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社会育人资源在高校“三全育人”中的实践路径探析

作者

李佳 徐高峰 唐述壮

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昆明 650233

摘要:社会育人资源是指存在于社会环境之中,能够对大学生成长成才产生积极影响、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各类教育资源,是高校内部教育资源的重要补充。“三全育人”理念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和发展。社会育人资源融入高校育人体系能够为高校“三全育人”格局提供资源的有力支持和补充,要加强育人队伍建设,促进资源衔接融入,创设多元育人场域,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联动育人。

关键词:社会育人资源;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三全育人”理念强调教育主体的全员性、教育过程的全程性和教育环境的全方位性。社会育人资源的融入有利于推动高校“三全育人”格局横向拓展也纵向深入,实现高校育人从“点”到“线”再到“面”的层层递进。

一、“三全育人”的内涵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上发表的题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文章,着重指出需深化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完善并强化“三全育人”的体制机制建设[1]。“三全育人”机制的构建,体现了新时代党和国家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战略视角,对高等教育领域作出的重大战略规划。

“三全育人”的核心内涵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分别体现了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要求、时间要求和空间要求[2]。

从全员育人来看,它契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全员育人强调每个人都处于育人的社会关系网络中,高校全体教职工都是育人主体,都应当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理念体现了教育的整体性和协同性。

全过程育人与教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相呼应。人的思想道德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和任务。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育人工作应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学习全过程、生活全过程、成长全过程,并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环节,实现教育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全方位育人体现了教育环境论的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3]。全方位育人强调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优化育人环境,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教育的全面性和渗透性。

“三全育人”理念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贯彻其理念有利于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这一理念不仅明确了教育的方向,也为整合社会育人资源融入高校“三全育人”格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二、社会育人资源融入高校“三全育人”的意义

1.高等教育价值追求的应有之义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整合社会资源以强化育人效果,是实现高等教育价值目标的应有之义。

首先,社会育人资源的融入体现了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高校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社会责任的承担者。通过整合社会资源,高校能够将社会责任融入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同时强化高校与社会的联系,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增强实效性和针对性。其次,社会育人资源的融入促进了教育内容的丰富与更新。社会资源的多样性和动态性为高校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素材和案例,使教育内容更贴近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推动了教育内容的创新,使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和科技发展的步伐。

2.实现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高校学生的发展不应局限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还需要多维度协调发展。社会育人资源的融入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一,社会育人资源的融入有助于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通过参与社会服务、志愿活动等,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其二,社会育人资源的融入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高校可与社会机构合作,引入体育、艺术、心理健康等资源,提供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其三,社会育人资源的融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通过与社会育人资源的互动,能够接触前沿科技动态和行业需求,参与科研项目、创新竞赛等活动,从而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教育的初心和使命。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要求高校将“育德”与“育智”相结合,并注重“立德”对“树人”的引领作用。“三全育人”关键在“全”,重点在“育”[5]。社会育人资源的融入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必然选择。

首先,社会育人资源为学生提供了道德教育的实践平台。通过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等,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道德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深化对道德观念的理解。其次,社会育人资源的融入有助于形成德育的长效机制。高校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可建立长期有效的德育活动和项目,使德育工作更具系统性和连续性,确保立德树人任务持续推进并取得实效。最后,社会育人资源的参与提升了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社会资源为高校提供了精准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使教育更贴近学生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达成。

三、社会育人资源整合现状及问题分析

1.社会育人资源整合现状

资源整合旨在通过有效管理和利用有限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并实现效益最大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育人方式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学校教育虽然在知识传授方面具有优势,但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社会实践融合方面稍显不足。因此,有效整合社会育人资源,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支持,能够弥补这些不足,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为深入分析社会育人资源整合现状,我们开展了相关调查研究。本次调查共收回681份有效问卷,重点探讨了当前社会育人资源整合存在的问题及提升路径。调查数据显示,当前社会育人资源整合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育人资源整合,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调查显示,超过90%的受访者认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博物馆等场所是发挥社会育人资源协同育人作用的重要平台。这些场所通过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实践机会,有效促进学生的社会认知和价值观培养。第二,技术平台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平台在社会育人资源整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实践机会,使资源获取更加便捷和高效。调查数据显示,62.41%的受访者通过线上平台获取所需资源,同时有96.92%的受访者认为建立社会育人资源库是非常必要的,这反映了技术平台在资源整合中的巨大潜力。第三,学生社区的参与。近年来,“一站式”学生社区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平台,为社会育人资源整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路径。通过“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建设,高校能够将校内外育人资源有机整合,推动育人力量下沉一线,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调查显示,85.17%的受访者认为“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建设在社会育人资源进高校过程中对协同育人起到了重要作用。

2.社会育人资源整合问题分析

社会育人资源整合工作使学校、社会在育人过程中的职责逐渐明确,协同育人机制初具规模,学校发挥主导作用,社会提供服务支持的体系逐渐完善。当前社会育人资源整合正处于积极探索的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需在多个层面加以完善,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技术平台的应用为教育资源的丰富提供了可能,然而,社会育人资源库的认知度和利用率却普遍不高。调查揭示,尽管83.26%的学生认同社会育人资源融入高校教育体系能够拓展知识视野、提供实习实践机会、进行就业指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等多重益处,这些正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实践各阶段所亟需提升和发展的方面,但现实中这些潜在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实现。具体数据显示,37.59%的学生对社会育人资源库的存在及其利用方式一无所知,反映出信息传播和教育的不足;同时,76.21%的学生指出,社会育人资源与高校教育体系的融合面临对接难题、合作机制欠缺以及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脱节等问题,这阻碍了资源效能的发挥;87.37%的学生相信社会育人资源的融入有助于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爱国情怀,培养报国志向,坚定强国信念,从而在无形中助力学生成长与成才。然而,当前学生对社会育人资源的认识尚显不足,40.5%的学生未能识别“五老”先进群体、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及时代楷模等作为社会育人资源的价值,34.51%的学生感觉身边此类资源稀缺,未能充分感知其在学习生活中的存在。因此,完善社会育人资源库的利用、加强社会育人资源的对接、构建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来深化社会育人资源的影响力,显得尤为重要。

