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翟淑岩
榆树市恩育乡中心小学校 130408
引言:
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学校作为加强和改进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应当把做好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以来,学校十分重视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 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和途径,从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出发,明确德育目标,多途径、多角度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儿童幼稚、单纯,尚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意识模糊,自我约束能力缺乏,是非判断能力低下,很容易受外界环境左右和影响,因此,如何能正确引导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一直是学校德育工作研究的核心问题。多年来的教育研究,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不良思想的形成大多不外乎三个原因:一是学校教育内容与手段脱节;二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三是德育与智育脱节。如何从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出发,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开展此项工作,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将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由“大”变“小”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要求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其中所涵盖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只有紧紧切合学校和社会实际,制定出相应的学生德育发展目标,才能让阶段内德育教育工作切实有效。
1.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是学校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多年来学校始终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德育工作的首位。但对于小学来说,对于思想意识模糊的留守儿童而言,高喊热爱伟大的祖国,热爱人民,未免太空洞太抽象,教育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把爱国主义教育和学校日常的工作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种常态性的工作,将认识国旗国徽,唱国歌作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定期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认真上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第一课。
2.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要紧密结合实际。
结合学生生活的各种重大社会事件开展活动,也会有力的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北京奥运和新冠疫情期间,各校师生情绪高涨,学校应紧紧抓住这一爱国主义教育良机,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我和灾区人民心连心”、“祖国强大我自豪”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使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深入浅出,让空洞的爱国主义教育口号幻化成了具体的生活认识。
传统美德教育落实到位,从学生的身边的小事小节抓起。学校要提倡学生在生活中做到孝顺长辈,礼让他人,可以开展或给学生布置类似这样的作业即做到“五个一”----- 每周给爷爷奶奶端一杯茶,给爸爸妈妈说一句关心的话,给同学讲一个开心的故事,给老师一个进步的表现,给路人一个甜甜的微笑等。这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教育理念,弱化了思想教育的生硬性,淡化了教育的痕迹,却又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思想道德教育的结构从“小德育”向“大德育”发展
一直以来,《思政》课是德育教育的最主要的阵地,一提起学校德育工作,很快就联想到《思政》课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的进步,学校的大门向社会向家长开放,校园成为一个丰富多彩的小社会,学校教育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德育的形势也随之改变,德育教育并不仅仅只限于《思想品德》课,所以我们要求所有的教师都应当是德育工作者、所有的教材都应当是德育教材、所有的环境都应当是德育环境,学校教育的结构正向大德育的方向发展。
三、思想道德教育的模式由封闭走向开放
以往的德育教育大多是单纯的说教,课堂是唯一的或最主要的阵地,德育的模式是封闭的,德育的形式也是单一的。如今,学生思维活跃,见多识广,信息渠道畅通,单纯的说教已适应不了现代教育的需求,因而德育教育的模式应当是开放式的。学校应充分利用课内外教育资源,组织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情感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如结合环保教育和“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开展了“争做环保小卫士”教育活动;结合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结合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开展“小手拉大手,卫生文明一起走”的行为养成教育活动。
优美的校园环境,含义隽永的校园文化墙,校旗、校徽、校歌的征集创作和使用,独特的班级文化,精心设计的走廊文化、开放的读书角、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都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只有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才能显示出其巨大的育人功能。
四、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由单一走向多元
学校德育教育的最终教育途径应当是多元化的,这是德育教育的特殊性所决定。只有处处都是德育阵地,处处都是德育课堂,德育教育才是有效地,成功的。
途径一:开足思政课,做好“四落实”,选派作风优良、素质过硬的教师担任思政课教师,鼓励思政课老师在教学中大胆创新和实践,重视优秀思政课教学设计比赛工作,做好说服教育的工作;途径二:中队活动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有利形式,开好中队会和班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会比说教有效。途径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让每一次活动深入人心,让学校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放飞心情的牧场。途径四:广泛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上街头,充当文明的使者,社会的主人,充分感受到责任和爱心对一个人的重要性。途径五:开办家长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想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首先要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工作。每个家庭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每个孩子的言行举止也在效仿着家长。学校把家长学校工作放在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位置是明智的。邀请专家授课,向广大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认真研究改进家长会的内容和形式,鼓励家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师评价中来,成为学校教育的合作伙伴,使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共同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工作。
总之,加强和改进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工程,任重道远,学校责无旁贷。学校应当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遵循德育教育的原则,打造一流的德育教育环境,多途径多角度开展工作,才能开创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 .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Z].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2004.
[2] 李吉林. 情境教育理论框架下的德育实践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2018(5): 45-49.
[3] 全国妇联课题组 .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R]. 北京 : 中国妇女出版社 ,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