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建设幼儿园教师师德师风长效机制的研究

作者

李鑫

吉林师范大学幼儿园 吉林省四平市 136000

前言:

教师职业道德,特别是师德师风,是幼儿园教育质量和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目前幼儿师德师风长效机制构建的过程中,需要着重关注教师队伍建设和职业道德规范,然而,实践操作中仍存在监督评价机制落后、教师培训内容与幼儿教育实际脱节等问题。鉴于幼儿时期人格发展的重要性,教师的言行举止和教育理念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情感发展和认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幼儿园教师师德师风现状

新时期以来,幼教工作者的师德水平总体上表现出一种向上、健康、向上的优良态势,体现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职业追求。广大教师应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伟大理想,坚定不移地把党的教育方针、国家政策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正如李娜在《2025 年的研究》中提到的,教师非常注重对儿童爱党爱国的情感的培养,在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中,把红色文化元素有机地融合到幼儿的游戏和课堂中,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加强了对国家的认同感。从专业观念上看,教师队伍中一般存在着终身学习观念,并能自觉地将自身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校本培训和师徒培养等方式,为新教师提供发展的平台。通过跟岗观摩、参加个案讨论、写教学反思日记等方法,新教师逐渐掌握了自己的职业技能,对自己的教育理念有了更深了解和内化。同时,学校的骨干教师也在积极投入到教育科研工作中,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及时地转化成了教学资源,从而使教研 - 实践一体化教研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循环,对提高教师群体的专业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

2. 幼儿园师德师风长效机制构建策略

2.1 增强幼儿教师教学实践能力

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是建立幼儿园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关键,通过提高自身的能力,促进教师把自己的专业行为和道德判断深入到教育实践中,是其核心内容。考虑到学前教育的特殊性和特殊性,应从教学科研、情境训练、实践考评等多个方面进行努力,才能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师道德素质得到协调发展。建立系统的科研支撑体系,是提高教师能力的重要保证。在园本教研的基础上,幼儿园根据教师的成长时期和教育的实际需要,设置了区域活动组织战略优化、幼儿行为观察和引导等有针对性的项目,并进行分层次、分领域的教研活动。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思想的碰撞、现场的观摩、交流、分享智慧的结晶,指导教师在实践中对自己的教育思想进行检验和反思。将案例分析机制引入到教学实践中,通过结构化的方式对典型教学活动进行结构化地记录和深入解析,有助于明确教学设计中的伦理考虑和逻辑关系,并在教育实践中注入更多的价值合理性。情景化的教学演习,为教师的实践训练提供了一个平台。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定期开展情境反应演习,针对幼儿之间的矛盾调解、家庭教育分歧的沟通、紧急行为问题的应对等高频教育情景,组织教师进行小组模拟演习,并对其进行集体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但可以提高自己面对复杂的教育情境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将自己的情绪调节和人文关怀意识在实际操作中得到加强,保证自己的教育行为总是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质达到完美的结合 [2]。

2.2 巩固教师教育思想

作为教师专业行为的核心,教育理念的稳定性和坚定性,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师德建设效果。在幼儿园的教学环境中,教师既要传播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还要对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潜移默化影响。通过构建科学的、系统的教育理念强化机制,可以有效地指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信念、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为建立良好的师德长效机制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推动观念导向体系建设,着力于意识形态认同体系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为主要内容,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对教育的政治性和公共性的要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课程建设方面,应从儿童本位发展适宜性五育融合等方面加强对其核心概念的认识,厘清其教育目标、逻辑和价值定位之间的内在联系。另外,还可以利用大学教育研究院或市教研组织,举办专家讲座和专题讲座,邀请教育思想史的研究人员和优秀教师代表,围绕教育本体、教育伦理等问题进行演讲,提高教师对教育职业的神圣感和时代的认同感。建立以园所文化为基础的育人机制,以环境浸润和文化浸润为手段,使教育理念持久内化。幼儿园可以通过设置道德文化展示区和教师的思想成长墙等空间载体,将教师在教学中的感悟、感悟和个案故事用可视化的图像和文字记录下来,形成一种强烈的思考和思考的气氛。通过组织师德月教育初心诵读日等主题活动,将优秀典型人物的事迹展播和教师的个人成长故事相结合,加强了榜样的引导和集体价值观的培养。另外,在教学研讨系统中,也应增加心得交流及道德个案分析等环节,以促使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教育观念转化为日常教学行动的内在动力。

2.3 强化教育培训

通过系统化、分层次、多元化的训练方法,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专业认知水平和行为规范能力,是建立幼儿园教师师德师风长效机制的重要支撑。在具体的建设中,需要坚持岗位导向、问题导向和开发导向,通过标准规范、经验案例和交互的方式,促进训练的内容与教育情境密切相关,从而有效地保证了训练的有效性。建立一套以入行起始训练为基础的适应教师道德教育制度。对新入职的教师来说,他的职业认知还不够稳定,教育经验也比较缺乏,因此,需要通过集中的岗前训练,有系统地教授师德规范。培训内容应包括《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时代幼儿教师行为准则》等多个方面的深入解读,并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个案分析和规范化解释。同时运用否定清单式的教学方法,结合近年来频发的师德失范事件,开展情景重现和逆向仿真演练,帮助新教师明晰风险边界,建立明确的专业行为底线。还应该增加岗位沉浸体验版块,让新教师去师德模范岗位做短期的实习,让其在现实的教学情境中体会到职业的需求,加强对制度的认同和自我约束。建立以实践强化训练为中心的中青年教师道德素质提高机制。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引进数字化监控平台和绩效考评模式,使教师职业道德与课堂教学质量间快速形成闭环关系,也可与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借此促进教师队伍实现线上学习。未来的研究仍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撑和资源分配等方面的研究,为建立一套完善的幼儿园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 1 ]张 敏 敏 . 幼 儿 自 主 游 戏 过 程 中 深 度 学 习 的 开 展 策 略 [ J ] .家长 ,2025,(12):174-176.

[ 2 ]俞 群 英 . 幼 儿 自 主 游 戏 过 程 中 深 度 学 习 的 开 展 策 略 [ J ] .家长 ,2024,(35):159-161.

作者简介:

李鑫(1985.3.10——),女,汉族,籍贯:,职称:中级教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吉林省中小学教学研究会“十四五”规划2025 年度课题,课题名称:建设幼儿园教师师德师风长效机制的研究,课题编号YJKT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