四、社会育人资源在高校“三全育人”中的实践路径

社会育人资源融入高校“三全育人”应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根本,结合实际,深入挖掘社会育人资源,实现育人资源串联[5]。加强育人队伍建设,促进资源衔接融入,创设多元育人场域,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联动育人。

1.多元主体协同共育,推动全员育人

在社会育人资源融入高校“三全育人”的过程中,高校是核心主体,扮演着双重身份,既是内部育人资源的提供者,又是外部育人资源的获取者。[6]要构建完善的“三全育人”体系,高校既要充分发挥校内育人队伍的协同效应,又要积极推进校外新型资源参与其中。

第一,鼓励任课教师充分利用社会育人资源开展教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6]。任课教师是高校育人的主力军,应积极将社会育人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一方面,其他任课教师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引入实际案例、行业动态等社会育人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社会、贴近实际。寻找与思政课教学的契合点,因材施教的将社会育人资源融入课堂之中,实现课程思政。另一方面,高校要鼓励和支持思政课教师充分挖掘社会育人资源,利用各种形式的社会育人资源展开多样化的思政课堂。第二,建设社会育人资源数据库,汇总社会育人资源。社会育人资源库是一个集中存储、管理和分享各种教育资源的平台,旨在提升教育质量,推动人才培养,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库中涵盖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的各类资源。其重要性在于,它可以打破地域和学校的限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进而促进教育公平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培育高质量人才队伍。

2.促进资源衔接融入,推动全过程育人

推进社会育人资源融入高校“三全育人”过程中,需要校内外的共同努力和协同创新来实现教育资源与社会育人资源的有效对接,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资源整合,提升育人过程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第一,构建全过程资源对接机制。社会育人资源的融入应当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递进式的育人链条。在入学阶段,通过校企联合开展认知实习、行业参观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职业认知;在培养阶段,定期举办企业家讲堂、行业导师进课堂等活动,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需求的有效衔接;在毕业阶段,联合用人单位开展职业规划指导、模拟面试等就业服务,实现校园到职场的平稳过渡。第二,深化课程教学资源融合。将社会优质资源系统性地引入课程体系,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专业课程建设中,引入行业真实案例和最新技术标准,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开发校企合作课程,聘请行业专家参与授课,将产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推动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校企联合科研项目中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实现学用结合。 第三,拓展假期实践资源平台。充分利用假期时段,打造系统化的社会实践体系。通过建立稳定的校企实践基地,开展专业实习、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组织志愿服务、公益项目等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构建“学校-企业-社区”协同育人网络,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促进知行合一。

3.创设多元育人场域,深化全方位育人

在推进社会育人资源融入高校“三全育人”体系过程中,需要系统构建多维立体的育人环境,通过资源整合与载体创新,形成浸润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

第一,构建文化浸润育人场域。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隐性教育功能,将优秀社会文化资源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特色文化长廊、举办校园文化展览等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化、生活化。培育优质的校园文化与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让广大学生在文化熏陶中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担当时代使命。第二,创新数字赋能育人载体。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构建“互联网+社会育人资源”的新平台。整合利用新媒体矩阵,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动态呈现社会育人资源,通过校内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媒体平台,定期发布社会育人资源的最新动态,提高学生的信息接收效率。同时,开发利用网络在线课程教学资源,将社会育人资源数字化、网络化,打造线上线下的互动社区,开展网络研学等活动,拓展育人时空维度。 第三,建设红色资源育人阵地。深化校地合作,系统整合区域红色文化资源。高校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挖掘和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实践教育基地,开发沉浸式实践课程,通过组织参观、学习地方红色历史,让学生在实地体验中传承红色基因。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开发特色思政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实现历史传承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社会育人资源的融入是高校“三全育人”理念落地生根的重要支撑,“三全育人”理念不仅是教育理论的创新,更是创新高校育人实践的重要抓手。社会育人资源的整合能够有效弥补高校教育资源的不足,丰富育人内容,提升育人实效。未来,高校将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和创新的思维,积极探索社会育人资源融入“三全育人”的新路径,构建更加完善的育人体系,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的保障,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贡献高校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求是,2024-09-01(17).

[2]王明星.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体系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J].传播与版权,2023,(17):88-92.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王旭东.孙淑秋.孙旭.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工作体系的实施困境及突破路径[J],教书育人,2021(05):14-16.

[5]张天华.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的价值、原则与路径[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2-95.

[6]黄东升.韦顺国.高校思政教育“三全育人”资源整合路径探究[J],教育评论,2020(7):41-44.

本文系2023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与社会育人资源协同机制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BC23004)以及西南林业大学校级文科项目“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社会资源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项目批准号:WKYB2306)阶段性研究成果。

李佳,女,汉族,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云南昆明盘龙区白龙寺300号西南林业大学;徐高峰(通讯作者),男,汉族,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唐述壮,男,汉族,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