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小学中年段学生数学审题能力教学策略
裴春香
吉林省通榆县第二小学校
摘要:伴随新课标深入实施,小学三四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育成为数学教学的关键任务。审题能力作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核心能力,对其数学学习成效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立足新课标视角,深入探究小学三四年级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通过系统剖析学生审题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从多个维度提出切实可行的提升策略,旨在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三四年级;数学审题能力;教学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三四年级是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进阶的关键阶段。此阶段,学生逐渐从基础运算向复杂数学问题解决过渡。新课标明确强调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而审题能力作为学生理解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受限于三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他们在审题过程中常出现各类问题,严重影响数学学习效果。因此,探索科学有效的审题能力培养策略,不仅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迫切需求,更是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小学三四年级学生数学审题存在的问题
(一)粗心大意,忽视细节
小学三四年级学生在审题时,注意力易被题目中的数字、图形等直观元素吸引,从而忽略关键细节信息。例如,在涉及单位换算的题目中,学生常因未留意单位差异而导致计算错误。如“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行驶,行驶了30分钟,问行驶的路程是多少?”部分学生直接将30分钟当作30小时进行计算,忽视了时间单位的换算。此外,诸如“最多”“至少”“超过”“不超过”等限定词,在题目中明确了条件范围,但学生在审题时往往未给予足够重视。如“小明有10元钱,买一支铅笔花了2元,每块橡皮1元5角,问小明最多能买几块橡皮?”部分学生未注意到“最多”这一关键词,未考虑剩余钱数不足购买一块橡皮的情况,导致计算错误。
(二)理解能力不足,难以把握题意
此阶段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尚在发展过程中,面对表述复杂、逻辑关系隐晦或具有迷惑性的题目时,往往难以准确理解题意。例如,在“一个长方形的长是宽的3倍,长和宽的和是16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这一题目中,部分学生无法清晰梳理长和宽之间的倍数关系以及它们的和与各自长度的关联,导致思维混乱,难以找到解题切入点。又如在涉及“增加了”与“增加到”、“减少了”与“减少到”等易混淆表述的题目中,学生常因理解偏差而错误解读题意,导致解题方向错误。
(三)缺乏审题方法,盲目解题
多数学生在面对数学题目时,尚未养成系统、科学的审题习惯,未深入分析题目便匆忙计算。他们不懂得如何对题目中的信息进行梳理、筛选和整合,缺乏有效的审题方法,导致解题思路混乱,错误率居高不下。以“鸡兔同笼”问题为例,许多学生不了解可以运用假设法、列表法等多种方法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只是盲目尝试计算,既耗费时间又难以得出正确答案。
二、新课标视域下小学三四年级数学审题能力培养策略
(一)强化基础知识教学,为审题奠定基础
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是学生准确审题的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高度重视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的教学,确保学生理解透彻。以“面积”概念教学为例,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观察不同形状的图形,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让学生亲身触摸物体表面,直观感受面积的含义,深入理解面积概念的本质。同时,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动态展示图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如将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法转化为长方形来推导其面积公式,使学生清晰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只有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在审题时才能迅速、准确地理解题目所涉及的数学知识,为正确解题奠定坚实基础。
(二)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审题的准确性
教师应指导学生读题时遵循“三读”原则:初读时,快速浏览题目,大致了解题目所涉及的数学场景,明确题目类型,如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几何图形问题等。细读时,逐字逐句研读题目,精准圈出关键信息,如具体数字、特殊单位、限定性关键词语等。例如,在“一列火车以每秒20米的速度通过一座长500米的大桥,从火车车头上桥到车尾离桥共用了30秒,求这列火车的长度”这一题目中,学生应圈出“每秒20米”“500米”“30秒”等关键数字以及“从火车车头上桥到车尾离桥”这一关键表述。精读时,深入思考题目中各个条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尝试在脑海中构建解题思路,初步判断运用何种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三)教授有效的审题方法,提升审题能力
分析法是从问题出发,由果溯因,逐步分析题目所需条件的解题方法。例如,在解决“一个工程队修一条路,原计划每天修60米,15天完成。实际每天多修15米,实际多少天完成?”这一问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问题“实际多少天完成”入手分析。根据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这一公式,要得出实际完成天数,需先明确这条路的总长度(工作总量)和实际每天修的长度(实际工作效率)。依据题目中原计划每天修60米,15天完成,可计算出工作总量为60×15=900米;实际每天修的长度为60+15=75米。最后,用工作总量除以实际工作效率,即900÷75=12天,得出实际完成天数。通过这种分析过程,学生能够清晰梳理解题思路,掌握从问题出发寻找条件的方法。
综合法是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对已知条件的分析和组合,逐步推导出问题答案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平均数问题”时,已知“小明语文考了85分,数学考了90分,英语考了95分,求小明三科的平均分”。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已知的三科成绩出发,先计算三科成绩的总和,即85+90+95=270分,再用总和除以科目数3,即270÷3=90分,得出平均分。通过综合运用已知条件,学生能够顺利解决问题,体会综合法在解题中的应用。
(四)加强练习与反馈,巩固审题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强化审题能力。例如,针对学生容易忽略单位换算的问题,可设计一系列包含单位换算的题目,让学生进行专项练习。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能够逐渐养成关注单位换算的审题习惯,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在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要及时给予反馈,对学生的审题情况进行点评。对于审题正确的学生,要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审题错误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深入分析错误原因,指导正确的审题方法,让学生在反馈中不断改进,巩固审题能力。通过及时有效的反馈,学生能够不断调整自己的审题策略,逐步提高审题水平。
总之,在新课标视域下,培养小学三四年级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强化基础知识教学、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教授有效的审题方法、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以及加强练习与反馈等策略,系统提升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张奠宙,孔凡哲,黄建弘,等。小学数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吴正宪,刘劲苓,刘克臣。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