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民办高校辅导员“双重身份”(管理者与服务者)的冲突与平衡

作者

朱园园

天津天狮学院 天津 301700

一、引言

民办高校辅导员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兼具管理者与服务者的双重身份。作为管理者,需要维护学校规章制度,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学习秩序等进行规范管理;而作为服务者,又要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提供贴心服务,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这两种身份常常会引发一些冲突,如何有效平衡二者关系,成为民办高校辅导员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双重身份冲突的表现

(一)角色认知冲突

部分辅导员在自我认知上难以准确把握管理者与服务者的界限。有时过于强调管理职能,将自身定位为单纯的纪律执行者,忽视了服务学生的本质要求,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认为辅导员只是“管人”的,而非帮助他们成长的引路人。相反,有些辅导员又过度偏向服务角色,在学生面前缺乏应有的权威性,面对学生的违规行为不敢严格管理,使得学校规章制度难以有效落实,班级或学生群体秩序混乱。

(二)工作方式冲突

在管理工作中,辅导员往往需要依据既定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约束和规范,工作方式相对较为刚性。例如,在处理学生迟到早退、宿舍卫生不达标等问题时,可能会采取批评教育、扣除相应操行分等措施。而服务者角色则要求辅导员以温和、耐心的方式去了解学生的需求并给予帮助,工作方式偏柔性。当两者交织时,辅导员可能在不同情境下切换工作方式不够顺畅,让学生感到困惑,也影响工作效果。比如,刚因为宿舍卫生问题严肃批评了学生,紧接着又要关心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接受这种转变。

(三)时间精力分配冲突

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任务繁重,既要完成各类管理任务,如学生考勤统计、奖惩评定、班级建设等,又要投入到服务工作中,如心理咨询、学业辅导、就业指导等。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很难做到两者兼顾。例如,在新生入学阶段,辅导员一方面要忙于组织入学教育、建立班级管理制度等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又要关注新生适应新环境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生活需求等服务工作,常常顾此失彼,导致管理工作可能不够细致,服务工作也无法深入展开。

三、冲突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对双重身份内涵理解不足

部分辅导员对管理者与服务者双重身份的内涵缺乏深入系统的理解,没有认识到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仅仅将管理理解为简单的约束和控制,把服务等同于有求必应,未能从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需求的高度去把握双重身份的本质,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偏差。

(二)学校管理体制与机制不完善

民办高校在管理体制方面,可能存在对辅导员工作定位不够清晰的问题,未明确划分管理与服务的职能边界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机制。在考核评价机制上,往往侧重于对管理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如学生违纪率、班级评比成绩等,而对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关注不够,导致辅导员为迎合考核,偏重管理而忽视服务。同时,学校在资源分配上,可能没有为辅导员开展服务工作提供足够的支持,如专业培训、心理咨询场地与设备等,影响了服务工作的开展。

(三)学生特点与需求复杂多样

民办高校学生在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其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一方面,部分学生自律性较差,需要辅导员加强管理以督促其遵守校规校纪、努力学习;另一方面,又有学生在面对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困扰等问题时,急需辅导员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与指导。辅导员在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过程中,容易陷入两难境地,引发双重身份的冲突。

四、实现民办高校辅导员双重身份平衡的策略与路径

(一)提升辅导员自身素养与能力

1 加强理论学习

辅导员应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深刻理解管理者与服务者双重身份的内在逻辑和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参加专业培训、学术研讨等活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掌握先进的学生管理与服务方法,为平衡双重身份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 提高实践能力

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方法。通过参与学生管理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提高处理不同问题的能力,学会在管理和服务之间灵活切换,做到刚柔并济。例如,在处理学生矛盾冲突时,既要坚持原则,公正地进行调解和管理,又要以关心和服务的态度去安抚学生情绪,引导他们解决问题。

(二)优化学校管理体制与机制

1 明确工作定位与职能边界

民办高校应制定明确的辅导员工作职责说明书,清晰划分管理与服务的职能范围,同时建立两者之间的协调沟通机制。例如,规定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方面,辅导员有哪些具体权限和操作流程;在服务学生成长方面,应涵盖哪些内容以及如何与其他部门协同合作等,让辅导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避免职能不清导致的冲突。

2 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构建科学合理的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不仅要考核管理任务的完成情况,更要注重对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评估。可以将学生对辅导员服务工作的满意度纳入考核指标,如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收集学生意见,同时结合辅导员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工作成效进行综合评价,引导辅导员重视服务工作,实现管理与服务的平衡发展。

3 提供资源支持

学校应加大对辅导员开展服务工作的资源投入,包括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培训、设立专门的学业辅导场所、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等。例如,定期组织辅导员参加心理咨询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建立学业辅导资料库,方便辅导员为学生进行学业帮扶,为辅导员平衡双重身份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三)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工作

1 深入了解学生需求

辅导员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通过多种渠道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需求。可以采用定期谈心谈话、问卷调查、学生干部反馈等方式,全面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和个性特点,为制定针对性的管理与服务策略提供依据。例如,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既要在管理上督促其遵守学习纪律,如按时上课、完成作业等,又要在服务上为其提供学习方法指导、学习资源推荐等帮助。

2 分类引导与个性化服务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对学生进行分类引导,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对于自律性较强的学生,可以在管理上适当放手,给予更多的自主发展空间,同时在服务上提供一些拓展性的资源,如学术竞赛信息、科研机会推荐等;对于自律性较差的学生,则要加强管理力度,建立一对一的帮扶机制,在服务过程中注重培养其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通过分类引导与个性化服务,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减少因学生差异导致的双重身份冲突。

五、结论

民办高校辅导员的管理者与服务者双重身份冲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通过提升辅导员自身素养与能力、优化学校管理体制与机制以及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工作等策略与路径的实施,能够有效实现两者的平衡。这不仅有助于辅导员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提高学生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更能为民办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民办高校教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在未来的民办高校教育发展中,应持续关注辅导员双重身份的平衡问题,不断探索创新工作方法与机制,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形势和学生需求。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2017.

[2] 张文斌 . 高校辅导员角色冲突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 思想理论教育,2010(02).

[3] 李爱民 . 论高校辅导员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的有机统一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06).

[4] 陈宇 . 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西南大学,2013.

作者简介:朱园园(1995 年10 月),女,汉族,山东省聊城市,硕士研究生助理政工师,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