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指向创造力培养的小学科学教学路径探寻

作者

卢东娘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城关中心小学

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对周围世界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是培养创造力的关键基础阶段。小学科学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科目,在学生创造力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本文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探究,以期为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高质量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创造力;小学阶段;科学教学;教学路径

小学科学教学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环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一、小学科学教学特点与创造力培养的契合点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多个领域,具有实践性、探究性和综合性等显著特点。小学科学教学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高度适配,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首先,小学科学教学中有大量的实验、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小学科学教学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不断探索和发现科学规律,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另外,小学科学教学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为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二、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策略

(一)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创造动机

小学科学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科学的引导者和伙伴,尊重学生的创造需求,充分发挥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内在创造潜能。一方面,在实施问题启发导向教学时,教师要深入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和认知水平,确保提出的问题既要具有针对性,贴合学生的实际,又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另一方面,问题的设计要精妙,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探索,从而拓展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发言。在课堂上要营造一种开放、包容的氛围,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勇于挑战“权威”,锻炼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高效的掌握知识,而且能够学会思考、学会创新,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以2024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新教材第二单元“隔物吸铁”为例,二年级的学生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尤其是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已经开始具备一些基本观察、提问和简单实验等科学探究能力,会对磁铁的神奇性质感到好奇,特别是隔物吸铁”,磁铁能够隔着物体吸引铁质物品的现象正好符合他们探索新知的心理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磁铁隔着物体吸铁的现象?能举个例子吗?”既能快速进行教学导入,又能引发他们对磁铁性质的思考。然后进一步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比如“磁铁隔着不同厚度的物体还能吸铁吗?比如隔着一张纸、一本书或者一块厚木板呢?”这样的问题对二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可以基于认知冲突角度提问“为什么磁铁隔着水也能吸铁?水不是会阻挡磁铁的磁力吗?”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相互讨论,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探索磁铁的性质和磁力的传播方式。

(二)注重实践操作,培养探究创造能力

上文分析中提到,小学科学教学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观察、科学实验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操作中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科学现象,发现科学规律,从而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项目式学习”参与到科学实践教学活动中,以实践探究项目为驱动,在项目组的任务完成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

以2024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新教材第三单元“设计我们的乐器”为例,通过项目式实践教学活动能够引导学生动手设计并制作自己的小乐器,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声音原理、乐器构造等科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教学中,首先要明确项目目标、内容,其中目标为掌握乐器制作的基本原理,能够独立完成乐器的设计、制作和调试,内容涵盖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乐器的构造与分类、材料的选择与加工等,然后根据学生的科学学习水平、动手能力和个性特征进行分组,确保每个小组内成员能够优势互补,共同进步,在小组内明确分工,如设计员负责绘制乐器草图,材料员负责收集所需材料,制作员负责动手制作乐器,调试员负责调试和改进乐器的性能等。小组成员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乐器的制作原理和材料选择等知识。教师要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制作自己的小乐器,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引导学生对制作好的乐器进行调试和改进,使其能够发出悦耳的声音。

(三)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学生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一方面,教师要注重整合生活资源,将日常物品与科学现象巧妙融入到科学课堂,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紧密相连。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点滴,鼓励他们发现并提出科学问题,如树叶的颜色变化、水的循环等,这不仅能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也有效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问题意识。另一方面,要利用生活中的物品作为实验材料,如利用塑料瓶探究浮力原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以2024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新教材“植物的变化”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从学生身边的植物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比如选取校园内或学生家中常见的植物,如向日葵、绿萝等,让学生定期观察并记录它们的生长状态、叶子颜色、花朵开放等过程,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耐心。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系列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科学探究活动,例如利用塑料瓶、土壤和种子,让学生亲手种植植物,并观察记录其生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到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阳光和土壤条件,从而深入理解植物的生长原理,注重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如光照强度、浇水频率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创造力。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植物的变化”这一主题,开展一系列拓展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参观植物园或花卉市场,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用途,这不仅拓宽了他们的视野,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

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指向创造力培养的目标,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操作以及注重结合生活实际等教学方式,不断在科学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明红.面向创造力培养的小学科学教学路径[J].教育界, 2024(10):74-76.

[2] 王梦颖.指向创造力培育的小学科学教学支架设计[J].新课程研究, 2023(32):83-85.

[3] 王昭.小学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策略[J].亚太教育, 2024(23):13-15.

[4] 唐玲.创客教育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J].江西教育, 2024(12):24-25.

[5] 倪仁英.创造教育思想下的小学科学实验设计与评价[J].华夏教师, 2024(15):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