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共同体视域下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研究
邱淑凤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 山东东营 257335
引言: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日益聚焦于提升结构性质量,而产教融合共同体作为一种跨主体、跨边界的合作组织形式,正在推动高职教育治理逻辑及人才培养路径发生根本转变。高职教育的育人模式应当围绕岗位场景功能重构,借助任务驱动机制形成以实境化能力生成为核心的教学逻辑。当育人体系内嵌到产业链条,人才培养过程才能建立真正契合岗位要求的“课程融合体系”及“实践支持系统”,从根本上提升高技能人才的可转化能力,推动职业教育供给体系由静态配置走向动态融合。
一、产教融合共同体视域下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1.1 课程内容偏离岗位
高职课程在设置上仍以讲授理论为主,与实际岗位任务的匹配度较低,这种设计模式会导致教学内容滞后于技术变革节奏,使学生掌握的知识难以满足岗位需求。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往往忽略系统解析行业标准导致学习内容跟真实工作脱节。技能模块及企业实际操作标准缺乏对应关系,将直接影响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适应速度。课程体系未能聚焦职业场景中的关键任务将削弱学生训练真实技能的机会,同时限制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影响整体人才培养质量。
1.2 企业参与深度不足
培养高职高技能人才的对企业深度参与具有高度依赖,但在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实际运行中,企业多处于外围位置。多数企业仅停留在短期合作或提供实习岗位的层面,未能系统融入课程设置、教学实施及考核评价的全过程,这种浅层协作模式将削弱产业在育人机制中的功能,导致高职教育及岗位能力要求之间存在长期张力。企业缺乏主动设计育人内容的制度牵引,无法形成与学校共建共育的稳定机制,进而限制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精准性。
1.3 制度联动缺乏统一
产教融合共同体在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运行效率,经常受到制度联动程度的直接影响。当前政策支持、管理机制及实施流程之间尚未形成统一协调,导致各参与方在职责划分、资源配置及考核标准上存在分歧,制度安排多呈碎片化状态缺乏上下衔接,使融合过程易被中断或流于形式。由于制度缺位或标准不一,学校及企业难以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影响共同体内有效对接教育功能及产业需求。
二、产教融合共同体视域下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构重要性
2.1 缓解专业对接困难,提升人才就业匹配度
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产教融合共同体能够为专业建设提供动态协商的平台,使院校可依据行业变化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从而增强专业对接的灵活性。产教融合共同体中深度介入企业,有助于推动专业内涵向岗位标准靠拢,使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更贴近工作实际。人才培养模式一旦围绕真实岗位任务展开,就业导向会变得更加清晰,使学生的能力结构更加契合市场需求。技能人才供给及产业岗位之间形成稳定连接,可以提升就业匹配率,同时缓解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供需失衡。高职专业的适配性一旦得到制度性保障,将显著提升毕业生进入职场后的发展潜力。
2.2 解决实训资源短缺,增强学生岗位适应力
培养高职高技能人才高度依赖实践操作,但当前多数院校在设备配置、场景还原及技术更新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导致实训环节难以满足真实工作环境的训练要求。产教融合共同体能够整合校企双方的资源优势,为高职学生提供更贴近岗位实际的操作平台。企业深度参与可以提升实训条件的真实度,也有助于引入新技术、新工艺,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对工作流程的基本适应。联合使用校内资源及企业环境,能打破封闭场地及设备滞后的局限,使技能训练从“模拟操作”向“真实应用”过渡。高职学生借助系统参与标准化岗位任务,能在实际情境中强化操作规范,形成稳定的职业技能结构。实践基础一旦扎实,也会同步提升适应岗位变动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进入职场后的持续发展潜力。
