对场景的完整覆盖。然而在视觉接受模式已改变的当下,这种表达方式无法满足受众的感官预期,使其在观看影像内容时更倾向于关注表达的直观性。另外,画面是否能够传递现场的紧张感、氛围的变化,已成为判断新闻质量的潜在标准。当镜头始终保持静态、平视,情绪便无法沉淀,观众也就无法建立起心理关联。与此同时,传统叙事仍以解说词为主导,镜头仅作为语言内容的附属背景,使得影像难以构成独立的表达体系。在当下以视觉引导为主的传播逻辑中,这种结构极易削弱观众对核心信息的感知能力,使新闻内容在视觉表达上失去抓力。这种落差正是传统电视新闻在全媒体转型中面临的核心难题之一。

二、全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出彩的创新路径

1. 以画面叙事塑造观感张力

在全媒体环境下,观众早已习惯以画面判断内容价值,新闻作品若无法在第一眼完成视觉吸引,其传播过程便会被迅速截断。因此,电视新闻必须重新理解画面的结构功能,将镜头从单纯记录的工具转变为叙事主体,以打破“信息即素材”的陈旧印象。其中,电视新闻的镜头要围绕情绪变化设定视觉焦点,使画面在运动中体现节奏感。构图要强化画面内部的张力关系,借助角度选择突出视觉冲击。景别要依据情绪走势灵活切换,在节奏变化中营造叙事呼吸,避免画面平铺。另外,电视新闻还要借助影像结构建立传播立场,唤起受众情感反应,提高整体吸引力。

如关注城市水灾应急的电视新闻,可以画面为引导推进整个报道。摄影团队需统筹镜头视角与画面节奏,使二者协调推进、形成一致的视觉逻辑。画面开头可以高位镜头呈现整体灾情,展示积水范围、救援布局,为观众建立空间感知。随后镜头要迅速下沉,贴近街面跟拍人群撤离的过程,突出个体反应。另外,电视新闻在构图上要避免僵硬对称,借助不稳定的视角制造现场紧张感,使画面具有持续的视觉张力。其中,镜头推进节奏要贴合水位变化、情绪波动的临界点,使视觉节奏成为情绪节奏的外化。景别选择要在特写与中景之间灵活切换,让观众既能捕捉细节,又不会丧失对事件整体脉络的判断。这种方式使受众在观看中逐步感知事件核心,完成从视觉感知到情绪投入的自然过渡,最终在心理上形成对公共议题的主动回应,以增强电视新闻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2. 以人物情感驱动情绪共鸣

电视新闻要真正唤起受众的注意,关键不在于事件的宏大,而在于人物的真实。人物是否具有情感张力,决定了观众是否愿意停下脚步。全媒体环境下,受众更倾向于代入具体的人而非抽象的议题。因此,电视新闻在展现人物时,应将镜头聚焦于情绪的流动过程。拍摄要紧贴人物的真实反应,捕捉其表情变化、语调起伏,使观众感受到情绪的推进。情节编排要围绕人物立场展开,呈现其矛盾与挣扎,让人物在镜头前释放最本真的状态。当人物的情绪被完整呈现,报道就成为一次真实经验的共振过程,从而增强新闻的持续感染力。

在报道一位基层护士深夜连轴转诊的新闻中,电视新闻的镜头要以人物的情绪变化建立叙事路径。拍摄将以该基层护士交班前的沉默特写开场,镜头紧贴该护士穿过走廊的身影,记录其缓慢步伐中的疲惫状态。进入急诊环节时,画面聚焦该护士处理突发病例时的神情与动作,呈现语速加快、手势紧张的即时反应。当诊疗告一段落,镜头转为低角度静观,呈现该护士在角落短暂休息的神态,让情绪自然流露。这一系列镜头将围绕人物状态推进节奏,使观众在视觉过程中逐步感知情绪脉络,从而建立对人物的心理贴近感。因此,当镜头能够让观众与人物建立心理关联,新闻的触达就转化为情绪的牵引。这种真实触感所引发的共鸣,将成为电视新闻影响力延展的关键。

3. 以场景设计营建沉浸氛围

电视新闻要增强吸引力,必须摒弃简化呈现现场的方式,不再只用背景点缀传递事件发生地的符号。因此,电视新闻在拍摄过程中要围绕事件本身建立具有空间逻辑的场景结构,使观众在视觉上能够感知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其中,镜头推进要遵循人物移动轨迹,明确起点、转折,让叙事在空间内自然展开。画面布置需依据情绪氛围进行调整,使环境音响、背景元素要紧贴事件情境,增强情感包围感。拍摄角度要贴近现场重心,缩短观众与事件间的心理距离,形成“置身其中”的感知体验。借助这一方式,电视新闻以完整场景调动受众感官联结,使情绪节奏与空间节奏一致,激发受众更深层的参与感,从而提高传播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在报道一场老城区棚改拆迁时,电视新闻要以场景结构还原事件推进的真实节奏。拍摄可从一户居民的家门口开始,跟随镜头走进屋内,呈现家具尚未搬空的局促空间,记录人物在打包、回望中的每个动作。随后镜头要沿人物的移动轨迹转入楼道,拍下熟悉邻里的交谈、门框上的划痕。整个镜头的组织要围绕人物情绪展开,在节奏推进中建立可感的空间层次,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逐步代入角色心理。另外,该电视新闻的音效要保留脚步声、开关门声和街面广播的真实混响,让观众在真实场景中同步体验人物的情绪变化。这种叙事方式可有效增强画面吸附力,提高观众的情感接收阈值,最终促使电视新闻在信息泛滥中建立清晰记忆点,形成可感、可传播的真实影响力。

结束语:电视新闻的表现边界正在持续拓展,但真正决定传播质感的,是情绪触达的深度。观众面对影像所期待的,是一次具象、真实的观看过程,而非对事件的被动接受。如果叙事脱离了人物的情感状态,新闻内容就无法唤起受众心理层面的回应。因此,未来的电视新闻要获得持续的吸引力,必须在节奏、结构与表达方式中创造沉浸体验感,让镜头承载情绪节奏,让场景承载叙事密度,使内容真正触及人心。

参考文献:

[1] 冷 梅 . 如 何 让 电 视 新 闻 报 道 更 有 吸 引 力 [J]. 记 者 摇篮 ,2025,(07):99-101.

[2] 葛莹莹 , 蔡庆国 . 电视新闻节目特别策划路径探析 [J]. 新闻世界 ,2025,(06):71-73.

[3] 宰蓉 . 县融电视新闻内容生产的创新与发展路径探析——以高邮市融媒体中心为例 [J]. 中国广播影视 ,2025,(11):98-100.

[4] 任春伟 . 电视新闻访谈节目的发展困境与创新路径 [J]. 全媒体探索 ,2025,(05):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