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阳军 倪喆 赵梦丹
天门职业学院 湖北省天门市 431700
劳动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基,是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的有效路径。我国极为看重劳动教育对青少年成长所起的作用,尤其是从中共十九大举行起,劳动教育被清晰纳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范畴,随社会结构的演变及教育环境的转化,大学生群体浮现出劳动认知淡薄、参与积极性欠佳、实际操作本领缺失等现象。物质生活变好以及技术手段进步,让部分学生把劳动当成单纯体力输出的“低级别行为”,未能正确认识到其应有的价值与意义,此偏差不仅波及个体的身心成长发展,也无助于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目前极需从政策指引、教育理念、实践路线等诸多方面对劳动教育进行系统重建,从而契合新时代高校育人的现实诉求。
一、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与现状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与价值
新时代语境赋予下的劳动教育,不只是对传统劳动理念的赓续,更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度延伸与拓展 [1]。劳动教育被定位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强调通过劳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再仅限于体力劳动的训练,更注重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提升。在高等教育这个阶段,劳动教育承载着关键的功能价值,一是对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公共意识有帮助,以参与社会服务、社区治理、志愿劳动等实践环节为途径,大学生能深刻认识社会结构与基层运行的逻辑;二是对培育实际操作及问题解决能力有裨益,工程院校组织的工厂实习项目、农林专业开展的田间管理实操,均明显提升了学生知识实践运用的水平;三是对完善人格以及增强心理素质有益,长时间参与体力及社会劳动的学生,于抗压能力、自律意识方面呈现更稳定状态。
(二)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
高校劳动教育现在进入政策驱动与实践开展的关键阶段,部分高校把自身专业特点与区域资源优势相结合,主动挖掘多样化的劳动教育途径,诸如北京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设置了包含农事体验、校园后勤服务、社区服务等的固定劳动实践课程,力求经由体验式学习优化学生的劳动素养 [2]。不少高校试图把信息技术引入劳动教育进程,搭建数字化劳动平台,达成线上任务分配、进程监管与成果评定相呼应,增强管理成效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整体的角度审视,劳动教育开展依旧呈现出不平衡态势,某些高校在课程设计时还停留在“任务驱动”阶段,匮乏系统规划以及长期目标,造成劳动教育活动形式单一乏味、内容重复累赘,学生参与积极性不足。区域发展的差异直接左右着劳动教育资源的配置与执行力度,东部部分高校已形成颇具成熟度的课程体系及实践基地,但中西部高校普遍面临着经费投入不够、教学资源匮乏、教师力量薄弱的实际障碍,致使劳动教育难以达成规模化与常态化开展。
二、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劳动教育认知偏差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在城市化推进加速、家庭生活条件不断提升的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在这一代人群里,劳动概念渐渐被抽象化,甚至走向边缘化,部分学生简单认为劳动就是低附加值的体力活动,没认识到其在塑造高尚人格、提升社会适应水平等方面的深刻意义。此认知偏差在潜移默化里弱化了劳动的教育职能,同样削弱了大学生主动参与劳动的积极性,此现象的催生而成,跟长时间以来社会对脑力与体力劳动的不平等评价紧密相关联,在主流话语构建起的体系里,体力劳动往往被当作“无奈之选”,脑力劳动被看作“成功”与“尊严”的标志。此种观念于家庭教育里不断得到强化,有些家长对孩子采用“只醉心读书、不参与做事”的培养模式,让劳动教育于成长历程里渐渐被边缘化,中小学时期劳动教育往往只成形式模样,缺少连贯实施与系统构建,造成学生进入大学后对劳动的基本敬重与认同不足。基于这一背景情形,学生时常把高校开设的劳动课程视为“负担”,而非“学习”载体,欠缺内在的驱动劲头,劳动教育难以达成预期功效。
(二)劳动教育内容与形式单一
