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地基处理与基础工程施工监理方法探讨

作者

贺元

身份证号码:51030219891102111

地基与基础工程作为建筑项目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对建筑整体安全性产生决定性影响,建筑高度持续增加、地质条件愈发复杂,使传统的地基处理技术与监理模式面临不少挑战。新型材料的应用、数字化监测手段的普及,在给工程施工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监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当前监理工作存在的勘察数据应用不充分、过程管控滞后、风险预判不足等问题,导致部分工程出现沉降超标、结构开裂等隐患,探索适应现代施工特点的监理方法,成为提升工程质量管控水平的关键。

一、地基处理与基础工程施工的常见问题

地质条件具有的复杂性,是影响施工质量的核心因素。不同区域的土层分布状况、地下水文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前期勘察获取的数据若与现场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容易造成地基处理方案的不合理,进而对后续施工的整体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材料质量的波动,会对工程质量形成直接的干扰。当前市场供应的地基处理材料种类繁杂,部分厂商为控制生产成本,生产的水泥土搅拌桩等材料,其强度指标未达到设计文件的要求。基础工程施工过程中,监理人员若未对进场材料实施严格的抽样检验,可能导致桩体实际具有的承载能力不足,为工程的安全运行埋下潜在隐患。

施工工艺的规范性,同样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钻孔灌注桩施工时,钻机垂直度的控制若不到位,会引发桩体的倾斜,破坏基础结构原有的受力均衡状态。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振捣操作若不充分,易在构件表面产生蜂窝、麻面等缺陷,削弱结构本身具有的耐久性,影响工程的使用寿命。施工人员对新型工艺的掌握程度不足,也会导致施工质量出现波动,难以满足设计的精度要求。

二、地基处理与基础工程施工监理的具体路径

(一)强化勘察数据的动态校验

施工准备阶段进行的监理工作,需要搭建起勘察数据的动态校验体系。监理人员要以施工现场的地质补勘结果为重要依据,对原勘察报告包含的土层参数开展全面复核。现场获取的实际土层力学指标,需和勘察报告中的对应数据进行逐一比对分析,若两者存在的偏差达到需要关注的程度,必须及时联系设计单位,推动其对桩长与桩径作出合理调整。

引入的地质雷达探测技术,能为地基处理区域的连续扫描提供技术支撑,进而生成实时的地质剖面图像。监理人员通过对这些图像的细致分析,可准确判断土层分布的均匀状况,及时发现暗浜、溶洞这类隐蔽的地质缺陷。对于已发现的问题,要督促施工单位采用适配的处理手段,从根本上避免隐患的留存。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也必不可少,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发现施工过程中的潜在问题和风险点,为施工质量的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监理人员精准把握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一步提升地基处理与基础工程施工监理的整体质量。

(二)推行模块化监理流程

基础工程施工可依照施工特点与工序要求划分成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都要制定出清晰的监理要点和对应的验收标准。深基坑支护施工可细分为围护结构、降水系统、土方开挖等模块。在围护结构模块,监理人员要将钢筋绑扎的间距与搭接长度作为检查重点,确保其和设计要求相契合;降水系统模块需要对井点降水的速率以及水位变化情况实施监测,防止基坑周边出现沉降现象;土方开挖模块要着重控制开挖的坡度和分层厚度,避免边坡出现失稳问题。

模块之间的交接验收制度必须严格建立,上一模块验收合格之后,方可进入下一工序的施工。验收过程中,要运用数字化记录手段,把关键节点的质量数据实时上传,形成具有可追溯性的电子档案。这种模块化的管理方式,能让监理工作具备更强的条理性,有效减少遗漏与疏忽情况的发生。

(三)构建风险预警响应机制

依托施工过程中收集到的监测数据构建风险预警模型,是监理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桩基施工过程中,要实时采集桩身混凝土的强度发展数据、沉降速率等相关参数,将这些参数输入模型进行深入分析。当参数超出预警阈值时,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监理人员要立刻组织人员开展核查,判断是否存在相关的质量问题。

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条件,制定出对应的应急处置方案。在一些特殊的地质区域,提前储备好必要的应急材料,施工过程中一旦出现异常现象,马上启动对应的预案,定期组织应急演练,不断提高监理人员与施工团队的协同处置能力,确保风险发生时能够快速做出响应。

加强制度执行力度是完善监理管理制度的保障,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只有加大对监理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才能确保各项制度得到有效落实,要求相关部门和领导要高度重视制度执行工作,对于违反制度的行为要严肃处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形成对监理管理制度的敬畏之心,进一步提高制度的执行力与威慑力,完善监理管理制度需要从制度体系、职责权限与制度执行等多个方面入手,提升监理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四)应用智能化监测技术

采用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在基础工程的关键部位合理布设监测点。监测到的数据会通过无线网络实时传输到监理终端,监理人员可以远程查看地基沉降、桩体位移等指标的变化趋势,发现数据出现异常时,要及时赶赴现场排查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加固措施。

引入的 BIM 技术可构建基础工程的三维模型,把施工进度与质量数据都整合到模型当中。监理人员通过模型的可视化功能,能够直观地掌握各个部位的施工状态,将设计参数与实际数据进行对比,提前发现潜在的质量问题,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提高监理工作的效率与准确性,为工程质量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实际监理工作中,需将这四种具体路径有机融合,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强化勘察数据的动态校验,能为监理工作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支撑;推行模块化监理流程,可使监理工作更具系统性与规范性;构建风险预警响应机制,能够有效防范施工中的潜在风险;应用智能化监测技术,则能提升监理工作的科技含量与精准度。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协同作用,全面提升地基处理与基础工程施工监理的水平,确保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的要求。

结束语:

地基处理与基础工程施工监理工作的创新,是现代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需求。强化勘察数据的动态校验、推行模块化监理流程、构建风险预警机制、应用智能化监测技术等方法的实践,可有效提升监理工作具有的质量与效率。实际应用时,需结合工程的具体特点灵活调整策略,不断完善监理体系,持续创新监理方法,方能为地基与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提供可靠保障,推动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