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策略
张建芳
甘肃省文县横丹小学 甘肃陇南 746400
引言:
数学学科是小学阶段的重点学科之一,数学知识具有逻辑性强、抽象性强的特点,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要求较高。而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选择灌输式的讲解模式,不重视教学创新,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多元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因此,探究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策略尤为重要。
一、引入游戏化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引入游戏化教学,可实现此目标。教师需为幼儿创设更多规则明确、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游戏活动,使幼儿在有趣的氛围中主动探索、积极思考,逐步理解并内化数学知识,提升综合应用能力[1]。
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测量》单元中“吨的认识”教学为例,“吨”是一个较大的质量单位,远超出小学生的日常感知范围,数学概念相对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存在难度。为解决此问题,教师应引入游戏化教学,精心设计“我是小小物流师”的游戏情境。课堂初始,教师模拟“物流中心”场景,引导学生小组扮演“物流小队”,主要任务是在特定时间内完成和“吨”相关的估算、装载 10kg 的大米等生活中常见的总重量接近于一吨的物品。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心算,初步建立对“吨”的感知,并在紧张愉快的竞猜中迅速投入学习。第二环节,则是“装一装,巧配集装箱”,教师准备不同载重规格的“模拟集装箱”(如5 吨、10 吨)以及众多标有重量(如 500kg 、1 吨、 200kg )的“货物卡片”。各小组要协同作业,科学搭配货物并装填容器,总重量要接近限重且不能超载。此任务自然融入单位换算、加法运算和组合策略等内容,让学生在多次尝试和调整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吨”的概念和大单位数量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三环节则是“算一算,运输大比拼”。教师出示若干标有载重(如 8 吨、15 吨)的“虚拟卡车”与多组货物清单,各小队要迅速判断哪些货物适合用哪台卡车运输,并确保不超载、尽可能满载。最后则是需要引导学生回归现实生活,开展“找一找,身边的大质量”分享,列举生活中以“吨”为单位的实例,如粮食产量、卡车标识以及桥梁限重等,从而将课堂所学与实际应用紧密相连。这种设计不仅能让学生深入掌握数学知识以及其在市场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还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提升其综合能力。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降低学习难度
数学知识源自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立足生活实际,选取特定素材,设计可体验、可操作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观察、动手实践中逐步构建数学模型,并在解决真实问题中自然而然地掌握关键概念[2]。
以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中“解决问题-估算费用”一节为例,教师可创设“家庭出游规划师”的生活情境,利用多媒体呈现本地旅游景点的真实票价信息,其中包含动物园成人票每张48.5 元,儿童票每张24.8 元;往返交通费每人12.6 元;午餐每人份25.9 元。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集思广益为一个四口之家制订一日游计划并做出预算。在此期间,学生要区分和计算两个成人与儿童的票价,理解不同票型的实际含义。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小数金额转换为“元角分”形式的日常表达,比如 48.5 元即 48 元 5 角,借助学生已有的货币经验减轻对小数运算的陌生感。在估算过程中,小组可采取不同的策略:如将车费12.6 元近似为 12 元以简化计算,午餐 25.9 元进位至 26 元以防预算不足,门票48.5 元则约等于 49 元以兼顾准确性与效率。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不同估算方式带来的结果差异,并适时开展讨论:什么情况下应“保守估算”,什么情况下可“适当取舍”,从而加深对估算实际意义的理解。在计算总支出后,教师还可引入“总预算不超过 350 元”的真实约束条件。若小组超出限额,则需调整方案——如减少餐费、改用更经济的公共交通(如每人公交费3.5 元);若有结余,则可进一步规划购买纪念品(单价 15~30 元)。通过平衡收支,学生不仅综合运用小数乘法,还自然融入加减法与大小比较,实现知识的整合与延伸。这一设计不仅能让学生从单纯的计算练习转向有目的的数学思考,真正认识到估算是服务实际决策的工具,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实施数形结合,发展学生思维
新课标提倡数形结合,通过将数字与图形融为一体,把数学内容转化为看得见、可动手探索的过程,更契合小学生以具体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 [3]。
以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单元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例,教师可以创设“几何小侦探”情境任务,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与逻辑推理验证内角和为180∘ 。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特征,并提问:“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加起来是多少?”以引发初步猜测。随后学生分组活动,每人绘制一种类型的三角形,如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使用量角器测量各角大小,记录数据并计算总和。当学生发现结果都接近 180∘ 时,教师适时引入图形拼接方法:指导学生将剪好的三角形三个角撕下,拼在一起,观察是否构成一个平角。这一环节突出数形结合,使学生从数值计算自然过渡到图形验证,推断出内角和的普遍规律。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为什么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内角和总是 180∘ ?”学生可结合测量与拼接的结果,分析三角形边与角的关系,归纳出相应的数学规律。教师还可拓展任务,鼓励学生尝试探索四边形等其他图形的内角和,通过对比进一步深化认知。最后,学生汇总方法,完成简易学习报告,交流推理过程。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三角形内角和”知识,还锻炼了观察、推理与验证的能力。数形结合的策略使抽象知识变得直观,有效促进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严谨性的发展。本设计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操作简便,仅需量角器、纸张等常用教具,便于课堂实施,同时支持学生实现从具体认知到抽象思维的顺利过渡。
四、结语
综上,探究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策略极具现实价值和意义。教师要深入解读新课标的理念及要求,立足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与教学目标,创新应用游戏化教学、生活化教学以及数形结合的方法,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降低学习难度,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商慧萍 . 浅议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策略研究 [C]// 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 . 对接京津——协调推进 基础教育论文集 .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史口镇中心学校 ;2022:768-770.
[2]樊晓科.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策略[J].好家长,2022,(28):70-72.
[3] 洪雅梅 .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策略研究 [J]. 考试周刊 ,2022,(26):60-65.
作者信息:作者姓名:张建芳,单位 :,邮编 :,出生年月: 1981.02.23,户籍:甘肃省文县,性别:女,民族:汉,学历:本科,职称: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