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意愿和实践路径分析

作者

高强 赵清秋 彭玉平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四川乐山

引言:

据统计,2024 年我国全年大学生毕业数量高达 1179 万人,较去年相比又有所增加,就业市场竞争愈发严峻。在此背景下,超六成大学生对创业展现出了十分浓厚的兴趣,然而,理想与现实却存在一定差距,在高涨的就业创业意愿背后,现实创业成功率却时常处于较低状态,普遍维持在 5% 左右,依旧有诸多毕业生依旧在求职的道路上艰难探索。如何更深度贯彻双创战略目标,帮助大学生将强烈就业创业意愿转换为切实可落地的行动路径已然成为时代关注重点。由此可见,积极对本课题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透视

(一)就业现状

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25 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将有望达到 1222 万人,再创历史新高。然而,受经济增速变缓,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叠加影响下,就业市场却逐渐呈现供需错位等严峻形势。具体表现为:其一,用人单位招聘规模持续紧缩。其二,用人单位标准日益提升,更多地倾向于复合型高端人才的引入。除了要求毕业生掌握扎实专业知识之外,亦要具备出色的团队沟通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但实际上,部分大学生受实践锻炼机会缺失的影响,很难顺利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工作能力,无疑会致使后续在求职过程之中屡屡碰壁。

(二)创业现状

在双创政策的持续激励之下,越来越多大学生对创业表现出十分浓厚的兴趣,创业意愿正在不断增强。据不完全统计,超过半成的学生有创业想法,致力于通过自身创新思维活跃以及新事物接受能力强等优势,快速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但实际上,创业成功率却普遍较低,大学生在创业期间不可避免的会面临资金短缺、经验不足、市场调研欠缺等困难,后续再深入市场后,很难精准对接市场发展需求,最终被迫陷入发展困境[1]。

二、双创语境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意愿形成的多维解析

在双创发展语境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意愿形成逐渐呈现多元化、动态化特征,既受个体内生动力驱动影响,亦受外部环境深度变革影响。

从个体层面上来看,大学生自我职业规划会对就业创业意愿生成造成十分深远的影响,具有强烈成就动机的学生往往更倾向于开展就业创业,试图通过创新实践在激烈的社会环境之中,实现个人价值。对自身能力评估不足,缺乏探索精神的学生,更多的倾向于选择稳定就业岗位,如公务员、事业编等。

从外部环境层面上来看,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环境均会对大学生职业规划产生深度影响。首先,家庭环境作为大学生成长的关键背景,在塑造就业创业意愿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价值。在经济条件较为优越的家庭,可持续不间断地为大学生提供创业资金,客观程度上降低其创业顾虑。反之,经济条件相对较基础的家庭子女则会更多的考虑提前就业,获得稳定收入,从而确保不会给家里带来较重负担。其次,学校教育亦是大学生就业创业意愿培育的重要土壤。高校课程设置会直接对学生能力以及观念塑造造成决定性影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能够最大程度提升学生个人创新思维,增强其自主创业意愿。最后,社会环境的变化亦会对就业创业意愿产生一定影响。如政策方面,系列型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的出台,即税收优惠、贷款支持等,便能够最大程度降低学生创业门槛,对其创业意愿起到直接刺激效用。

三、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路径

为更有效的尊重大学生就业创业意愿,持续提升其就业创业能力,保障在后续就业创业的道路上稳健发展,大力构建以大学生、高校、社会、政府为主体的多元协同发展生态体系,尤为重要[2]。

(一)大学生:主动精进、夯实发展根基

作为就业创业主体,大学生要以被动为主动,高度重视自我规划以及提升工作。一方面,强化专业学习投入力度,除了要扎实掌握理论知识外,还要主动对行业前沿发展动态进行关注,并通过专业文献阅读、学术讲座参与等手段,持续拓宽个人知识视野,保障专业素养能够稳步提升。另一方面,还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参与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通过项目实践落地,更为具体地对个人创新思维、团队能力进行培养,为后续就业创业夯实发展根基。

(二)高校:深化改革、变身优质“孵化器”

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校需以系统性改革为核心支撑,大力推动教育生态重塑,从而助推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能够得到全方位提升。首先要将重点放在融合式课程体系全新构建上,顺利实现知识以及创新的同频共振,如在专业课程设置环节,重点强调创新创业思维的深度渗透,通过创业沙盘推演等必修课程的增设,持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其次,还要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搭建,真正做到校园与职场的融会贯通,如在校内实训基地环节,可充分借助 VR 等技术构建虚拟实境,让学生在虚构的商业环境中,沉浸式地对全流程运营进行体验,为理论知识向商业价值的初步转化筑牢根基。最后,还要以切实提升精准化服务为工作主线,打造入学- 在校 - 毕业全周期覆盖的指导服务矩阵,入学阶段帮助学生详细对自我进行认知,并明确职业未来发展环境。在校阶段则广泛提供创业项目孵化等服务,毕业环节则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创业跟踪服务机制,定期对其职业发展状况进行回访了解,并提供系列型支持服务,帮助其能够顺利在创业就业道路之上持续成长。

(三)社会:资源整合、创造良好生态

社会各界要以最大程度发挥资源优势为实践导向,为大学生就业创业保驾护航。其中,企业作为市场发展主体,要积极参与其中。除了广泛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以及就业岗位之外,还要主动与高校接洽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策略,严格基于后续发展需求为课程内容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定制化调整指明方向。除此之外,社会组织如商会、行业协会等也要积极发力,组织创业论坛等相关活动,为大学生与其他成功创业者以及先进企业的交流提供平台,帮助大学生能够顺利在交流互动中汲取养分,强化就业创业底气。

(四)政府:健全政策、强化保障支持

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利剑效应,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扎实客观保障。此时在政策制定环节,要重视“创业激励 + 就业促进”多轮驱动政策体系构建,一方面,健全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将创业担保贷款额度提升,并持续对贴息范围进行扩大,切实强化创业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则要重视就业政策导向引导,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补贴,如社保、专项岗位补贴等,保障能够最大程度激发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观积极性。

结论:

综上所述,想要快速破解大学生就业创业意愿与现实成果转化之间的尖锐矛盾,需要政府、高校、大学生多方主体协同努力。相信后续随着政策支持、教育培养、个人奋进的多位一体协同机制的高效建立,势必能够帮助青年学子更快速的实现个人价值,为社会发展注入个人力量,推动双创战略顺利迈向全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郭丽媛 . 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意愿和实践路径研究 [J]. 黑龙江科学 ,2025,16(07):61-63.

[2] 时昱 . 当代中国大学生创业意愿与创业实践——基于全国 12 所高校调查数据的经验发现 [J]. 青年研究 ,2024,(03):1-11+94.

作者姓名:高强;性别:男 ; 出生年月:1992.10 ;籍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民族:汉族 ;最高学历:本科 ;目前职称: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