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阴阳学说对胃气升发治疗水肿的思考

作者

张雷

河北省定州市李亲顾中心卫生院 073000

引言:

中医学认为,水肿的发生与脾、肺、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而《内经》中提出的“胃者行清气而上”理论。传统中医理论将水肿的治疗主要围绕“健脾利水”“温肾化气”等方法展开,而对胃气升发在水肿治疗中的作用研究相对不足。实际上,胃气升发作为阳气运行的重要环节,对人体水液代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脾胃论》明确指出“胃气升发则阳气行”,胃气升发对阳气运行及水液代谢极为重要。

一、水肿的病机特点

水肿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水湿内停、泛溢肌肤所致。《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金匮要略》中进一步阐述:“肾者,主水,主津液,主通泄,今肾虚不能制水,水渍入肌肤而为肿。”这些经典论述揭示了水肿与脾、肾功能失调的密切关系 [1]。

从病因病机来看,水肿的发生主要包括外感风寒湿邪,导致卫表不固,水湿内停,饮食不节,过食生冷,伤及脾胃,使脾失健运,水湿内生。还包括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横逆犯脾,脾失健运,久病体虚,脾肾阳虚,水液不化,或肝肾阴虚,水热互结,均可导致水肿。

从阴阳角度分析,水肿属阴证,表现为水湿内停,阳气不足,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阴胜则阳病。”水湿为阴,过盛则阻遏阳气,阳气不足则水液代谢障碍,形成恶性循环。

二、胃气升发理论的内涵与作用机制

1. 胃气升发的理论渊源

胃气升发理论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明确提出“胃者,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也”,《灵枢·营卫生会》则指出“胃者行清气而上”。胃气升发与脾胃理论密切相关,但又有所区别。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是为常态。而胃气升发则强调胃的升清功能,是对传统脾胃理论的拓展和深化。胃气升发为阳,符合阴阳学说中“阳主动”的特性,能够推动人体气机升降和水液代谢。正如《医学正传》所言:“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故阳气行则三焦通,三焦通则水道利也。”从五行理论看,胃属土,与脾同居中央,统属后天之本。

2. 胃气升发的作用机制

首先,胃气升发能够振奋阳气,推动水液代谢。《内经》中提出“阳化气,阴成形”,阳气是推动水液运行的动力,胃气升发作为阳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激发人体阳气,促进水湿排出。其次,胃气升发能够调和脾胃,恢复脾升胃降的生理功能。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精微的吸收和水液的正常输布均有赖于脾胃功能的正常发挥。通过促进胃气升发,能够激发脾的运化功能,防止水湿内生,从根本上改善水肿 [2]。肺主通调水道,肾主水液代谢,胃气升发能够通过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影响肺、肾功能,形成脾肺肾三脏协同调节水液代谢的良性循环。

三、基于胃气升发的水肿治疗策略

1. 健脾升阳法

健脾升阳法主要适用于脾虚湿困型水肿,临床表现为下肢浮肿、神疲乏力、纳呆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濡缓等。此类水肿的病机为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水湿内停,泛溢肌肤。治疗应以健脾益气,升发清阳为主。

方药选择上,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方剂。该方由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等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发清阳的功效。其中,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为君药;当归、陈皮和胃理气,为臣药;升麻、柴胡升发清阳,为佐药。诸药合用,能够健脾益气,升发清阳,恢复脾胃运化功能,促进水湿排出。

临床应用中,对于脾虚湿盛者,可加用茯苓、半夏等燥湿化痰之品,组成六君子汤加减;对于气虚明显者,可加用人参、黄芪等补气之品;对于水肿严重者,可加用猪苓、泽泻等利水之品。

2. 行气利水法

行气利水法主要适用于气滞水停型水肿,临床表现为胸胁胀满、小便不利、情绪抑郁、舌暗苔白、脉弦滑等。此类水肿的病机为气机郁滞,水道不利,水湿内停,泛溢肌肤。治疗应以行气通络,利水消肿为主。

方药选择上,五苓散为代表方剂。该方由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组成,具有温阳化气,利湿行水的功效。其中,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为君药;白术健脾燥湿,为臣药;桂枝温阳化气,通行三焦,为佐药。诸药合用,能够温阳化气,利湿行水,适用于外有表证、内停水湿者。

对于气滞湿阻型水肿,可选用胃苓汤(五苓散合平胃散)。该方在五苓散的基础上加入苍术、厚朴、陈皮、生姜等行气化湿之品,能够行气化湿,利水消肿,适用于气滞湿阻型水肿。

临床应用对于气滞明显者,可加用柴胡、枳壳等疏肝理气之品,而水湿较重者,可加用车前子、滑石等利水通淋之品。

3. 活血化瘀法

活血化瘀法主要适用于血瘀水停型水肿,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皮肤青紫、舌暗有瘀斑、脉涩等。此类水肿的病机为血行不畅,水道不利,水湿内停,泛溢肌肤[3]。治疗应以活血化瘀,通络利水为主。

方药选择上,桃红四物汤为代表方剂。该方由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组成,具有活血化瘀,养血通络的功效。其中,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为君药;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养血活血,为臣药。诸药合用,能够活血化瘀,养血通络,改善微循环,促进水湿吸收。

对于血瘀气滞型水肿,可选用血府逐瘀汤。该方由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血瘀气滞型水肿。

临床对于瘀血明显者,可加用三棱、莪术等破血化瘀之品;对于水湿较重者,可加用茯苓、泽泻等利水之品;对于疼痛明显者,可加用延胡索、乳香等活血止痛之品。

4. 温阳利水法

温阳利水法主要适用于脾肾阳虚型水肿,临床表现为全身高度水肿、腰膝酸软、肢冷畏寒、神疲倦怠、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无力等。此类水肿的病机为脾肾阳虚,水液不化,泛溢肌肤。治疗应以温阳助运,利水消肿为主。

方药以真武汤为代表方剂。该方由茯苓、白术、白芍、附子、生姜组成,具有温阳利水的功效。其中,附子、生姜温阳散寒,为君药,茯苓、白术健脾利水,为臣药,白芍养血柔肝,为佐药。诸药合用,能够温阳利水,适用于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者。

对于肾阳衰微型水肿,可选用金匮肾气丸。该方由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桂枝、附子组成,具有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的功效,适用于肾阳衰微型水肿。

临床应用中,对于阳虚明显者,可加用肉桂、干姜等温阳之品;对于水肿严重者,可加用猪苓、泽泻等利水之品。对于气虚明显者,可加用人参、黄芪等补气之品。

结语:

本研究从阴阳学说视角探讨了胃气升发在水肿治疗中的理论价值与临床应用,揭示了胃气升发作为阳气运行重要环节对水液代谢的关键作用。通过对传统中医理论的创新性解读,构建了以振奋阳气为核心的水肿治疗体系,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胃气升发理论与现代生理病理机制的结合点,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水肿开辟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梁慧敏,徐致远,林燕.基于阴阳学说对胃气升发治疗水肿的思考[J].辽宁中医杂志 , 2023, 50(4):52-54.

[2] 张继伟 , 吴宏赟 . 刍议胃气的升发特性 [J]. 环球中医药 , 2019,12(9):3.

[3] 姜程帆 , 彭君伟 , 陈江 . 吴门医派气机升降学说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应用 [J]. 河南中医 , 2020, 40(8):1159-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