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土地利用规划在住宅土地管理中的作用

作者

艾克然木•艾合买提

上海新绘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 新疆乌鲁木齐市830000

摘要: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流动愈发频繁的大背景下,住宅土地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且总量持续攀升。这使得住宅土地管理面临着土地资源稀缺、供需矛盾尖锐、开发利用缺乏秩序等诸多严峻挑战。本文着重探讨土地利用规划在住宅土地管理各流程中起到的核心作用。旨在阐明土地利用规划对于住宅土地管理高效推进、达成住宅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的重大意义,为改进住宅土地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成效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引。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住宅土地管理;作用机理;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1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土地利用规划作为统筹土地资源开发、保护与利用的核心工具,能够通过科学分配和合理引导土地资源,为住宅土地管理提供宏观层面的指导与制度框架。深入探究土地利用规划在住宅土地管理中的作用,对于破解当前住宅土地管理难题、实现住宅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利用,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土地利用规划在住宅土地管理中的作用

1.1优化住宅空间布局

土地利用规划会综合考虑城市的发展战略、人口分布的动态趋势、交通网络的布局情况以及自然环境的条件等因素,对住宅土地进行科学合理的空间规划。通过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明确住宅用地的具体位置、规模大小以及开发强度,引导住宅建设朝着适宜的区域集中,避免出现无序扩张和盲目开发的现象。一方面,将住宅用地的布局与就业、商业、公共服务等设施进行有机融合,构建功能完备、配套设施齐全的居住社区。这样能够缩短居民的通勤距离,降低交通能耗和碳排放,进而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依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安排住宅用地的开发密度和容积率,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1.2精准调控供应规模

土地利用规划通过制定住宅用地供应计划,对住宅土地的供应规模、时间顺序和节奏进行精准把控。依据房地产市场的实际发展状况、人口增长的预测数据以及经济发展的目标等因素,科学确定年度住宅用地的供应总量,防止住宅用地供应过多导致市场供过于求,或者供应不足引发房价过快上涨。在房地产市场过热、住房供应紧张的时期,适当增加住宅用地的供应规模,加快土地出让的节奏,满足市场的住房需求,稳定房价预期;在房地产市场低迷、库存积压严重的时候,合理控制住宅用地的供应规模,优化土地供应的结构,引导市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土地利用规划还注重不同类型住宅用地的供应比例,如保障性住房用地、普通商品住房用地、高端商品住房用地等,以满足不同收入层次居民的住房需求,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1.3维护土地利用公平

土地利用规划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强调土地利用的公平性和公益性,在住宅土地管理中对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明确住宅用地的规划条件、开发要求以及权益分配机制,保障居民的住房权益和社会公平。在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土地利用规划优先安排保障性住房用地,确保其用地规模和布局能够满足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同时,对保障性住房用地的开发建设进行严格监管,保证住房质量和配套设施的完善,让低收入群体能够享受到公平的住房资源[1]。

1.4促进资源高效集约利用

面对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的现状,土地利用规划积极推动住宅土地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通过制定严格的土地利用标准和开发规范,引导住宅建设项目采用先进的建筑技术、节能材料和管理模式,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和建筑密度,实现住宅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鼓励建设高层住宅、多层住宅等集约型住宅建筑,减少单层住宅和低密度住宅的建设,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住房供应量。同时,加强对住宅用地开发利用的监管,严厉打击土地闲置、低效利用等行为,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

1.5推动生态与住宅建设协同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住宅土地管理中注重将住宅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确定生态空间布局,明确禁止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在住宅用地的选址和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周边的生态环境条件,避免对重要生态功能区、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造成破坏。同时,要求住宅建设项目采取生态修复、绿化美化等措施,改善周边的生态环境质量,打造生态宜居的居住环境。

2当前土地利用规划在住宅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规划动态调整机制存在缺陷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住宅土地的需求和利用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然而,目前土地利用规划的动态调整机制还不够完善,规划调整的程序繁琐、周期较长,难以及时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实际需求。

2.2公众参与程度较低

土地利用规划与广大居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但在实际的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公众的参与程度普遍较低。公众对规划的内容、目标和实施过程了解有限,缺乏有效的参与渠道和表达意见的平台。这使得规划难以充分反映公众的需求和意愿,降低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2]。

2.3规划执行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部分地方政府和开发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忽视规划的约束,擅自改变规划用途、提高开发强度、降低建设标准等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同时,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不够,监管手段和方式相对单一,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不够,导致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受到挑战,影响了住宅土地管理的正常秩序。

3强化土地利用规划在住宅土地管理中作用的对策建议

3.1完善规划动态调整机制

建立健全土地利用规划动态调整机制,提高规划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简化规划调整的程序,缩短调整的周期,明确规划调整的条件和标准,确保规划能够及时根据市场的变化和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同时,加强对规划调整的论证和评估,确保调整后的规划符合城市的发展战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社会公共利益要求[3]。

3.2提高公众参与水平

拓宽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渠道和方式,提高公众参与的程度和质量。在规划编制的前期,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公众对住宅用地规划的意见和建议,使规划能够充分反映公众的需求。在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建立公众监督机制,鼓励公众对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反馈问题和建议。同时,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土地利用规划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公众参与规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3强化规划执行监管力度

加大对土地利用规划执行的监管力度,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建立健全规划监管协调机制,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形成监管合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遥感监测、地理信息系统等,对住宅用地的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监管,及时发现并查处违规行为。同时,完善违规行为的处罚制度,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规成本,确保规划能够得到严格执行[4]。

结束语

土地利用规划在住宅土地管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尽管目前在规划动态调整、公众参与和执行监管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完善规划动态调整机制、提高公众参与水平以及强化规划执行监管力度等对策措施的实施,能够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规划在住宅土地管理中的作用效能,实现住宅土地资源的高效管理和可持续利用,为城市居民创造更加美好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敬臣.城市土地管理中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及对策[J].住宅与房地产,2021(22):8-9.

[2]刘非.城市土地管理中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及其措施[J].城市住宅,2021,28(2):207-208.

[3]周维.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管理的相关性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20,5(23):190-191.

[4]程海军.土地规划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21,39(04):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