现今高校劳动教育实施,普遍出现内容局限、形式单一的问题,例如某学校,劳动教育依旧围绕打扫校园、清洁宿舍、绿化养护这类简单劳动展开,劳动活动没有与学生专业背景、兴趣特点以及社会实际需求进行有效结合,该种与现实脱离、层次模糊的安排,不易调动学生参与的热忱,也无法让劳动教育在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方面实现全面提升。多数劳动课程的设计未体现系统性,教学目标混沌不明,课程内容未设置渐进式能力培养的路径,个别学校安排学生进行一次性集中劳动,却未形成持续性的项目跟踪和成长记录的模式,造成学生在劳动期间难以构建长期的认知及行为习惯。与之凸显出对比关系的是,一些发达国家高校在劳动教育进程中强调跟企业、社区等外部机构深度合作,采用工学交替、项目制任务、小组协作等手段达成劳动技能、职业素养和团队精神的多层面培养,由这些经验可证,劳动教育不只是一次劳动行为的机械重复,而应是一个多维度、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阶段。
(三)劳动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
现今高校劳动教育推进进程中,制度建设尚不健全,依旧存在顶层设计步伐缓慢、组织架构脆弱不堪、配套政策欠缺等问题,掣肘了劳动教育的系统性发展步伐,许多高校仍未把劳动教育纳入整体人才培养体系,课程规划往往附属于思政课程或者社会实践板块,独立性及系统性不够,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与学习评价机制存在一定的模糊性,较难搭建起完整的教育闭环体系。劳动教育课程搭建进程滞后,普遍呈现教材缺乏、教学指导匮乏、教师专业度不高的问题,鉴于缺乏专门针对劳动教育开发与管理的教研机构,课程内容一般由辅导员或行政人员临时承接,匮乏教育专业的视角维度,且缺少长远的发展规划。就劳动教育的评价情况而言,多数高校还在采用“一刀切”的参与评价规格,忽略了针对学生实际表现、劳动成果、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多维考量,该评价机制难以体现学生真正的学习所得,且缺乏激励性的引导方向,致使学生应付心理极为突出。
三、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劳动教育理念的宣传与引导
劳动教育若要有效开展,首当其冲是依靠正确劳动价值观引导,高校宜从思想内核入手,引领学生明白劳动不只是生存的途径,更是达成自我超越与参与社会协作的关键途径,应充分挖掘校报、微信公众号、校园广播等新媒体平台潜力,形成“线上线下结合”宣传阵势,播撒劳动先进事迹与典型案例经验,营造珍视劳动、崇尚技能的校园文化格调 [3]。某高校于“五一”前后组织起“青春劳动周”宣传活动,采用短视频、直播互动、劳动成果展示之类形式,全面呈现学生劳动的靓丽风采,赢得了积极的社会反馈。
校内可周期性开展“劳动之星”评选、“十佳劳动服务岗”评比等相关活动,把劳动表现与评奖评优、综合素质测评对接起来,起到激励引领效能,就活动组织这方面而言,高校可引导各学院打造“劳动文化月”“宿舍劳动自主管理示范班级”等主题实践项目,凭借实践梳理与成果揭晓,进一步增进学生对劳动的敬重与投入程度,团学组织也应展现出积极效用,发挥学生组织动员力强大、影响面宽阔的长处,筹划贴合青年偏好的劳动教育活动,将劳动理念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
应当聚焦劳动价值观纵向传导机制的建设,引导家庭、学校、社会一起开展育人活动,就部分地方的试点情况而言,某些省市教育部门促使小学、中学阶段布置“周末家务清单”任务安排,借助家长拍照上传、学校评议反馈的途径,引导学生在年少时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又建立起劳动成长记录簿,令劳动认知逐步走向系统化。高校要加强同中小学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里的互动,在师资培育、课程建设、资源互享等方面形成长期机制,抚平劳动教育的“断档缝隙”,还能招引社会力量参与劳动教育实践事宜,如带领学生开展街道志愿活动、农村支教工作、社区便民项目的公益劳动,在实际的社会环境中强化劳动体验,增强教育成效。
(二)丰富劳动教育内容与形式
高校劳动教育内容设计应与专业建设、社会发展需求紧密挂钩,防止传统劳动任务陷入机械性的反复,迈向更含知识要素、技能本领与探索意义的实践阶段 [4]。以实验农场为依托,农林类高校开设“智慧农业实践基地”课程,学生能操控环境传感器对土壤湿度予以监测,借助无人机开展病虫害的巡检,切实将物联网与精准农业技术付诸实际应用;理工科高校可开展“设备维护与智能制造体验”相关项目,让学生有机会去接触自动化生产线、数控加工平台及工业软件系统,增进其工程实操的能力水平,此类课程宜引入跨学科的指导体系,让专业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携手参与教学及辅导,让劳动过程展现出技术深度,且带有应用方面导向。
人文学科类专业也应拓展劳动教育内容的文化韵味,像开设“非遗技艺实践课”“乡村文化营建劳动坊”这类项目,引导学生参与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文化空间营造等劳动操作,引导学生在亲身投入中领悟劳动背后的历史、艺术及社会价值,某高校中文系组织学生去往民间工艺村,进行两周木雕实训,既锻炼了动手实践能力,且推动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体悟。
