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元素融入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美育路径研究
洪素玲
福建省南安市蓬华中心小学 362313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表达与审美能力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语文朗读教学承担着基础性与引导性双重任务。传统朗读教学重视发音标准和语句通顺,却忽视了朗读过程中的节奏、语感和情感传递,使得学生朗读呆板、缺乏表现力。而音乐作为情感表达的媒介,与语文朗读在节奏、音调、情绪等方面存在天然的契合点。将音乐元素引入朗读教学,不仅能够丰富课堂表现形式,还能以艺术方式激发学生对文本内在美的感知,提升其审美素养与情感表达能力。因此,探索音乐与语文朗读教学的融合路径,是语文美育实践的重要突破口。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美育价值与现实困境
朗读不仅是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手段,更是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朗读,学生能够贴近文本语言,感受文字节奏之美、情感之真,借此唤醒心灵中的审美感知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只是“读对”“读准”,而是在语调变化、停连断续之间体验文本的意境与情绪,培养音韵美的感受能力。然而现实教学中,许多朗读活动仍局限于“形式完成”,缺乏审美引导,教师过度强调“朗读正确”,而忽视了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情绪投入与声音表现。
一些教师在教学组织上缺乏美育意识,未能在朗读训练中注入音乐思维,导致学生朗读缺乏感情、表达呆板,未能实现美育育人目标。朗读美育价值的实现需要在教学方式、内容设计、审美引导等方面做出系统调整,特别是引入音乐这一跨学科艺术手段,将有助于改善当前朗读教学中“重技术、轻情感”的偏向。
二、音乐元素与朗读教学的融合契合点分析
音乐与语言在本质上都是声音的艺术,其在节奏、音调、重音、停顿、韵律等方面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语文朗读强调语音的节奏感与情感传递,而音乐中的节拍、旋律和情绪正好可以为朗读提供感性支持与表达框架。语文课本中的许多篇章自身就具有音乐性特征,例如韵文、抒情散文、寓言等文本在语言上富有节奏和节律,朗读时若结合音乐的节拍训练和情绪铺垫,将极大增强文本的表现力与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可以在朗读教学中适当加入背景音乐、节奏打击、情绪导入等方式,引导学生依据音乐节奏把握语句重音与节奏变化,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语言美感。例如对比学生无节奏指导下的普通朗读与配合背景钢琴曲后的朗读,能明显感受到学生在语速、停顿与情绪表达上的自觉变化。音乐不仅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更是一种情感引导机制,其作用在于唤起学生的感性认知和审美共鸣,使朗读真正成为美育过程。
三、音乐元素在语文朗读教学中的实践路径探索
将音乐元素有效地引入语文朗读教学,关键在于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与教学方法。在教学起始阶段,教师可通过播放背景音乐或节奏训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氛围,激发朗读兴趣。例如在讲授《珍珠鸟》一课时,教师可在课文导入阶段播放轻柔、灵动的背景音乐,引导学生感受“珍珠鸟”温婉、宁静、充满灵性的意象。随后结合文本结构,引导学生划分朗读节奏段落,通过模仿鸟叫、轻声朗读、语速变化等方式,逐步把控情绪递进与节奏张弛。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利用打节拍、击掌、示范朗读等方法帮助学生体会语调变化与情绪波动之间的对应关系。学生在节奏引导中逐渐建立朗读节奏感,在音乐氛围中更容易体验到“文字有声、声音有情”的朗读状态。朗读训练结束后,鼓励学生围绕朗读体验谈感受,如“听到背景音乐时你想到了什么”“你觉得哪一句朗读让你感动”,在这种分享与反馈中深化学生的审美理解。
四、音乐朗读教学对学生审美与表达能力的促进作用
将音乐元素系统地融入语文朗读教学,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与语言表达能力。在审美层面,音乐的节奏性与情感表达使学生更容易进入文本所营造的情境,唤起其内心的共鸣,进而提升其对文学作品的情感理解力与美感判断力。朗读不再是枯燥的语言训练,而是变成一次声情并茂的艺术体验,学生能在节奏掌控中获得节律美的熏陶,在音高变化中体会情感张力,在语言流转中塑造形象认知。
语言训练的过程也不再机械单一,学生在跟随节拍读文、模仿音乐情绪的过程中自然完成了语感建立、语调训练与情绪共鸣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有学生在朗读《珍珠鸟》结束后主动提出希望配上自己喜欢的乐曲再朗诵一次,表达意愿更强烈、语调更流畅,表现出从“机械模仿”到“主动表达”的转变。表达能力的提升也表现在学生口语交际与写作表达方面,因其更注重语言的情感与节奏,更具感染力与表现力。从长远看,音乐与朗读的结合促进的是学生审美人格的建构,是“以声润心、以美育人”的教育核心落地。
五、结论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将音乐元素融入其中,是实现语文美育功能的有效路径。音乐与语言在表达方式与节奏特征上的天然联系,使得二者融合具备极高的教学价值与实践可能。通过背景音乐引导、节奏训练、情感共鸣等教学方法,学生在朗读中实现了从语言训练到艺术体验的转变,不仅提升了朗读表现力,也深化了对文本美的理解与情感投入。教学实践表明,音乐朗读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表达能力、提升审美素养,是推动小学语文美育落地的现实选择。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应加强语文与艺术的跨学科融合,提升教师美育教学能力,建设多样化、情境化的教学资源,使朗读教学成为滋养学生语言与审美素养的土壤,让语文课堂焕发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杨富强 . 农村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音乐元素的运用 [C]// 第三届教育建设与教学改革论坛论文集. 2025:1-4.
[2] 许仪意 . 跨学科视域下将音乐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J]. 考试周刊 ,2024(49):45-47.
[3] 黄欢 . 小学语文古典诗词与音乐的融合教学研究 [D]. 广东 : 广州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