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精神病人护理的方法
张丽红
永春县安康医院362600
摘要:精神疾病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它不仅对患者本人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同时也给患者的家庭成员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然而,在实际的精神病人护理过程中,我们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首先,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这直接影响了护理的质量和效果。
能够为提高精神病人护理的质量和效率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本文也期望能够为促进患者的康复和社会融合做出贡献,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关键词:精神病人护理;问题;对策
一、引言
有效护理精神病患者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它跨越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自精神卫生法颁布实施以来,该工作得到了法律的有力支持。护理精神病患者不仅关乎其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升,更关系到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然而,现实中存在诸多困难,我们必须尽快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精神病人护理存在的问题
1. 护理人员专业素质不均
精神卫生护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强、责任重大的任务,需要护理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技能。当前,我国在精神卫生护理人才培养和教育体系建设方面尚存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理人员专业素质的均衡发展。
2. 护理资源分配不均
在我国,精神卫生资源的配置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特别是在城乡、不同地区之间,差距较为明显。众多地区的精神卫生机构面临设施陈旧、专业人才短缺的严峻挑战,难以提供高标准的护理服务。同时,精神疾病患者在不同年龄层和疾病类型上的护理资源配置亦不均衡,致使部分患者难以获得及时和有效的护理服务。
3. 社会对精神病人的歧视
社会对精神病人的护理工作而言,面临的一大障碍源自社会对他们的歧视与误解。由于缺乏对精神疾病恰当的认识,众多人群对精神病人抱有偏见,不愿与其进行接触和交流。此类歧视与误解,不仅阻碍了患者的康复进程及其社会融入,还可能加剧患者及其家庭的心理负担。由于社会上对精神疾病存在误解与偏见,对精神病人的歧视现象依旧存在。此类歧视不仅妨碍患者的康复,还额外增加了护理工作的心理压力。
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
精神科护理人员常常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由于精神病人可能表现出不可预测的行为,护理人员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以确保患者和他人的安全。此外,精神病人护理往往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细致,这使得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更大。然而,与之相对应的却是较低的薪酬和福利待遇,这导致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人才流失的现象。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中,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也容易受到影响[1]。
5. 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不足
精神病人护理需要更完善的法律和政策支持。尽管我国已发布一些精神卫生政策和法规,但与需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特别是在保护精神病人权益、促进护理人员职业发展、建设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方面,相关法规还不健全。这使得护理人员在处理特殊情况时,缺乏法律指导,难以维护患者和自身权益。因此,加强精神卫生法制建设,完善相关政策是必要的。,以确保精神病人得到妥善护理,保障护理人员合法权益,促进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的健全发展[2]。
三、对策建议
1. 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
为提高精神病人护理的质量,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鼓励护理人员参加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护理水平。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精神科护理人员参加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3]。同时,引进心理护理、行为治疗等先进护理理念和技术,提升护理质量。
2. 优化护理资源分配
政府应当增强对精神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并优化护理资源的配置。具体而言,需通过增设精神卫生机构、引入先进的医疗设备以及吸纳专业人才,以提升护理服务的覆盖范畴和服务品质。同时,必须关注不同年龄层次及不同疾病类型患者的护理需求,科学合理地分配护理资源,以保障每位患者均能及时获得有效的护理服务。政府及社会各界应加大对精神科护理资源的支持力度,改善护理基础设施,扩充护理人员队伍,确保患者能够获得充分的护理与关怀。
3. 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
为了消除社会上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和误解,我们必须大力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如媒体、社区活动、学校教育等,广泛传播精神卫生知识,以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有助于消除人们对精神病患者的偏见,还能促进社会对他们的尊重和关爱。通过媒体的广泛宣传和教育的普及,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知水平,从而减少对精神病患者的误解和歧视现象。
同时,我们应当倡导建立一个包容和理解的社会氛围,让患者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得到应有的关怀和支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我们可以逐步改变公众对精神病患者的负面看法,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精神病人护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我们应当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以更好地满足精神病患者的需求。
此外,增加对精神护理资源的投入,改善护理设施和条件,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消除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偏见和歧视,我们可以为患者创造一个更加友好的康复环境。同时,强化家庭护理支持,让家庭成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照顾患者,也是促进患者康复和社会融入的重要环节。通过这些综合措施,我们可以有效改善精神病人护理的现状,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重新融入社会,为构建一个和谐、包容的社会贡献力量。
4. 强化家庭护理支持和社区参与
家庭对精神病患者康复至关重要,需加强家庭成员教育,让他们掌握疾病知识和护理技巧。通过家庭护理培训和心理支持小组,减轻家庭负担。社区应建立互助网络,提供关怀和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定期随访,提供医疗和心理支持,建立服务网络以早期发现和干预。社区还应组织活动,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交能力。
5. 建立健全精神病人护理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为保护精神病患者权益,需建立完善的法律政策体系,明确护理权利义务,并加强精神卫生政策宣传。同时,应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医疗机构和护理人员参与,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等措施,促进社会投入精神卫生事业。这些措施将提升护理水平,为患者提供全面、细致、人性化的服务,助其康复融入社会,构建和谐包容环境。
四、结论
精神病护理需社会共同努力,加强护理人员培训、优化资源分配、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可提升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康复和社会融合。全社会关注支持精神卫生事业,有助于为患者创造更好未来。
参考文献
[1]王格,沈棫华,明亮,等.职业价值观对精神专科护士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职业延迟满足的中介作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21,46(04):641-645.
[2]田莉,徐贵,徐婷,等.精神科护理带教核心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心理月刊,2021,19(15):212-214.
[3]丁丽娜,王玉玉,刘一亚.精神科护理人员心理健康及焦虑、抑郁情况调查分析[J].黑龙江医学,2021,48(15):1854-1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