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作者

董甜甜 陈静

1.370687199402105723 2.370302198010262928

引言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合理配置与可持续利用对于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土地闲置、浪费严重,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因此,深入研究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土地资源配置现状与问题

1.1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已成为制约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因素。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度过快,导致优质耕地被大量占用,加剧了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粗放型扩张模式不仅降低了土地资源的整体配置效率,也对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同时城市内部存在大量闲置土地和低效利用区域,部分老旧工业区、仓储用地等功能布局混乱,土地利用强度偏低,造成空间资源的浪费。此类问题多源于早期规划缺乏前瞻性与系统性,导致土地功能错配、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以及土地增值收益流失。工业用地普遍呈现分散化、粗放化特征,部分园区规划不合理,容积率、建筑密度等指标未达到行业标准,土地综合效益难以充分发挥。农村地区宅基地闲置问题尤为突出,随着人口向城镇转移,原有居住用地未能有效复垦或再利用,形成“空心村”现象。这种土地资源配置与人口流动趋势之间的脱节,反映出城乡土地管理制度在动态调节机制上的缺失,进一步削弱了土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能力。整体来看,土地资源使用效能的降低不仅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支撑,也对生态环境造成持续压力,亟需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手段提升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

1.2 土地利用布局不合理

土地利用布局不合理是当前土地资源配置中的突出问题,直接制约着土地利用效益与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功能分区缺乏统筹规划,导致商业区、住宅区与工业区相互交织,形成空间错配现象,不仅降低了土地使用效率,还加剧了交通压力与环境污染等城市病。区域层面的土地资源配置亦存在明显失衡,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建设用地指标趋紧,而部分欠发达地区虽具备土地资源优势,却因基础设施薄弱、产业支撑不足及政策引导不到位,导致土地资源长期低效闲置,未能转化为有效的发展要素。这种空间配置的不均衡进一步加剧了区域发展差距,削弱了国土空间治理的整体效能。优化土地利用布局需从区域协调和功能适配角度出发,强化多规合一理念,构建科学合理的空间治理体系,提升土地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与综合承载能力。

2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意义与目标

2.1 优化配置的意义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其意义不仅体现在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缓解供需矛盾等基础层面,更在于推动区域空间结构优化与功能重构。通过科学配置土地要素,能够有效引导产业布局调整和资源要素集聚,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端化、集约化方向升级,从而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有助于统筹生态、生产与生活空间,强化国土空间治理能力,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特别是在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中,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有利于缩小发展差距,推动形成优势互补、协同联动的区域发展格局。此外,土地作为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载体,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其高效利用与可持续管理对于实现绿色发展目标具有战略性意义。

2.2 优化配置的目标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在于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土地利用体系,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高质量协同发展。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升土地要素在空间上的适配性与产出效能,促进土地资源向高效益、高密度方向集聚,从而实现节约集约利用。这一过程应以区域功能定位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强化空间布局的战略引导,增强城乡功能分区与产业用地安排的系统衔接。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生态保护要求,科学划定耕地保护红线、生态控制线与开发边界,建立分类管理与精准管控机制,确保核心功能空间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完善土地资源动态监测评估体系,实现对土地利用全过程的智能化调控与精细化管理。同时健全土地管理制度体系,强化政策协同与制度创新,推动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治理格局。通过提升土地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促使土地资源配置更加契合国家战略导向,支撑集约高效的利用方式、协调有序的空间格局和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3 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策略

3.1 加强土地规划管理

加强土地规划管理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支撑。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需以区域功能定位和生态承载力为依据,统筹安排农业、生态与建设用地空间布局,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功能配置。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应建立全过程监管体系,强化制度约束与执行刚性,确保土地用途管制的有效落实。同时应构建动态调整机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国土空间变化趋势,运用大数据、遥感监测等现代技术手段,对规划进行定期评估与适时修正,提升规划的适应性与前瞻性。通过完善法规体系与权责分工,推动形成多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规划管理格局,切实提高土地资源配置的战略性、系统性与规范性水平。

3.2 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应通过强化建设用地总量与强度双控机制,严格落实建设用地指标管理,优化用地结构与空间布局,提升单位土地经济产出效益。同时建立产业用地效率评估体系,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推动低效用地再开发,提升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在农村地区,应统筹推进土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村庄合并、闲置宅基地复垦等方式,盘活存量土地资源,促进土地要素有序流动与高效配置。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要求,健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与评价系统,强化节地技术和模式的推广应用,全面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质量和支撑能力。

结论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土地规划管理、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等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土地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资源管理模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杨虎 .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区域环境健康发展的研究 [J]. 现代盐化工 ,2023,50(02):111-113.

[2] 梁鑫源 , 金晓斌, 孙瑞, 等. 粮食安全视角下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及其关键问题 [J]. 自然资源学报 ,2021,36(12):3031-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