就劳动教育形式这个层面,要带动“课程、项目、竞赛”模式的融合协同,加大实践教育的系统性及挑战性,有大学把劳动任务跟创新创业项目融合起来,筹建“乡村产业共建实验室”,安排学生协助本地农户做农产品品牌设计与物流优化方面的事,既顺利完成劳动工作,还实实在在地服务了地方经济。
(三)健全劳动教育保障机制
为保障劳动教育实现常态化、制度化开展,高校要构建起专门管理体系,提议在校内成立劳动教育指导中心或者专门办公室,归口管理课程开发、基地建设、过程考核以及资源协调相关事务,清华大学构建起“多元融合劳动教育平台”,把劳动实践与本科通识课程、社会调研、科技创新等模块进行协同安排,促成统一的工作机制及评估标准,为学生搭建贯穿全学段、全环节的劳动教育路径。
教师队伍建设是劳动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支撑,高校不妨探索增设劳动教育相关职称种类,并把该内容纳入教学业绩考核范围,促进劳动教育专业化成长,需增强教师岗前培训及在职研修的频率,邀请来自教育学、心理学、工程技术等领域的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及授课指导工作,一所高校开办了“劳动教育骨干教师研修班”,每年组织教师去往企业、社区、农场等一线基地开展挂职交流,着实提升教师实践指导能力以及课程组织水平。
就制度保障层面而言,应当构建一套科学多元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使过程管理、成果展示与学生的自我反思结合在一起,把学生劳动参与情况纳入学分体系与综合测评体系之中,作为评优、升学推荐等环节的评判参考,各层级教育管理部门应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推动劳动教育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采购及校外合作项目的开展。一所西南高校依托地方财政专项资金与企业携手合作,搭建起“城乡融合实践工坊”,涉及生态种植、社区服务、文创制作等诸多模块,为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长久有效的平台及可复制的典型经验 [5]。
总结:
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劳动教育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之义,我国高校劳动教育已取得一定的阶段性进展,可依旧存在理念认知薄弱化、内容形式简单、制度机制老化等突出难题,面对新时代的背景环境,当从价值引导、内容拓展、制度保障等层面综合发力,创建科学、多元且可长久发展的劳动教育体系,只有让劳动切实融入大学生活,嵌入人才造就各阶段,才能逐步提升大学生的实践水平、责任认知与创新能力,促进高校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培养扛起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后浪。
参考文献:
[ 1 ]俞小丽 .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及价值 [ J ]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37(23):32-33+36.
[ 2 ]蒲婉芝 . 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及路径探析 [J ] .作家天地 ,2024,(35):173-176.
[3] 唐振新 , 马静 . 劳动教育视阈下新时代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4,23(23):251-253.
[ 4 ]韩晓旭 . 新时代民办高校劳动教育实施策略探析 [ J ] .中国教育技术装 备 ,2024,(22):126-128.
[ 5 ]谢兆询 .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困境与解决策略研究 [ J ] .才智 ,2024,(34):65-68.
项目基金: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 2024 年度文化素质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24CQ046)
姓名: 阳军,性别,男,出生年月:1978 年11 月,籍贯: 湖北天门,民族: 汉,学历:硕士,职称: 教授,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姓名: 倪祎,性别,男,出生年月:1996 年6 月,籍贯: 湖北天门,民族: 汉,学历:本科,职称: 讲师,研究方向: 职业教育技术研究
姓名 : 赵梦丹,性别,女,出生年月 :1992 年 10 月,籍贯 : 辽宁铁岭,民族 : 汉,学历: 硕士,职称: 讲师,研究方向: 学生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