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论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意义、现实困惑与提升路径

作者

李坚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四川眉山 620860

前言

在“健康中国 2030”战略与“五育融合”教育改革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其科学化水平直接影响体育育人目标的实现。教育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需强化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系统性与创新性。然而,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在理论建构与实践操作层面仍存在明显滞后,必需从专业视角重新审视其发展路径 [1]。本研究剖析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意义、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以期为高校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参考与实践。

一、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意义

1.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高校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管理能够为学生提供系统、规范的体育课程与活动。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抵抗力,减少疾病发生。同时,体育教学中的各种项目,如篮球、足球等团队运动,能让学生在竞技与合作中释放压力、调节情绪,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此外,体育教学管理还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促进身心的长期健康发展。

2. 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

有效的体育教学管理是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合理的教学计划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需求,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确保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在教学过程监督方面,严格的管理可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保证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而科学的教学成果评估体系,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效果,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激励教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从而推动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3. 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丰富多样的体育教学活动和赛事,如运动会、体育节、各类体育竞赛等,都是在体育教学管理的组织和引导下开展的。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激发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热情,营造了浓厚的校园体育氛围。同时,体育教学管理还能促进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校园凝聚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校园体育文化,为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二、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现实困境

1. 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资源配置存在显著的供需失衡与结构错位问题,依据教育部 2022 年教育统计数据,全国高校生均体育场馆面积达标率仅为68.3% ,且区域分布差异明显。在器材配置方面,传统项目器材占比过高,新兴体育项目器材配备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运动需求。资源管理模式仍以经验型为主,缺乏基于大数据的动态调配机制,导致资源闲置与短缺现象并存 [2]。

2. 教学范式的时代适应性不足

受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惯性影响,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仍存在“重技能传授、轻素养培育”的倾向。教学方法以示范、模仿为主,缺乏对建构主义、情境认知等现代教学理论的有效应用。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未能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同质化教学导致学习效能分化显著,严重制约学生个性化发展。

3. 学生参与兴趣缺失

尽管高校开设了丰富多样的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但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仍然较低。现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电子产品的普及使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缺乏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动力。课余时间,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在宿舍玩游戏、看视频等,而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部分高校的体育活动宣传推广不到位,学生对体育活动的信息了解不足,也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4. 考核评价的科学性偏差

当前高校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存在明显弊端,过度注重运动技能与体能测试成绩,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与进步情况,导致学生仅追求分数,难以形成长期锻炼习惯,也不利于体育素养与综合能力培养。且评价方式单一,多依赖理论与技能测试,缺少对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及课外锻炼参与度的考量,使部分学生无法得到公平评价,严重挫伤学习积极性。

三、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优化路径

1. 优化资源配置

加大体育教学资源投入,通过新建与改造体育场馆提升容量与使用效率,结合校情与学生需求规划多功能场馆,满足多元教学与活动需求。设立器材专项维护经费,定期检修淘汰老旧设备,采购新型器材以适配教学和学生兴趣。同时运用信息化手段搭建体育资源管理平台,动态掌握场馆与器材使用状态,制定科学调配制度,实现资源高效利用,避免闲置浪费[3]。

2. 创新混合式教学模式

借鉴混合式教学理论,构建“线上自主学习 + 线下实践指导 + 课外拓展训练”的教学模式。开发体育慕课资源,运用虚拟现实(VR)技术创设沉浸式学习环境;推行“大班理论 + 小班实践”的差异化教学组织形式,实施分层教学与个性化指导。通过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升课堂教学效能。

3. 建立多维激励机制

构建包含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发展激励的多维激励体系。提高体育课程学分权重,将体育成绩纳入综合测评与评优体系;设立体育创新奖、进步奖等专项奖励,增强学生成就感;通过组织体育社团、俱乐部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满足其自我实现需求。同时,运用游戏化设计理念,将竞争机制与合作机制融入教学过程,提升学习趣味性。

4. 完善增值性评价体系

依据增值评价理论,建立“起点诊断 - 过程监测 - 结果反馈”的全过程评价机制。增加体育态度、锻炼习惯、团队协作等过程性评价指标,运用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发展轨迹;引入多元评价主体,构建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强化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应用,为教学改进与学生发展提供精准指导 [4]。

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需要从理论创新、制度完善、技术赋能等多方面协同推进。通过构建科学的资源配置体系、创新教学范式、完善激励与评价机制,有效破解当前发展困境,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向科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未来应持续探索体育教学管理的智能化转型路径,为新时代高校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 梁 如 . 高 校 体 育 教 学 管 理 的 创 新 路 径 探 究 [J]. 体 育 画报 ,2023(23):156-157.

[2] 周立新 .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创新与发展思考 [J]. 数码精品世界 ,2023(10):262-264.

[3] 王耀辉 . 基于大数据的高校体育信息化管理创新研究 [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5(8):110-112.

[4] 柴崇哲 . 数字化体育教学资源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整合与应用 [J].武魂 ,2025(1):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