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音乐大单元表现性评价任务构建策略研究
胡婷
浙江省杭州市文一街小学文一校区 浙江杭州 310012
伴随《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颁布推行,音乐学科教学更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突出在真实的情境下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表现、创造及文化理解能力。大单元教学作为整合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范例,与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极为契合,其结构化设计为音乐素养渐进式发展提供了实践路径。因此,探讨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表现性评价任务的设计策略,构建与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任务框架,制定有效的表现性评价任务,采用情境化任务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助力学生在完成具有挑战性的音乐实践过程中开展深度学习,实现素养的螺旋式上升。基于上述认知,探究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中表现性评价任务的构建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一、大单元教学中表现性评价任务构建原则
(一)关联性原则
构建表现性评价任务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与大单元教学目标紧密联系,贴合单元的核心内容与关键难点,任务应紧紧围绕着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引领学生运用单元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应对实际的音乐难题,诸如听出音乐风格、分析音乐要素(音乐感知与欣赏);如演唱歌曲、演奏乐曲、创作旋律(音乐表现与创造);;如探究音乐跟社会、历史的联系(音乐文化理解),实现对教学目标完成程度的有效评价。在三年级下册“快乐的舞蹈”大单元里,教学目标是学生感知舞蹈音乐的节奏特色,学会用身体动作表现现音乐的情绪。那么在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时,就要围绕舞蹈动作与音乐节奏的配合、情感表达等方面去开展,设计“创作跟音乐节奏匹配的舞蹈片段并表演”的任务,确保任务跟单元目标高度契合。
(二)情境性原则
表现性评价任务要贴近学生生活,强化实践性。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创设真实、生动的音乐情境,把评价任务融入具体的音乐情境当中,就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近似真实的音乐活动中展示自我能力。在三年级“进行曲”单元教学中,制定了“模拟出旗仪式”任务,让学生按照进行曲节奏来编排与之相符合的步伐后,演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促使他们在真实场景中体验音乐的情感表达。
(三)层次性原则
学生间存在着个体差异,表现性评价任务的设计也要体现层次性,设置不同难度、不同规格的任务,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自身能力范畴内获得成功体验,同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打造挑战的空间。在四年级上册“民族乐器”大单元中,当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时,对基础能力薄弱学生,要求他们识别出几种常见民族乐器名称,并模仿乐器音色;针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就可让他们选一种民族乐器,探求其演奏方法并尝试去演奏编创简单的旋律片段。
二、大单元教学中表现性评价任务构建内容
(一)依托音乐感知欣赏的表现性评价任务
音乐感知欣赏是构成音乐核心素养的基础,表现性评价任务应着重引导学生去深入感知、理解音乐要素、情感、意境等方面。五年级下册“情绪的歌”这个大单元中,构建“音乐情绪温度计”表现性评价任务,引导学生聆听单元中情绪各异的歌曲。在人音版三年级下册“四季的歌”单元教学中,设计了“音乐情景拼图”表现性评价任务:教师从单元里挑选描绘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歌曲片段,诸如《春天在哪里》《夏夜》《丰收歌》《雪绒花》之类,学生听完相应歌曲片段,把歌曲片段与对应的季节图片进行组合,还要说明自己做出判断的依据,重点说说音乐的节奏、旋律、速度等要素是怎样体现季节特点的。
(二)基于音乐创造的表现性评价任务
音乐表现与创造是音乐核心素养的关键体现,表现性评价任务应为学生搭建展示音乐表现能力和发挥创造能力的空间。在四年级下册“歌曲改编坊”大单元当中,制定“老歌新唱”表现性评价任务,由学生选一首经典儿童歌曲《两只老虎》,对其进行重新改编。某小组同学把《两只老虎》改编成摇滚风格了,不仅把旋律中的部分音升高,加入的切分节奏使歌曲变得愈发紧凑有力,还添加了简单的电吉他音效模仿,小组同学唱歌时配上夸张的动作,令原本童趣十足的歌曲洋溢着活力,同学们显示了出色的改编创意,以及对音乐风格的把握能力。
(三)依托音乐文化理解的表现性评价任务
借助音乐文化理解,学生可拓宽音乐视野,提升人文素养水平,当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的时候,可引导学生挖掘不同地域、民族的音乐文化。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环球采风”大单元教学中,设计“世界音乐文化小使者”的表现性评价任务,学生分组去搜集某一国家或地区的音乐文化资料,包括代表性乐器、音乐的风格样式、相关民俗知识等,然后采用 PPT 展示、现场演奏或演唱等形式汇报。某小组同学们开展的是非洲音乐的探究,他们通过 PPT 介绍了非洲鼓的形状音色特点,还用非洲鼓现场为大家演奏了一段非洲鼓的节奏,体现出小组成员对非洲音乐文化的理解,也加深了全班同学对非洲鼓节奏的印象。
三、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中表现性评价任务构建方法
(一)项目式任务设计
项目式设计法是把表现性评价任务组设计一个完整的音乐项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开展学习与展示。例如三年级上册“进行曲”大单元之中,可设计“运动会进行曲策划”项目,作为表现性评价的一项任务,需要学生分组分项完成进行曲的甄选、演唱或演奏排练、入场式队列设计等项目,最终在模拟的运动会入场式进行展示。
(二)游戏化任务设计
把表现性评价任务转化为游戏模式,能充分唤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惬意的氛围中完成评价。例如一年级下册“音乐游戏”大单元里,构建“音乐寻宝大冒险”的表现性评价任务,把音乐知识技能整合到游戏关卡中,诸如“听辨旋律猜出是哪首歌”“根据节奏进行跳格子”等,学生在玩游戏中完成了各项任务,教师凭借学生的表现开展评价工作,既实现了评价的意义,还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主题式任务设计
主题式任务设计,是以大单元核心主题为中心来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使任务具有明确的导向性与针对性。例如四年级上册“音乐中的动物”大单元,主题是让学生体悟音乐里对动物形象的勾勒。可以构建“动物音乐会”主题表现性评价任务,让学生去选自己喜爱的动物,通过演唱、乐器演奏或表演等方式,用音乐表现动物的特性。学生里有的进行了《小猫钓鱼》歌曲的演唱,有的用乐器去模拟小狗的叫声,他们在主题任务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对单元内容的理解。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加强对大单元教学目标的深入钻研,多积累教学资源,丰富评价任务的形式与内容,注重评价过程中的反馈与指导,持续优化表现性评价任务的设计方案,发挥评价引导与激发作用。在开展音乐大单元教学中合理构建表现性评价任务,更科学、全面、客观地检测学生在大单元学习中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媛 . 音乐大单元视域下的课时教学设计 [J]. 中小学音乐教育,2025-0(3)
[2] 李丽 . 小学音乐学科表现性评价研究初探 [J]. 科学导报・现代教育,202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