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实效性评价研究

作者

鲁江敏

渝北区和合家园小学校 400000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构建“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需遵循科学、全面、可操作与导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基础,指标选取要基于教育理论、“双减”政策要求及农村小学实际,确保指标能准确反映课后延时服务的本质与规律,逻辑严谨、概念清晰,避免模糊与歧义,以科学衡量服务实效。全面性原则要求指标涵盖服务各方面,既关注学业辅导、兴趣培养等学生发展指标,也纳入师资水平、资源保障等服务支撑指标,还要考虑家长满意度、社会影响等外部评价维度,形成有机整体,全面反映服务全貌。可操作性原则至关重要,指标应具体、明确,便于观测、测量与评价。避免过于抽象、复杂的指标,采用易于获取数据的方式,如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等,确保评价工作顺利开展。导向性原则体现评价指标体系的价值引领,指标设置要引导农村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突出“双减”政策目标,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与个性化发展,促使学校优化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农村小学课后延时服务的可持续发展[1]。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一)服务目标达成度

服务目标达成度是衡量农村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实效性的关键维度,主要涵盖学生学业进步与综合素质提升两大重要方面。在学生学业进步上,需关注学生在课后延时服务期间,各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否有所提高,如作业完成质量、课堂知识运用能力等。可通过对比服务前后学生的学业成绩变化,以及分析作业正确率、解题思路清晰度等指标来评估。在综合素质提升方面,涵盖多个领域。例如,观察学生在团队合作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其沟通协作能力是否增强;通过学生在艺术创作、体育活动中的参与度与成果,考量其审美能力、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的发展;关注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应变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是否得到培养。全面且细致地评估这些方面,能够准确反映课后延时服务是否达成了促进学生学业进步与综合素质提升的目标。

(二)服务内容适宜性

服务内容适宜性是农村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实效性评价的重要指标,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参与度和收获感。课程设置合理性至关重要,要契合农村小学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以及实际需求。比如低年级可多设置手工制作、趣味游戏等课程,高年级则适当增加学科拓展、科普实践类课程,且各课程时间安排要科学,避免学生过度疲劳。内容的丰富性不可或缺,应涵盖艺术、体育、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为学生提供多元选择,满足不同兴趣爱好。趣味性则是吸引学生的关键,课程要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如故事导入、情境模拟等,让学习充满乐趣。像音乐课结合儿歌律动,美术课开展创意绘画比赛等。只有课程设置合理、内容丰富且富有趣味性,才能让学生在课后延时服务中真正学有所乐、学有所获,提升服务的整体质量[2]。

(三)师资服务质量

师资服务质量是农村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实效性的核心保障要素,直接关系到服务的质量与成效。在专业素养方面,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还应掌握开展课后延时服务所需的多样化技能,如音乐教师能熟练演奏多种乐器、指导学生进行音乐创作,体育教师精通各类体育项目的教学与训练方法。教学态度上,教师应展现出高度的责任心与敬业精神,认真备课、精心组织活动,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及时给予鼓励与帮助。教学方法上,要灵活多样、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采用游戏化教学、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专业素养奠定基础,教学态度彰显责任,教学方法激发活力,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决定着师资服务质量的高低,进而影响农村小学课后延时服务的整体水平[3]。

(四)资源保障水平

资源保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村小学课后延迟服务是否能够成功和有效地进行,包括场地、器材、资金等资源的充足性和使用效率,在场地上,要保证有充足的、合适的空间来举办各种活动,例如舞蹈室、美术室、运动场等,以适应不同的兴趣团体和课程的需要,在器材方面,应该有足够的、先进的教学器材和活动器材,例如在音乐器材中有各种乐器,在体育器材中有球类和健身器材,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练习环境。资金是物资保证的根本,有了足够的资金,才能保证场馆的维修、设备的更新和师资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对场馆的使用效率进行合理的规划,提高设备的周转率,防止闲置和浪费,要加强资金管理,保证每个资金都用到最好的地方,用来提高服务水平,只有在确保资源充分和有效使用的情况下,农村小学的课后延时服务才能得到扎实的物质支持,促进其服务的不断优化[4]。

(五)家校协同效果

家校协同效果是评价农村小学课后延迟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交流的频率上,学校应该建立一个定期、稳定的交流机制,比如每个星期都要在家长群里对学生的课外表现进行反馈,每个月都要举行一次线下家长会,这样才能让父母们知道他们对课后延时服务的参与程度,沟通的方法要灵活多样,除了传统的家长会,电话联系之外,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进行即时的沟通,把活动的图片和视频放出来,加强沟通的直观性。在学校协同育人的效果方面,学校和家庭要形成一种教育的合力,学校对学生进行了科学的引导,学生们在课外活动中也能很好地配合学校的工作,双方都致力于学生的整体发展,让学生在课后的延迟服务中,不但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成就,同时也能促进他们的品德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协作可以为农村小学提供一个良好的课后延迟服务生态[5]。

结语

“双减”背景下,对农村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实效性评价的研究至关重要。通过本研究,我们明确了服务现状与问题。未来,需持续优化评价机制,提升服务质量,让课后延时服务真正助力农村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农村教育迈向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王晓清 . " 双减 " 背景下农村学校课后延时服务活动策略探微 [J].成才之路 ,2024(11):133-136.

[2] 华维明. " 双减" 背景下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实效性研究[J]. 成才之路 ,2023(12):65-68.

[3] 李明 , 许丽林 . " 双减 " 背景下农村学校课后服务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 [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18):190-192.

[4] 王晓清 . " 双减 " 背景下农村学校课后延时服务活动策略探微 [J].成才之路 ,2024(11):133-136.

[5] 孙丽娟. 农村中小规模学校课后延时服务教育实践与理论探究[J].读与写 ,2022(13):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