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践培能 以美育润心
廖金义
崇阳县大集中学附属小学 湖北咸宁 437500
今年端午节与“六一”国际儿童节相约而至。在端午民俗文化与儿童节欢乐氛围交织之际,崇阳县大集附小以“实践培能,以美育润心”为主线,创新推出为期三天的“艺术节”主题活动,让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接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技能。通过劳动实践、艺术创作、红歌传唱、跳蚤市场四大板块的深度融合,打造了一场五育融合的成长盛宴,生动诠释了学校“让教育回归生活,让成长扎根实践”的育人理念。
一、系列活动融合 多维启智培能
(一)劳动实践:从指尖技艺到生活智慧
5 月 28 日,该校以劳动实践课程构建起立体化成长阶梯:低年级学生用水果拼盘探索色彩美学,中年级以包饺子领悟面食文化,高年级借粽叶糯米编织端午记忆。下午的生存技能大赛更显教育巧思:一、二年级萌童指尖翻飞系出整齐鞋带;三、四年级少年将校服叠成“豆腐块”;五、六年级学生飞针走线完成纽扣缝钉和艾叶香囊缝制。这些看似简单的劳动项目,实则在锤炼手脑协调能力的同时,悄然播下独立自理的种子。一位家长深情地说:“学校这些活动确实搞得好,既让孩子们学会自理自立,又在活动中开悟生活智慧,把孩子都盘活了!”
(二)美育润心:非遗传承与创意表达共舞
同日开展的美育节活动掀起艺术浪潮。上午的非遗主题书画展中,400 余件师生作品构筑文化长廊:云肩的繁复纹样讲述服饰礼仪,青铜铺首演绎门环千年,藻井彩绘绽放建筑美学。下午的“百米长卷”现场,六个年级分设创意工坊——扭扭棒幻化立体花园、粘土捏塑繁花似锦、毛线编织锦绣山河,端午龙舟香囊与卷纸童话小屋更将传统与童趣无缝衔接。一件件造型各异、惟妙惟肖的作品,彰显出孩子们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孩子们用粘土复刻非遗纹样时,传统文化的基因已在他们手中活化新生。
(三)红歌传唱:以乐化人厚植家国情怀
29 日开启的红歌大合唱中,在 4 个校级节目汇演之后,47 个班以年级为单位,轮番登台大 pk,《卢沟谣》的童声清澈,《少年中国说》的誓言铿锵,经典红歌与校园民谣的交响,既是对红色基因的传承,也是对艺术素养的锤炼。舞台上的队形编排、声部配合,无形中培育着孩子们的团队协作精神与集体荣誉感,让德育与美育在旋律中同频共振。
(四)跳蚤市场:财商启蒙与绿色实践并行
30 日下午,学校操场变身社会实践大课堂,跳蚤市场上两千余名学生化身“小掌柜”在各个摊位前穿梭奔忙。图书玩具明码标价,手作工艺品创意纷呈,讨价还价声里藏着财商启蒙的密码。五年级学生自主设计的“端午香囊兑换区”,将劳动成果转化为交易商品;四年级设立的“以物易物专区”,则让环保理念落地生根。这场真实的社会初体验,不仅锻炼了孩子们沟通能力与经营思维,更通过旧物循环传递绿色生活理念。
二、没有“活动低能” 个个活力四射
老师们普遍反映,持续三天的活动学生积极性很高,就连一些所谓的“学困生”都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大多都有“杰作”诞生,让人刮目相看。
四年级“学困生”王某某包的粽子有棱有角,他还不厌其烦地教同学们包粽子;五年级全校闻名的“问题生”张某在跳蚤市场表现出了惊人的经商天赋,“倒买倒卖”白手起家赚了 60 多元;六年级“瞌睡虫”李某表演的街舞,个性张扬、活力四射。还有很多平时学习成绩不咋样的同学在各自喜爱的活动中都异常活跃,赢得了众人的喝彩。有老师感叹道:“只要搞活动,孩子们眼里都放光!”
此观之,教师绝不能仅仅根据各科考试的分数而对学生进行“贴标签”。这,也许正是目前教育评价制度急需改革的原因之一吧。
三、创新育人模式 实践赋能成长
众所周知,昔有钱学森对中国教育的世纪之问,近期网上又有王树国校长对教育的“震天三问”。当人们都在反思为什么教育的疯狂内卷却还是没有卷出“高分低能”的怪圈时,我们确实应该换个角度来看教育了。像我校将传统文化、劳动技能、艺术创造与社会实践有机串联的探索,也许是个路子。教育绝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必须与生活接轨并且拥抱生活,以生活实践启智培能,以美育熏陶塑魂润心。就像我校本次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包粽子、缝纽扣实践活动中夯实生活技能根基,以非遗创作培育文化自信,红歌传唱熔铸精神品格,而跳蚤市场则激活其综合素养。这样让教育行为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融合,构建立体教育生态,促进五育有机融合,让孩子既能妙手绘丹青,亦能巧理衣食住行,更懂柴米油盐中的学问。这样的教育才有人间烟火气。
因此,在大谈特谈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我认为学校教育一定要创新教育模式,深化“项目化 + 生活化”教育实践,让教育真正回归生活本真。让劳动教育、社会实践与美育启蒙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的重要抓手,并以此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好步、奠好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