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个体化健康教育对学龄前儿童肥胖、营养状况的影响
沈燕萍
上海市北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204
引言
近年来,我国学龄前儿童普遍存在严重的营养缺乏现象,严重制约其健康成长,增加患病风险。基于此,提出个体化健康教育指导模式,能够根据学龄前儿童的年龄、性别等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帮助学龄前儿童了解并掌握健康生活理念,从小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从而减少肥胖、营养不良等症状的发生,对学龄前儿童的健康成长作出贡献。本文以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就个体化健康教育对学龄前儿童肥胖、营养状况的影响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 2023 年 8 月至 2024 年 8 月收治的 64 例学龄前儿童,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学龄前儿童男性 21 例,女性11 例。年龄在 3-8 岁,平均年龄为( 4.21±0.47 )岁。对照组学龄前儿童男性 20 例,女性 12 例。年龄在 3-7 岁,平均年龄为( 4.34±0.56 )岁。本次研究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学龄前儿童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 Δ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发放照片的形式向家长告知学前幼儿的肥胖风险及学前幼儿的膳食指南,同时在平时的生活中尽可能少食用高卡路内零食(例如炸土豆条、甜食等),并尽可能地限制饮水次数。让孩子们在日常的户外活动中坚持 30 分钟以上,比如步行,小组活动等等,每周最少 5 次;同时要控制孩子的吃饭速度,引导他们细嚼慢咽。
观察组采用个性化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具体内容如下:
(1) 以指数为基础的膳食干预:通过体检(身高、体重、体质指数)和实验室(如血红蛋白、血脂等)建立分层膳食计划。针对过度 / 超重者,我们将控制高卡路里食品的摄取,设定每天的膳食能量需求(每天 200-300 千卡),并根据脂代谢指数调节蛋白 / 脂肪的比率。对于那些低血红蛋白的孩子,可以建立一个补充铁的饮食(例如一周两次)。膳食的基本原理是:以蔬菜> 谷类 > 果蔬 > 肉类,烹调方法多采用清蒸或水煮。建议采用“分餐”方式,选择脱脂乳而不是全脂。
(2) 动态调节的运动处方:学龄前幼儿每日 5-7 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最初计划是每日至少 60 分钟,其中快速走或跑步 20 分钟,每周 2-3次 30 分钟的游泳。体重和身高的变化每 2 周进行一次,每个月进行一次营养评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锻炼(如果体重指数降低的太快,可以再游1 次)。
(3) 行为纠正及家庭经营:制定儿童的自检记录系统,由儿童与家长一起记录其饮食习惯、体育活动情况等;实行强化奖惩机制,对工作做得好的,可采取口头表彰等方式。指导家长了解幼儿成长规律,并对幼儿的身高、体重进行定时监控;在家中记录孩子的饮食录像,并将3-5 天的食谱记录下来,以供日后修改。
1.3 观察指标
比较学龄前儿童肥胖情况、营养状况(通过体格测量及实验室指标评估营养正常率)。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5.0 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
)表示,采取t 检验,计数资料(n, % )表示, x2 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学龄前儿童肥胖情况比较
观察组( 3.13% 、 9.38% )学龄前儿童肥胖、超重率低于对照组( 18.75% 、 34.38% )儿童, P<0.05 ,有差异。见表 1。
表1 :学龄前儿童肥胖情况比较[n(%)]

2.2 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比较
对照组的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为 317.33±12.36g/1 ,平均细胞比容为74.14±11.38fl ,血红蛋白浓度为 110.43±16.13g/1 ;观察组的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为 325.62±15.35g/1 ,平均细胞比容为 89.63±15.23fl ,血红蛋白浓度为 129.72±17.18g/1Ω⨀ 。三项指标的 X2 值分别为 2.303、4.462、4.483,P 值均为 0.000 见表 2
表 2 :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比较 [n 1% )]

3 讨论
个性化健康管理作为新兴的健康管理方式,旨在通过对个体或群体的风险因素的综合控制来实现。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个体和群体的力量,使有限的人力物力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要实施个性化的卫生管理,必须对每个人的健康状态进行综合评价,充分利用可利用的各类健康教育资源,达到个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目的。本次研究以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的个性化健康指导,发现学龄前儿童肥胖和超重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观察组儿童营养正常率提升幅度更大。通过对个体指标的分析,制定针对性饮食与运动方案,如根据血红蛋白水平调整补铁食谱,根据 BMI 变化调整运动强度,使干预更具精准性。适宜的体育活动能够提高幼儿机体的生长发育与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对养分的需要与利用率,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营养水平。建议通过对家庭和社区的管理和教育,结合指标动态监测,持续优化个性化方案,以进一步改善儿童营养与肥胖状况。
参考文献:
[1] 郭子予 ; 冯哲浩 ; 汪文新 ; 夏挺松 ; 孙健 ; 鲜敏 . 中国学龄儿童超重肥胖流行特征及其干预对策[J]. 中国学校卫生,2021(11)
[2] 惠希彩 . 学龄前儿童营养健康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对策 [J]. 食品安全导刊 ,2023(35)
[3] 李传行 ; 孙会青 . 个体化健康教育对学龄前儿童肥胖、营养状况的影响 [J]. 妇儿健康导刊 ,2023(07)
[4] 吴俊青 ; 史维娟 ; 罗丹 . 喂养行为指导与常规饮食喂养对学龄前肥胖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J]. 贵州医药 ,2021(12)
[5] 张思敏 ; 赵谷娜 . 儿童保健门诊专科健康教育对学龄期儿童营养状况及肥胖发生率的影响[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22)
[6] 刘月珍 . 个体化营养指导对儿童生长发育及营养水平的影响 [J]. 妇儿健康导刊 ,202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