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势教学法在小学唱歌课中的实践应用
李念
惠州市第十五小学 516001
一、引言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重要途径。声势法是一种新颖的音乐教学方式,它具有趣味性,易于操作等优点,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本论文结合个案研究,探索声势教学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
二、声势教学法概述
声势教学法作为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的核心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将音乐元素与身体动作有机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教育范式。这种方法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中以听觉为主的单一模式,通过拍手、跺脚、捻指等身体动作将抽象的节奏概念具象化,让学生在全身心的参与中建立起对音乐要素的直观认知。其教学理念强调 " 音乐始于动作 ",认为人体本身就是最自然的乐器,通过肢体的律动能最直接地表达音乐的内在韵律。[1]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声势教学法展现出三个鲜明的特征:首先是其直观性特征,学生无需借助复杂的乐理知识,仅通过身体动作就能直接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节奏、力度和速度等要素,这种具身认知的方式特别适合儿童的音乐启蒙;其次是趣味性特征,教学中设计的各种动作组合和互动游戏,如节奏接龙、声势对话等,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音乐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最后是全员参与性特征,这种方法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个别学生表演、多数学生旁观的状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身体动作参与到音乐创造中,真正实现了面向全体的音乐教育。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音乐素养,更促进了其身体协调性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发展。
三、声势教学法在小学唱歌课中的实践课例分析
(一)课例背景
本次教学实践选取了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中具有代表性的《草原赞歌》作为教学素材,这首歌曲充分展现了蒙古族音乐的独特魅力。歌曲的旋律线条舒展悠扬,模仿了蒙古长调的演唱特点;节奏明快有力,体现了草原民族的豪迈性格;歌词内容生动描绘了草原风光和牧民生活,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从音乐教学的角度看,这首歌曲具有典型的四二拍节奏型,结构规整,乐句清晰,特别是其鲜明的节奏特点和富有表现力的旋律,为声势教学法的运用提供了理想载体。歌曲中模拟马蹄声的节奏型、表现牧民吆喝声的旋律进行,都可以通过特定的身体动作来表现,使学生在律动中自然而然地掌握歌曲的音乐特征。[2] 选择这样一首富有民族特色又适合小学生演唱的歌曲,既能达成音乐技能培养的目标,又能实现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价值。
(二)教学目标
本课例的教学目标设计体现了音乐教育的三维价值追求。在知识与技能维度,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演唱《草原赞歌》,把握歌曲中典型的蒙古族音乐元素,如四度、五度的旋律跳进,前短后长的节奏型等,同时通过系统的声势训练,发展学生稳定的节拍感和准确的节奏表现能力。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强调通过声势律动的体验式学习,帮助学生建立音乐与动作的联结,当学生用拍手表现马蹄节奏、用抖肩模仿风吹草浪时,实际上是在用身体 " 理解 " 音乐,这种具身认知的方式比单纯的理论讲解更符合儿童的学习特点。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歌曲中表达的草原情怀,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广袤的草原、奔驰的骏马、好客的牧民,从而激发对蒙古族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培养跨文化理解能力。这三个维度的目标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音乐教育目标体系,体现了新课改背景下对音乐教育价值的新认识。[3]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在导入环节,教师精心设计了音乐情境导入的方式,播放《草原赞歌》的动人旋律,让学生们闭上眼睛静静聆听,用心感受音乐中流淌的草原气息。悠扬的马头琴声与高亢的蒙古长调交织在一起,瞬间将学生带入广袤无垠的草原世界。音乐停止后,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场景,讲述游牧民族的音乐文化传统,特别强调蒙古族音乐中特有的悠长旋律和自由节奏。通过多媒体展示蒙古包、那达慕大会等富有民族特色的图片,配合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讲解,成功营造出浓厚的民族文化学习氛围,为后续的声势律动练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2 声势律动练习
声势律动练习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教师首先示范歌曲中的典型节奏型,用富有弹性的动作展现出蒙古族舞蹈的独特韵味。学生们从最简单的拍手、跺脚开始模仿,随着练习的深入,教师逐步引入蒙古族舞蹈中特有的动作元素:双手叉腰时的豪迈姿态,单脚跺地时的力量控制,肩膀抖动时的韵律把握。每一个动作都经过精心设计,既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能准确体现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在反复练习中,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歌曲的基本节奏,更通过身体动作真切感受到了蒙古族音乐中蕴含的奔放与热情,这种全身心投入的学习方式让音乐节奏内化为学生的肢体记忆。
3 歌曲学唱环节
歌曲学唱环节将声势律动与歌唱艺术完美结合。教师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先带领学生朗诵歌词,体会蒙古语特有的韵律美感;然后分乐句教唱,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把握蒙古族长调中特有的颤音和装饰音技巧。当学生基本掌握旋律后,教师创新性地采用分组互动的方式:一组学生用清澈的童声演唱主旋律,另一组学生则用声势动作担任 " 人体伴奏 ",两个声部此起彼伏,相得益彰。这种立体化的表现形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让学生在合作中深化了对歌曲的理解,节奏感与音乐表现力得到同步提升。[4]
4 情感体验环节
情感体验环节是整堂课的升华部分。教师引导学生们想象自己正置身于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头顶是湛蓝的天空,脚下是青青的牧草。随着音乐响起,学生们自然而然地舒展身体,将之前学到的声势动作融入情感表达中。拍手时仿佛在欢迎远方的客人,跺脚时犹如骏马奔驰在草原上,抖肩时好似随风摇曳的牧草。在这种情境化的体验中,学生们不再只是机械地重复动作,而是用整个身心去感受音乐中蕴含的草原情怀,对蒙古族文化的理解也从表象认知深入到情感共鸣。
结语:
通过本次课例教学,学生在声势律动的辅助下,对《草原赞歌》的节奏和情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知。声势教学法的运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知能力。
参考文献:
[1] 唐海霞 . 奏好小学高年级音乐欣赏课的“四步曲”[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17(9) :39-41.
[2] 盛培莉 . 中学音乐教育多元化的开发 [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12Z) :29-31.
[3] 朱娆 . 试论新课改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J]. 中国教育学刊,2017(S1) :172-173.
[4] 唐玲颖 . 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与实践 [J]. 当代音乐,2017(1) :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