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方言广播节目中播音主持的文化传承与表达范式创新

作者

白木仁

兴安盟融媒体中心 137400

引言

方言作为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语言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是特定区域民众共同生活经验与社会文化记忆的载体。方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文化认同、情感归属和价值观传递的关键符号系统。在广播播出系统中,方言节目因其接地气、贴近性强、情感色彩浓厚等特征,在服务地方群众、传播本土文化、增强区域认同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中老年群体、农村地区和外出务工人群中,方言广播节目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仍然坚实而深远。然而,随着普通话推广的深入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方言在公共传播空间中的使用频率逐年下降,方言节目的生存环境日益艰难,传统话语模式和播音风格逐渐无法满足新时代受众的审美需求和参与意愿。播音主持人作为节目内容的引导者与文化语境的调动者,肩负着激活方言语境、重构本土叙事、唤醒文化情感的重要使命。

一、方言广播播音主持的文化功能及其社会价值再审视

方言广播在中国广播体系中占据着独特的位置,是中国多语种广播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功能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它是方言语言形态的保存与传播工具。通过日常节目播出,保持了特定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结构的使用频率,避免了语言的边缘化与遗忘。其次,它是区域文化的传播平台,方言节目往往以本地化生活题材、传统节庆、民间故事、俗语俚语、地域音乐等内容构建具有文化味道的传播场域,是地方精神生活的一种象征。再次,方言广播节目具有很强的情感慰藉功能,是在外游子、城市新移民与农村群众感知乡愁、维系文化根性的桥梁。在这些文化功能的实现过程中,播音主持人起到了关键的中介作用。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方言广播传播语境的深层变化

随着融媒体传播体系的形成,广播媒介不再是信息传递的主阵地,其传播速度、表现形式、用户粘性已被移动端、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介逐渐取代。对于方言广播来说,这一变化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传统电台的收听场景被不断压缩,尤其是青年群体收听习惯的变迁使得方言节目失去了部分潜在受众;另一方面,媒介融合提供了多平台传播的技术可能,使方言节目可以在视频号、抖音、微博、公众号等新平台上重新获得关注。因此,方言广播的语境正在从“封闭型电波传播”向“开放型社交传播”转型,其语言表达形式、内容构成逻辑与传播节奏也在发生变化。

三、方言播音主持表达范式的现实困境与创新动因

在传统广播中,方言主持人多采取地方化、生活化、情境化的语言风格,其语体接近日常生活中的“闲谈式”交流,强调“人情味”“市井气”,这种风格在稳定收听群体中具有极强的黏性。然而,面对新媒介语境,传统表达范式显现出多重困境:其一,语言内容单一、话题狭窄,难以吸引年轻受众;其二,表达风格陈旧,缺乏创意与审美设计,无法满足多样化媒介审美;其三,缺乏互动性,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仍停留在单向灌输阶段,难以形成有效传播闭环。因此,推动方言播音主持表达范式的创新,是提升节目生命力的必然选择。表达创新的动因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媒介融合的技术驱动,要求语言表达适配不同平台;二是受众结构的变化,要求内容设计考虑年轻化、趣味性与社交传播属性;三是文化表达使命的强化,要求主持人用更具感染力与创造力的话语模式呈现本土文化魅力。

四、方言播音主持话语策略与表达路径的融合创新

为了实现有效的文化传承与传播效果,方言播音主持人应在节目表达中融入多层次的叙事策略与表达技巧。首先是话语风格的创新,主持人要在保持地方方言亲切感的基础上,注入现代语言元素、网络流行语、年轻化表达,打造“方言 + 幽默 + 创意”的新型语体风格,增强语言的时代感与传播力。其次是内容策划的融合性,节目选题应突破传统家长里短、生活琐事的范围,增加文化访谈、城市记忆、非遗传承、地方美食、青少年方言挑战等多样化内容,提升节目文化厚度与吸引力。再次是传播形式的多元化,主持人需配合视频制作团队,开展“听 + 看”联动式传播,例如以主持人带方言讲解城市地标、非遗技艺、民间传说等方式构建可视化的方言内容,增强文化传播的感知效果。

五、以文化主体性为导向的方言主持范式重构路径

在新时代背景下,方言广播播音主持表达范式的创新不应仅仅局限于技术手段与传播形式的更新,更应从文化主体性出发,重建话语体系,唤醒本土文化的生命力。首先,应加强对主持人的文化身份意识训练,使其不仅是语言操作者,更是文化意义的建构者。主持人需深入了解所在地区的历史、民俗、社会心理与文化情感,在播音中呈现文化的真实样貌与精神气质。其次,应推动跨媒介表达能力的建设,使主持人具备音视频剪辑、剧本编写、社交运营等多维能力,打破传统广播话语体系的局限,实现文化传播方式的立体化表达。

结论

方言广播节目不仅是地方语言的传声筒,更是地方文化的讲述者与塑造者。在新时代传播语境与媒介生态的变革背景下,方言播音主持的表达范式必须从传统“播讲模式”转向融合化、互动化、视觉化、社群化的新型表达形态。本文从文化功能、媒介语境、表达困境、话语策略与范式重构等方面对方言广播播音主持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文化主体性是表达创新的根本立足点,多平台联动、多语体融合、多元互动是创新实践的重要路径。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方言传播人才的培养与研究支持,推动传统语言表达与新媒介语境的深度融合,使方言广播不仅在文化传承中守正出新,也在传播创新中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 孙媛媛 . 浅析播音主持中文化价值及其意义 [J]. 名作欣赏 ,2016,(08):157-158.

[2] 李虓 . 浅谈融媒体背景下的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规范 [J]. 西部广播电视 ,2016,(16):131-132.

[3] 郭蓓 . 关于广播电台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创新思考 [J]. 才智 ,2017,(26):262+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