2.3 解决实训资源短缺,增强学生岗位适应力
在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协同框架下,学校及企业能够达成设备互补、场景共建,使学生可以有机会接触岗位实际所需的工具流程。资源共享模式能打破传统校内实训的封闭性,使教学内容可在企业真实环境中落地执行。在真实场景中反复训练,学生能逐步掌握规范操作流程,提升在复杂工作情境中的自主应对能力。培养技能迁移能力依赖于深度嵌入岗位标准,一旦实践环境具备产业特征,学生的学习成果就能迅速转化为岗位效能。产教融合共同体机制能提升实践机会的可获得性,也显著增强人才培养的岗位适应性。
三、产教融合共同体视域下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策略
3.1 融合多元主体资源,构建协同育人体系
高职教育在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过程中,面临资源单一、供需不对称等现实问题。提出产教融合共同体有助于打破校企之间的边界,推动多元主体在育人环节中达成深度协作。在此过程中,构建“学校 + 企业”双元结构无法满足系统化育人需求,必须引入更具系统性的双螺旋运行机制。该机制强化学校及企业之间的异质性优势互补,注重在制度框架下引导合作持续化,从而提升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稳定性。在此逻辑下,教师需要基于真实岗位需求重组教育供给结构,达成高技能人才从培养过程到能力输出的全流程闭环。
教师可借助“产教融合双螺旋模式”来打造以“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为核心的协同育人体系。与此同时,教师需主动对接区域政府发展导向,与多个行业主管部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导资源向制定技能标准、重构实训场景及人才评估机制倾斜。另外,依托创新平台教师可以引入多家龙头企业,共建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及联合技能实训基地,来完善资源配置使教学过程嵌入到企业的实际运行中。在企业工程师及专业教师协同指导下,学生能够从岗位任务中拆解操作流程,利用完整的项目推进掌握设备质量控制规范。与此同时,教师结合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就业指导、技能竞赛、职业认定等功能,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匹配产业发展动态的服务体系,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能同步完成能力评估,并在进入职场时具备较强的适岗能力。运用“双平台”结构的联动运转,教师能有效推动高职高技能人才从“校内合格”向“岗位胜任”的能力跃迁,逐步将协同育人机制内嵌到学校治理体系之中,形成以产教融合共同体为核心、以就业导向为目标、以任务驱动为路径的系统性育人新格局。
3.2 搭建真实情境场域,创新教学实践形态
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在于强化学生对真实工作情境的适应,传统教学实践中存在场景虚拟、任务碎片等问题,难以支撑学生对岗位流程的完整把握。教师提出产教融合共同体,能够为优化教学实践形态提供制度支撑,在构建实践体系时若能依托企业真实环境,设计多维度、全过程的任务系统,便能够显著提升学生在多变岗位中的应变水平。只有搭建平台化场域,才能真正达成从“模拟训练”向“任务实战”的过渡,为高技能人才的成长提供真实系统的能力生成路径。
在区域制造产业集群支持下,学校可以跟龙头企业合作建设“共享工厂”产教融合共同体集成育人平台,全面融入企业设备、工艺、管理制度及评价体系,形成嵌入式育人机制。在平台运行初期,教师以实际生产订单为载体设置标准化操作流程,能使学生参与到企业生产实际中,围绕订单编排、物料准备、产品加工、质量检测及物流出库五大模块逐级推进。与此同时,每组学生需承担独立生产线,完成从原料输入到产品交付的全过程任务。企业工程师进驻平台,与学校指导教师组建双导师团队,按岗位标准分阶段布置任务可以逐步拆解技能培训。培训环节覆盖设备调试、安全管理、工艺执行及产品追溯等关键节点,每完成一轮任务系统即更新评价数据,并在导师会议中分析学生操作表现。
