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文化资本的旅游转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
刘影
长春建筑学院 吉林长春 130000
在全球气候变暖与消费升级的双重背景下,冰雪资源正从自然禀赋转化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本。2022 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实现了“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更点燃了中国冰雪文化旅游的发展引擎。据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2024-2025 冰雪季我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有望达到 5.2 亿人次,收入超过 6300 亿元,冰雪经济总规模预计 2027 年达到 1.2 万亿元。这一蓬勃发展的产业态势,为探讨冰雪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现实基础。
冰雪文化作为人类在冰雪生态环境中创造的生活方式与精神财富,其内涵涵盖冰雪体育、交通、生产、饮食和生态文化等多个维度。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指出,文化资本存在具身化、客体化和制度化三种形态,能够与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相互转化。这一理论为理解冰雪文化如何通过旅游开发实现价值增值提供了分析框架。
一、冰雪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剖析
(一)融合发展的主要成效
当前我国冰雪文化旅游已形成“冰雪 + ”的多元融合模式,展现出强劲的市场活力。除传统的滑雪、赏冰雕外,“冰雪 + 温泉”“冰雪+ 民俗”“冰雪 + 赛事”等新业态不断涌现。
据国家信息中心监测,2025 年 1 月北京、黑龙江、吉林的冰雪经济总指数处于领先梯队,其中黑龙江的冰雪运动参与度、北京的旅游活跃度均居前列。全国范围内,冰雪装备销售收入从 2015 年的不足50 亿元增长到 2023 年的 220 亿元,形成 15 大类产品体系,覆盖从竞技到休闲的全产业链。
(二)现存的结构性矛盾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冰雪文化旅游也面临结构性矛盾。
辽宁 23 家滑雪场中,多数项目集中在滑雪、冰灯等常规类型,缺乏文化特色,导致“游客减少 - 价格降低 - 项目退化”的恶性循环。相比之下,内蒙古呼伦贝尔的“冰雪那达慕”、四川西岭雪山的“冰雪熊猫”等 IP,因融入地域文化而保持了独特吸引力。冰雪经济呈现明显的区域失衡。
国家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25 年东北三省与北京在冰雪文化丰富度指数上显著高于其他地区,而华东、华南的滑雪场平均活力较弱。这种失衡既源于自然条件差异,也与文化资本投入不均有关。随着冰雪旅游大众化,服务质量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问题的本质,是冰雪文化资本在转化过程中未能实现文化价值、经济效率与社会效应的统一。
二、冰雪文化旅游的创新发展路径
(一)文化赋能:构建差异化 IP 体系
冰雪文化旅游的创新核心在于挖掘文化资本的独特性。基于新疆阿勒泰与哈尔滨的成功经验,可采取两重策略:
将冰雪生产文化、民俗仪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体验项目。如复原鄂伦春族的冰雪狩猎技艺,开发“雪地追踪”沉浸式体验;将赫哲族的冰下捕鱼习俗转化为互动表演,使游客参与从凿冰到捕鱼的全过程。
故事叙事建构:将冰雪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结合,形成叙事链条。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 “冰雪丝路”主题,就是将冰雕艺术与中东铁路历史、俄罗斯建筑风格相融合,使景观成为文化叙事的载体。这种叙事化设计能提升游客的情感共鸣。
(二)空间优化: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
针对区域发展失衡问题,应依据资源禀赋与文化特色实施分类开发:东北、新疆等传统冰雪地区,应减少对“滑雪 + 冰雕”的单一依赖,向“文化深度体验”转型。如黑龙江可依托“中国雪乡”品牌,开发”冰雪民宿 + 民俗工坊”的慢旅游产品。
华北、西北部分地区可利用区位优势,发展“冰雪 + 生态”“冰雪+ 康养”的复合模式。河北崇礼在滑雪之外,开发温泉疗养、运动康复等业态,形成“白天滑雪、夜晚康养”的全时段消费链,值得借鉴。
华东、华南地区可依托技术与市场优势,发展室内冰雪乐园、VR滑雪等创新形态。上海“热雪奇迹”室内滑雪场通过恒温技术与 IP 联动,实现“南方人四季玩雪”的场景,2024 年冬季客流量同比增长22% 。
(三)技术融合:构建智慧旅游生态
开发沉浸式冰雪文化体验系统,如通过 VR 技术重现古代“冰嬉”场景,游客可虚拟参与皇家冰上运动会;利用AR 技术在现实冰雕景观中叠加历史故事投影,增强文化解读的直观性。建立冰雪旅游大数据中心,分析游客行为偏好,实现精准营销与服务优化。利用抖音、微信等平台,打造“云端冰雪节”,扩大文化影响力。
技术融合不应仅停留在工具层面,而应与冰雪文化的内核深度结合。例如,区块链技术可用于冰雪非遗技艺的认证与溯源,如齐齐哈尔烤肉的“四维认证体系”,通过量化标准提升文化产品的可信度与溢价能力。这种“技术 + 文化”的双轮驱动,能有效提升冰雪文化资本的转化效率与可持续性。
结论
首先,冰雪文化具有具身化、客体化和制度化三种资本形态,其向旅游资本的转化是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动态平衡过程。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新疆阿勒泰等案例表明,只有保持文化独特性,才能实现资本的持续增值。
其次,当前冰雪文化旅游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仍面临同质化、区域失衡、服务滞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本质是文化资本转化过程中的价值偏离,需要通过文化赋能、空间优化和技术融合等策略加以解决。
最后,未来发展应坚持“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冰雪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通过 IP 创新、技术赋能和业态融合,构建高质量的冰雪文化旅游生态体系。
参考文献:
[1] 付波 . 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旅游公共服务智慧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J].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 , 2023, 6(12): 7-9.
[2] 张露. 低碳经济视域下吉林省冰雪旅游发展研究 [J]. 北方经贸,2025, (06): 14-17.
[3] 王妍 . 数字赋能黑龙江省冰雪产业链协同发展研究 [J]. 北方经贸,2025,(06):10-13.
作者简介:刘影(2004.5),女,汉,黑龙江省鹤岗市,本科,研究方向:电子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