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民族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王一名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吉林省长春市 130000
一、引言
在全球旅游市场日益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吉林省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省份,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其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吉林省民族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吉林省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吉林省民族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现状深度剖
(一)民族文化资源禀赋与旅游价值挖掘
吉林省作为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拥有满族、朝鲜族、蒙古族等众多民族,形成了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体系。满族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其服饰色彩绚丽、款式独特,饮食文化丰富多元,酸菜白肉火锅、萨其马等传统美食承载着民族记忆;朝鲜族文化以热情好客、尊老爱幼的淳朴风俗闻名,服饰素净淡雅,歌舞艺术魅力独具;蒙古族文化则以能歌善舞、豁达豪放的性格特质为人熟知,服饰、饮食、住行等方面皆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满族文化相关非遗有满族剪纸、刺绣、秧歌等;朝鲜族文化相关非遗涵盖农乐舞、长鼓舞、洞箫音乐等。这些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资源,为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筑牢了坚实根基,成为旅游产品创新与文化内涵提升的重要源泉。
(二)旅游业发展态势与产业融合基础
近年来,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持续攀升。2023 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 31449.73 万人次,同比增长 173.0% ;旅游总收入达5284.63 亿元,增长 242.1% ,创历史新高。2024 年,全省接待入境游客 92.29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 122.9%. 。在入境游客中,接待外国游客 83.44 万人次,增长127.0% ;接待港澳台同胞 8.85 万人次,增长 90.3% 。2025 年一季度,吉林省接待国內游客人次、国內游客出游总花费分別同比增长33.9%、28.8%,全省文旅经济实现“开门红”。
在产业体系与空间格局方面,吉林省构建了以冰雪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为三大支柱的产业体系。长白山国际度假区、查干湖、伪满皇宫博物院等景点成为标志性旅游目的地。截至 2024 年底,年末全省有旅行社 858 家,其中分社 267 家。星级以上饭店 63 家,其中五星级宾馆 3 家。拥有国家 A 级旅游景区311 家,其中 5A 级旅游景区 9 家。拥有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 5 家。涵盖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多个领域,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
(三)融合发展成效与数据支撑
吉林省在民族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众多景区积极挖掘和展示民族文化元素,中国朝鲜族民俗园便是典型代表。该园区以朝鲜族民族文化为核心,通过展示服饰、传统米糕制作技艺、米酒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同时,吉林省举办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活动,如松花湖开江鱼美食节、长春冰雪节等。以松花湖开江鱼美食节为例,该活动已成功举办多届,2024 年期间共接待游客约50 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2 亿元。
此外,吉林省积极发展民族风情旅游,突出朝鲜族、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特色,支持中国朝鲜族民俗园、吉林市乌拉街等民族特色旅游产品,查干湖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等民族特色旅游活动更好发展。2024 年,全省新增5A 级旅游景区2 家,总数达到9 家;新增国家旅游度假区1 家,总数达到2 家,均为东北最多。
这些文化旅游活动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供给,满足了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还极大地提升了吉林省旅游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吉林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三、吉林省民族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问题及成因剖析
(一)融合发展现存问题综合概述
吉林省民族文化与旅游业在融合发 暴露出融合层次浅表化、品牌影响力薄弱、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政策与资源 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展示多停留于形式层面,缺乏深度文化 度体验需求;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认知 地相比存在显著差距,导致市场竞争力不足;旅游基 施老化、服务人员专业素养欠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 性与实效性不足,资金投入的规模与效率有待提升,专业 制约民族文化与旅游业深度融合的瓶颈。
(二)问题成因深度剖析
1. 认知偏差与战略定位模糊
部分地区和景区对民族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核心价值认识不足,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忽视了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导致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缺乏系统性与前瞻性。同时,战略定位的模糊性使得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缺乏明确的方向与路径,难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与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体系。
2. 管理体制与协同机制缺陷
现行管理体制下,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涉及多个行政部门,管理权限分散、职责不清,导致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协调不畅、效率低下等问题。此外,跨部门、跨行业的协同合作机制尚未健全,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的难度较大,难以形成推动民族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强大合力。
3. 资源整合与创新能力不足
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整合缺乏科学规划与有效手段,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难以实现文化价值与旅游价值的最大化。同时,创新能力不足使得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差异化竞争优势。在文化创意、技术应用、市场拓展等方面,吉林省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仍需突破传统思维定式,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与路径。
4. 专业与资金支持体系薄弱
