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生态化视角下绿色建筑促进园林景观策略

作者

刘雨

荆门市弘景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省荆门市 448000

引言

绿色建筑与园林景观融合,是实现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途径,通过合理规划与设计使二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融合为城市赋能,推动建筑和园林景观行业的协同发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1 绿色建筑促进园林景观的作用机制

1.1 改善生态环境

绿色建筑通过生态化设计和技术等多种方式对生态环境进行微调节,例如,绿色屋顶和垂直绿化,可以缓解热岛效应,重构生态廊道,提供生物栖息地,降低空气污染等。此外一些绿色建筑还会利用水体景观来调节气候,改善园林的微气候环境。

1.2 强化景观整体性

空间设计上,绿色建筑与园林景观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筑通过不同的布局方式与设计与园林中的水体、绿地、道路等元素紧密结合。此外,建筑还可通过设置架空层、露台等开放空间,加强与园林景观的互动,增加空间的通透感,为人们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进一步强化了景观的整体性。风格设计上,绿色建筑与园林景观在设计细节上都相互呼应,如建筑的材质、色差、装饰元素等都与园林景观中的植物、小品、铺装等元素相协调,营造出统一的景观风格,体现出特定的设计主题与文化内涵。

1.3 拓展园林景观功能

绿色建筑为园林景观增加了实用功能,如架空层改造为通行空间,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出行方式,还可以改造为休闲活动区域,配备健身器材、休闲座椅等设施,增进邻里交流与互动。一些绿色建筑还赋予这些空间科普教育的功能,智能交互装置可以提供互动式的展示,让游客通过触摸屏、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深入了解植物、生态系统的运作。而智能监控设备则可以实时监测环境数据,如空气质量、温度、湿度等,通过显示屏向游客展示这些数据,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2 绿色建筑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生态性的体现

2.1 科学合理的场地规划,尊重自然生态

园林场地本身承载着独特且稳定的生态体系,地形地貌较为固定。在设计中应充分考量场地生态本底,最大程度保留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如在园林山坡区域规划建筑单元,设计师可依照山坡走势设计阶梯状建筑,利用自然坡度获得排水和采光优势,减少对地形的改造。设计还需合理规划景观的分区功能,将休闲活动区、生态保护区、景观观赏区等进行科学分区。通过设置生态廊道连接不同的功能区域,增强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减少对绿地的侵占。如不可避免地对原有生态结构造成破坏,设计方需制定并实施科学的生态恢复策略,以此增强建筑环境的生态功能。如在广场、庭院、户外道路等设计中,设计师可使用透水性材料进行地面铺装,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砂石等材料,使雨水能够快速渗入地下,从而有效减少地表径流,缓解建筑区域排水系统的压力,同时补充地下水源,改善生态环境。

2.2 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打造绿色节能建筑

在方案设计中,设计师应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和节能技术,既能降低能耗,又能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可再生能源是绿色建筑设计中最重要的能源来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力和地源热能等,此类能源可通过现代技术在建筑和景观中得到充分应用,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使用,减少碳排放。例如,安装太阳能路灯,太阳能景观灯等照明设施,减少对传统电能的依赖。设计师也可以采用被动式节能设计,例如通过合理的建筑形态设计和开窗布局,利用风能实现室内自然通风,可显著降低机械通风频率和空调系统的使用频率 ; 也可通过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天窗、侧窗等设计引入充足的自然光线 ; 还可结合地形设计半埋式或掩映式建筑,利用地形起到隔热效果,减少能源消耗。

2.3 因地制宜,确保建筑园林设计与地区生态融合

在绿色建筑与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因地制宜是核心设计原则。设计师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文化特征以及社会背景,从而进行差异化的设计方案。例如,在地理气候条件存在显著差异的地区,设计师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植物应当优先考虑耐旱种类,以减少对水资源的依赖和消耗。同时,为了应对干旱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设计师可以考虑修建和完善水系统,进行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湿热多雨地区,建筑设计应注重通风和排水问题。如修建建筑的架空层与廊道,增强空气流通,减少潮湿感。植被的选择上,可以优先考虑阔大叶片乔木,它们不仅能提供良好的遮阴效果,还能通过蒸腾作用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此外,设计师可以抬高场地的标高,并设计雨水湿地,以有效收集和储存雨水,避免城市内涝的发生。在高寒地区,则需要特别考虑抗风保温的需求。通常情况下,会选择耐寒、耐旱的树种作为防风林,以降低风速、阻挡风沙。同时,建筑的南向可以设置阳光廊道,利用阳光的热量进行蓄热。此外,地面铺装材料也应考虑透水性,以防止冻胀现象的发生,确保地面的稳定性和耐用性。

3 绿色建筑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生态性对策

3.1 水资源高效利用

雨水收集与利用是一个重要的环保措施,通过设计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渗透铺装等设施,结合蓄水池或人工湿地,将收集到的雨水用于灌溉、景观补水或建筑非饮用水等方面。为了进一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可以采用滴灌、微喷等精准灌溉方式,这些方式可以根据植物的实际需要,精确控制灌溉量,从而大大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此外,还可以搭配使用土壤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的湿度情况,根据土壤的实际需要,自动调整灌溉量,进一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为了降低用水需求,可以优先选择耐旱植物,如狼尾草、佛甲草等,降低用水需求。

3.2 植物系统优化

植物选配中,应尽量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乡土植物,不仅能够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园林景观,还能有效减少维护成本并保护生物多样性。在设计过程中,科学设计多层次的植物配置,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结构,提升植物群落整体生态功能,形成一个稳定而高效的生态系统。园林植物设计结合建筑屋顶绿化、垂直绿墙和地面植被,形成多层次碳汇系统,缓解热岛效应。

3.3 可再生资源与智慧系统的运用

在景观设计中,积极选用低碳环保的建材,如竹木和再生石材,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注重废弃材料的再利用,例如利用建筑废料制作成富有特色的景墙,既节约资源又增添景观设计感。此外,在设计景观照明系统时,可使用太阳能路灯和光伏廊架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为了进一步提升景观的可持续性,可设置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等数据。协助管理人员动态调整喷灌系统和照明设备,确保资源高效利用。

结束语

绿色建筑设计与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相辅相成 , 既促进又推动。将绿色建筑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加以应用, 可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节约能源消耗,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未来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工作中需积极践行绿色建筑理念 ,使之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 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继峰 . 绿色建筑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性研究 [J]. 居舍 ,2024,17:114-117.

[2] 邢智勇 . 绿色建筑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J]. 南方农业 ,2023,17(16):71-73.

[3] 邓建凯 . 绿色建筑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应用探讨 [J]. 佛山陶 瓷 ,2023,33(5):17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