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数字化手段在独生子女家庭安全保障中的应用成效研究

作者

刘娟

沈阳大学 辽宁沈阳 110044

引言:随着独生子女政策长期实施,我国家庭结构出现深刻变革,独生子女家庭成为当前社会的重要人口单元。在社会快速发展、人口流动频繁的背景下,该类家庭面临着多重安全保障困境,特别是当家庭结构单一、代际支持有限的局限性暴露时,其在老年照护、紧急救助、信息获取和服务衔接等方面呈现出系统性脆弱特征。因此,如何通过有效技术手段强化独生子女家庭的安全保障体系,成为现实治理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一、数字化手段在安全保障中的主要应用领域

独生子女家庭的安全保障需求具有复合性与动态性特征,涵盖了健康照护、突发响应、心理疏导、资源获取等多个维度。数字化手段在此背景下的应用,已逐步拓展至感知识别、服务管理、数据分析、平台协作等多个核心领域。在风险识别与预警方面,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家庭风险画像,结合历史数据与行为模式,提升对潜在安全隐患的感知能力。在资源整合与服务联动方面,数字平台实现跨部门、跨系统信息共享与服务融合,提升社会保障服务的协调性与精准性。在服务可达性方面,通过智能终端与移动平台,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扩展服务触达半径,实现家庭成员与服务资源之间的即时连接。此外,在信息透明与反馈机制方面,数字化手段提升了服务过程的可视化程度,使服务对象对自身所享服务具有更高的感知与参与度。总体而言,数字化手段已成为提升独生子女家庭安全保障能力的关键工具,其作用机制日趋系统化、场景化与智能化。

二、数字化手段应用的实际成效分析

从总体应用效果来看,数字化手段在独生子女家庭安全保障中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风险识别能力方面,通过数据采集与算法分析,显著提升了对家庭成员状态变化的敏感度,实现从事后干预向事前预警的转型。二是在服务协同效率方面,多部门数字平台的融合运行,有效打破了传统治理中的“信息孤岛”与“部门壁垒”,形成了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服务体系,大大缩短了服务反应时间。三是在响应机制建设方面,依托智能化调度系统,实现了服务资源的快速匹配与即时派遣,在突发事件中提高了应急反应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四是在服务质量评估方面,通过数字化记录与数据回溯机制,使服务过程透明可控,为持续改进提供了数据支撑。同时,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也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表明其对数字化服务手段的接受度与信任度不断提升。以上各方面的成效共同推动了家庭安全保障体系的现代化升级,初步实现了从“经验治理”向“数据治理”的过渡。

三、面临的现实问题与成效局限

尽管数字化手段在独生子女家庭安全保障中的应用已取得初步进展,但其实际效能仍受到多重因素制约。首先是技术适配度问题。当前部分独生子女家庭的老年成员对数字产品的接受与操作能力不足,导致技术手段在终端应用中面临“使用难”“适配差”等问题。其次是资源可及性不均。在城乡发展水平、网络覆盖能力与服务能力差异影响下,数字化保障手段在边远或经济欠发达地区推广受限,难以形成全面覆盖的服务网络。再次是制度联动性不足。现行数字治理机制中,存在政策碎片化、平台互联互通不畅、数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限制了服务资源的高效流动与集成使用。此外,数字化评估机制的科学性亦有待加强,当前缺乏统一的服务成效评估标准与操作规范,难以形成系统性的反馈与改进路径。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限制了数字化手段在安全保障领域的持续推进,也影响了家庭成员的信任感与获得感。因此,亟需从制度建设、技术优化与能力提升等多维度推进全面改进,以增强其在独生子女家庭

中的适配能力与治理实效。

四、优化数字化应用的策略建议

为提升数字化手段在独生子女家庭安全保障中的有效性,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系统优化:一是增强技术包容性与适老化设计。推动智能终端界面的简化与功能模块的分层设置,开发适用于不同年龄群体的操作方式,并提供定期技术培训与服务指导,提升终端用户的操作便利性与参与意愿。二是推动服务平台协同联动。在政策层面加快推进跨部门信息整合与平台融合,打通不同系统间的数据壁垒,实现资源在时空维度上的智能分配与动态调度。三是提升服务覆盖广度与深度。依托基层服务网络与数字基础设施,扩大数字化服务的地理覆盖范围,同时结合独生子女家庭的个性化需求,开展分层分类服务内容的精细化设计。四是健全制度体系与评估机制。推动制定统一的服务评估标准、服务质量指标与绩效评价办法,强化服务过程中的数据采集与跟踪回溯,构建科学、规范、可持续的数字治理评估体系。五是强化公众参与与舆论引导。通过多渠道宣传数字化服务理念与成效,增强社会公众对数字治理模式的认同感,引导家庭成员积极参与平台互动与反馈机制建设。通过上述路径的持续推进,可有效释放数字化手段的治理潜能,构建更加智能化、系统化的家庭安全保障新格局。

结论:数字化手段作为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在独生子女家庭安全保障中展现出强大的赋能效应,不仅提升了风险识别与服务调度的智能化水平,也强化了资源整合与治理协同的整体效能。但其成效仍受限于技术适配度、资源可及性、制度联动性与评估科学性等因素。为进一步发挥数字化手段的支撑作用,亟需推进数字技术与家庭保障需求的精准对接,构建标准统一、资源协同、服务高效的数字治理框架,切实提升独生子女家庭的安全感与获得感,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向更加智能化、系统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佳晨 , 童素娟 , 张嘉玉 . 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基于杭州市五大主城区的实证调研 [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22,22(04):45-51.

[2] 韩一玮 , 倪慧 , 张雨晴 . 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赡养父母压力研究——以南京市栖霞区为例 [J]. 劳动保障世界 ,2020,(21):24-25.

作者简介:刘娟(1983 年2 月-),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山东省肥城市,职称:副教授,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

基金项目 :2019 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 :《辽宁省独生子女家庭风险防范与社会支持研究( 基金号:L19BH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