专业人才是推动民族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力量。然而,目前吉林省在民族文化研究、旅游规划、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尤其是既懂民族文化又懂旅游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稀缺,难以满足融合发展的实际需求。此外,资金投入的不足与融资渠道的单一也制约了民族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与建设,导致部分优质项目因资金短缺而无法落地实施。
5. 文化保护与传承意识淡薄
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部分地区和景区过于注重经济利益的追求,忽视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商业化的过度开发导致民族文化资源的原始性与真实性受到破坏,文化内涵被稀释与扭曲。这种短视行为不仅损害了民族文化的长远利益,也影响了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吉林省民族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深化实施方
1. 民族文化数字资源库建设
(1)技术赋能:联合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及腾讯、华为等科技企业,搭建“吉林省民族文化数字孪生平台”,集成3D 文物扫描、AI 非遗技艺复原、虚拟现实(VR)体验等功能。(2)应用场景:开发“吉林非遗数字护照”小程序,游客可在线收集满族剪纸、朝鲜族洞箫等数字藏品,兑换线下体验券。
2. 沉浸式民族文化体验场景打造
(1)标准化建设:制定《吉林省民族文化主题村寨建设标准》,明确民居复原、手工作坊布局、非遗展示流程等规范,确保文化原真性。
(2)产业链延伸:在村寨内设立“非遗工坊”,游客可参与满族萨其马制作、朝鲜族米糕DIY 等项目,成品可现场邮寄或在线销售。
(3)案例复制:选取延边龙井市、吉林乌拉街等 3-5 个试点村寨,2025 年前完成改造并挂牌“省级民族文化体验示范村”。
3.“民族文化 +”旅游商品开发
(1)设计赋能:联合中央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等高校,举办“吉林民族文化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年评选优秀作品并量产。
(2)渠道拓展:在机场、高铁站设立“吉林民族文化馆”线下店,与京东、淘宝合作开设旗舰店,推出“满族八旗兵盲盒”“朝鲜族长鼓舞音乐盒”等爆款商品。
(3)数据监测:建立旅游商品销售大数据平台,实时跟踪商品销量、用户评价,动态调整生产和营销策略。
(二)强化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协1.“景区 + 非遗”深度融合
推动伪满皇宫博物院与满族剪纸非遗传承人合作,打造“满族宫廷文化沉浸式剧场”;查干湖景区与冬捕非遗传承人共建“冬捕技艺展示中心”。2. 民族文化旅游品牌集群培育
构建“1+3+N”品牌体系,即1 个超级IP(吉林冰雪+ 民族文化)、3 个核心品牌(长白山满族祭祖节、延边朝鲜族民俗嘉年华、查干湖冬捕节)、N 个地方特色品牌。
3. 民族文化主题民宿与研学旅游发展
制定《吉林省民族文化主题民宿认证标准》,从建筑风格、服务内容、文化体验等方面进行评级,授予“三星”“四星”“五星”标识。联合教育部门推出“民族文化研学旅行课程指南”,开发“满族火炕建造”“朝鲜族泡菜制作”等20 门标准化课程。
(三)完善民族文化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
1. 交通可达性提升
开通“民族文化旅游专线巴士”,连接长白山、延边、查干湖等核心景区,票价实行“一票通”优惠。增设“长白山- 延边”旅游列车,车厢内布置民族文化元素,提供非遗技艺表演和特色餐饮服务。
2.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在景区、酒店增设中、英、韩、日四语标识系统,培训“民族文化旅游双语讲解员”。开发“吉林民族文化旅游智慧导览 APP”,集成语音讲解、AR 实景导航、在线购票等功能。制定《吉林省民族文化旅游服务规范》,对不达标的景区实行“黄牌警告”和“降级处理”。
3. 人才培养体系
推动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开设“民族文化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施“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工程,每年选派传承人到高校授课,培养“非遗技艺 + 旅游管理”复合型人才。联合人社部门开展“民族文化旅游从业人员技能大赛”,对获奖者授予“吉林省技术能手”称号,并给予职称晋升、资金奖励。
(四)创新民族文化旅游营销与传播
1. 新媒体传播矩阵构建
与抖音、B 站合作推出“吉林民族文化挑战赛”,设置“满族服饰变装”“朝鲜族长鼓舞翻跳”等话题,邀请头部网红参与。开展“非遗传承人直播专场”,展示满族剪纸、刺绣等技艺,销售手工艺品。建立“新媒体传播效果评估体系”,实时跟踪粉丝增长、互动率、转化率等指标,优化传播策略。
2.“走出去”战略实施
参加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东北亚博览会等国际展会,设立“吉林民族文化旅游馆”,展示非遗技艺、特色商品和旅游线路。在韩国首尔、日本东京等城市举办“吉林民族文化旅游推介会”,邀请当地旅行社、媒体参与,签订合作协议。
3. 节庆品牌打造
举办“吉林民族文化旅游节”,整合松花湖开江鱼美食节、长春冰雪节等活动,推出“民族文化狂欢周”“非遗技艺博览会”等子活动。开展“民族文化旅游达人评选”,鼓励游客分享体验视频,优秀作品可获得免费旅游奖励。
(五)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
1. 生态补偿机制
设立“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基金”,来源包括省级财政拨款、景区门票收入、社会捐赠等。对非遗传承人给予生活补贴,对传统村落修缮给予资金支持。建立“民族文化保护评估委员会”,定期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确保专款专用。
2. 绿色标准推广
制定《吉林省民族文化旅游景区低碳运营规范》,要求景区使用清洁能源、推广垃圾分类处理,减少碳排放。参考四川“九寨沟模式”,对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实施游客流量控制,超载时启动预警机制。在长白山景区试点“民族文化旅游碳中和计划”,通过植树造林、购买碳汇等方式抵消旅游活动产生的碳排放。
3. 社区参与机制
成立民族文化旅游合作社,村民可参与景区管理、民宿经营、手工艺品销售等,收益按股份分红开展“民族文化旅游从业技能培训”,提升村民的服务水平和经营能力。
吉林省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需以“政策引领、市场驱动、科技赋能、社区参与”为原则,通过系统化、精细化的实施方案,推动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的协同发展。未来,吉林省有望成为全国民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典范,实现“文化强省、旅游兴省”的战略目标。
五、结论
吉林省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具有巨大 的潜力和 阔的前景。通过创新融合模式、强化品牌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和加大政策支 林省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实现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 对民族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研究和探索,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 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同时,吉林省还应加强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学 验 做法 ,不断提升吉林省民族文化旅游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杨瑞,乡村振兴背景下山西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4
[2] 王梓沁,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吉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整理与发掘研究 [D],吉林大学023
[3] 赵红香 ; 洪晓然,东北全面振兴视域下县级融媒体助力文化振兴路径研究——以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为例[J],《新闻世界》,2025
[4] 张琳,吉林省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J],《旅游纵览》,2025
[5] 唐亮,吉林省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国际公关》,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