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视域下新质生产力的现代化价值
杨逸舟 郑龙涛 张炳赫 刘力源 周静
石家庄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35; 河北医科大学 河北石家庄 050031; 石家庄电子信息学校 河北石家庄 050800; 唐山市中心血站 河北唐山 063003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1这一重要论述破解了当前经济建设高质量发展问题,为加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助力。但是,新质生产力是内容丰富、逻辑缜密、意义深远的重大科学论断,仅从经济层面进行解读远远不够,新质生产力所表现出的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推进力,需进一步从理论层面进行逻辑阐释、总结概括。
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并与党的二十大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建设的逻辑建构进行紧密结合,不难发现,新时代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 进一步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从逻辑框架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必然逻辑脉络当中,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备着基础性地位,对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建设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生产力理论上的一次深刻变革,从现代化建设视角下分析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一、新质生产力是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重要指示器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社会发展进步状态的重要标准,指示着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社会生产力的形成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化之中,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界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创新、改造能力。若将科学技术的发展置于社会发展的视角之下,如果说蒸汽机的出现对于当时社会发展是突破性的,那么现如今以人工智能为主要标志的新质生产力对于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则完全是颠覆性的。
马克思高度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将“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总和”4 视为决定社会发展状况的关键性因素。列宁同样将生产力的发展视为“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可以说,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对人类社会的建设发展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时生产力本身的发展水平反映着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社会生产力的不同质态,决定着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视域中,新质生产力作为当前生产力发展的最为先进的质态水平,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新型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以产业转型升级、技术突破发展、生产要素创新为重要驱动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动了高质量发展,从而衍生出新型的、更适应时代需要与时代发展的生产关系,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前,随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推进,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入了崭新的模式,这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前沿科技的创新与产业进步。新质生产力相较于以往传统生产力的发展,更注重创新驱动,摆脱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升级,是以高科技、高质量、高水准、高效能为主要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表现着时代条件的转换与社会环境的发展,标志着生产力发展质变的新范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示器与方向标。
二、新质生产力是现代化生产关系的重要推动力
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中固有的矛盾。正是在这一矛盾的运动之下,人类社会不断发展。“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5 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会依据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数百年来,人类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与此同时,人类活动空间逐步打破以往的传统物理空间限制,并走向了时间与空间进一步得到拓展的虚拟世界,形成一种实践与虚拟相结合的新型社会形态。人类社会传统的线性关系被瓦解,变为由科学技术所引领的非线性关系。从历史上来讲,传统认知中的生产力主要为“物质生产力”,而现时代下,我们所称的生产力更多的变现为新质生产力。而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力质态,其产生与发展必然会引发当代生产关系的变革,成为当代生产关系发展的重要推动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62024 年7 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7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趋凸显,科技的进步推动并塑造着新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系统,在这一以科技为主导的新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逻辑系统中,传统社会的生产关系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其需求,加速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已经是现如今推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紧迫课题和重要任务。
新质生产力的产生、发展、壮大,标志着人类社会正逐步进入以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科技时代与现代社会。传统工业时代那种较为落后的生产关系已经不能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甚至在某些程度上传统的生产关系甚至为成为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过程,同样是新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发展的现代化过程。只有变革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才能进一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反之则会阻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拖缓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变革以往的旧的、落后的生产关系,推动适应生产力发展变化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以不断激发技术、知识、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活力,使知识、人才、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迸发出更高的市场价值,推动形成创新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新质生产力要求以人才建设助力现代化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域下,人类社会的首要生产力在于人的劳动,即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与核心在于人的发展,人是整个生产力发展变化中最活跃的能动性主体,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新质生产力作为以创新起驱动作用的新型生产力质态,其本质上是以人才为重要推动力,推动创新发展,驱动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最终应依赖人才建设,以人才的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8”人才作为第一资源,能够充分激发国家创新能力发展,推动现代化建设中科技化进程,只有充分激发人才活力,解放人才这一根本生产力,释放我国人口规模巨大的人才红利,才能进一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建设与发展,从而实现新型质态的进一步飞跃,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强大的人才动能。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激发人才活力,进一步发展新质生产力应不断畅通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循环发展,打通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应进一步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更新落后腐朽的思想观念,进一步解决好人才建设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困点难点,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建设,进一步助推现代化建设进程。其中推动人才发展的关键核心在于加快转变人才管理方式方法,向用人主体放权,以充分激发各类人才活力,让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进一步加大人才建设的奖励机制力度,形成对人才发展的全方位保护,鼓励支持人才创新创业,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推动人才培养现代化。目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仍存在高精尖人才稀缺、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这制约了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同时阻滞了新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这要求我们进一步调整教育学科设置,明确人才成长成才的正确政治导向与价值观要求,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将人才培养置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之中,加快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教育教学新标准与新体系,推动人才培养与未来产业发展相契合,培育与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高精尖复合型人才,依据科技发展趋势与时代潮流,引进优质教学资源,让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壮大,助力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
新质生产力要求人才培育环境现代化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助力现代化建设要求培育适合人才成长成才的优质人文氛围。应鼓励支持创新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让创新之气在社会蔚然成风,建设公平、诚信、活泼的科技创新发展新生态,破除人才评定“四唯”风气,倡导富有朝气、崇尚真理、百家争鸣、敢于创新的学术氛围,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发展。人才的成长成才离不开优质的发展环境,只有培育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才能够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充分发挥人才是第一资源的作用,让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与强大助推器。
党的二十界三中全会强调:“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9 在唯物史观视域下,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新型生产力质态,代表了当今世界最为先进的科技水平,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强大助推器,应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之于现代化建设的价值,以新质生产力为指引,推动新型生产关系变革,以人才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能,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6][8]《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 年 2 月 2 日
[2]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 10 月:28.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6 月:142.
[4] 郝立新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一卷)—马克思主义的创立(1840—1848)》[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年 5 月:362.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222.
[7][9]《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N].人民日报, 2024- 7-22(01).
石家庄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 课题编号为 sjzkt2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