在共享工厂日常运行中,学生进入企业作息节奏应按照班组分配协作式生产,平台可设置三类工作岗位:基础操作岗、质量控制岗及流程监控岗,学生每两周完成一次轮岗需全面覆盖岗位操作技能。除此之外,操作数据将实时录入系统,企业方依据其岗位胜任力模型过程性评价,结果会同步反馈教师并用于教学诊断调整。除日常生产外,平台还设有“异常处理演练”模块,企业随机设置设备故障、物料延迟、质量偏差等工作场景,能够训练学生的应急反应能力。平台末端教师则设置“项目提案区”,能够鼓励学生结合操作经历工艺改进建议,并由企业导师给予评估形成其“边做边思”的综合能力培育机制。平台运行中所产生的学习行为数据会纳入学生发展档案,同时作为高职人才质量监测的重要指标。共享工厂作为产教融合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场域,可为高职学生提供真实、高频、多变的操作环境,也促使企业在技术传承及人才选育中发挥更为积极的能动作用,从源头上提升高技能人才的产业适配力。
3.3 重构课程融合体系,夯实技术成长路径
产教融合共同体视域下,课程体系需围绕岗位任务逻辑重组,课程架构需要从“内容传授”转向“能力建构”,以平台化课程承载通用知识结构,以模块化内容对应核心岗位功能,进而形成灵活、可扩展的技术成长路径。教师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应立足产业发展方向统筹教育资源及技术需求,深度融合育人及应用系统,利用项目驱动、任务递进、技能叠加等方式,能够达成从基础认知到岗位胜任的能力渐进式建构。
教师可开展“智能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来夯实技术成长路径,依托产教融合共同体平台,与头部制造企业联合构建“平台 + 模块”结构体系,可以形成多维度、可重构、能迭代的教学机制。与此同时,教师依据产业需求设定技术能力发展路线图,能够将核心岗位任务划分为操作、调试、维护、优化四大技术层级,并以此构建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块。另外,平台课程负责基础逻辑,模块课程则围绕各类真实任务展开,保证技能掌握过程具有岗位导向。教学组织中引入校企联合的多导师制度,企业工程师及专业教师共同制定任务标准,可推动教学过程贴近真实工况。在教学实施环节,学生以小组形式承接实际工程任务,从设备选型、工艺配置到工序优化,需完成全过程技术整合。任务完成过程中,企业方提供工艺数据,学校同步安排教师数据分析方法以及讲解操作规范,保障学生掌握数据应用的能力。
教师还将数字技术引入教学环境,来构建可交互、可模拟的虚拟生产车间,学生可在虚拟环境中演练流程,并将操作结果对照修正企业标准,从而提升其技能操作的精准度。教学评价则结合阶段反馈及综合评估的方式,企业依据岗位胜任模型多维度打分,教师借助学习过程数据动态调整。重构课程体系教师能逐步带领学生建立起从设备操作到流程优化的技能体系,完成从初级执行到独立解决的能力跃迁。该实践可以有效回应产教融合共同体对高职课程改革的制度诉求,显著提升高技能人才的持续成长力。
结束语:
高职教育肩负着高技能人才供给及构建技术型社会的双重使命,其中育人路径须突破传统模式限制,走向融合结构重塑及机制协同的新境。产教融合共同体是人才成长逻辑及产业需求体系的深度联动机制。唯有持续推进学校及产业在标准制定、资源共建、治理共治等层面的深层互动,方能真正夯实高职教育的结构性支撑,塑造支撑区域经济及国家战略发展的核心技术力量。
参考文献:
[1] 易雅琴 , 谢宾 . 基于“人工智能 +X′′ ”的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 [J]. 教育与职业 ,2020,(17):46-52.
[2] 姜华林 .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四双”培养模式研究 [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9,15(11):128-129.
[3] 周明 . 高职高专人才关键能力培养研究 [J]. 学理论 ,2014,(02):164-166.
[4] 关荐元. 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人才素质的新思考[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
[5] 季振华 , 刘会敏 . 基于“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究 [J]. 中国高新区 ,2018,(11):295-296.
作者简介:邱淑凤(1988.09—),女,汉族,山东临沂,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项目课题:
1. 山东省高校治理专项课题《“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SDGX2024029 ;
2. 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专项课题《产教融合共同体视域下高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编号:SDGJ2024E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