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主持人“跨屏能力”的培养路径与实践困境研究
何理
葫芦岛广播电视台 125080
引言:
近年来新媒体信息技术,在不同媒体平台的新闻报道、传播等工作中广泛应用,对相应主持人的工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但结合实际调研可以发现,部分主持人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新媒体跨屏主持能力不足问题,无法获得理想的主持效果。为改变这一现状,本文围绕新媒体环境主持人跨屏能力的培养路径与实践困境,开展具体研究分析。
1. 新媒体环境下主持人“跨屏能力”的实践困境分析
1.1 跨屏转型不彻底
部分主持人新媒体环境下跨屏转型时,存在时效性不足问题,导致跨屏转型不彻底,在新媒体迅速发展时处于观望状态,未能及时深入交流。之后与新媒体融合时,内容生产力不足,新媒体环境适应能力不强,最终影响跨屏能力发展与跨屏竞争力,无法获得理想的新媒体跨屏转型效果。同时受观念、物质条件、运营模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主持人还存在市场化程度低、跨屏积极性低问题,同样导致跨屏转型程度低。
1.2 跨屏互动能力不足
新媒体时代新闻信息获取渠道不断扩展,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增多,对新闻报道、传播、主持人的互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部分主持人跨屏互动能力仍然不足,体现在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应急事件处置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跨屏主持过程中,与屏幕前受众、参与主持新闻栏目组等主体缺乏有效互动交流,并且互动时机把握不足,敏锐力较低,无法精准接受受众与其他主体反馈,灵活调整跨屏主持方法,进行良性互动。
1.3 跨屏主持风格不丰富
为更加具有竞争力,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新媒体环境下培养主持人跨屏能力时,需要注重加强跨屏主持风格的培养。部分主持人专业主持技能、业务能力存在不足,相关理论知识储备不丰富,而且对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特点未能全面了解,无法形成独特的主持风格 [1]。整体风格延续传统的严肃、端庄主持形象,缺乏生动性、趣味性,无法有效吸引受众、拉近距离。
1.4 跨屏角色不适应
新媒体环境下跨屏形式更加丰富,包括大屏、小屏、虚拟屏幕的转换,部分主持人未能适应各种跨屏形式,合理转换主持人、自我、专家等不同跨屏角色,不利于跨屏能力的提高。如专业跨屏角色通常和具体的跨屏主持栏目密切关联,在权威性较强的美妆、健康服务、育儿、财经等领域新闻栏目跨屏主持中,主持人未能转换成专家角色,为对应受众提供专业咨询服务、指导建议、分享知识、交流经验。
2. 新媒体环境下主持人“跨屏能力”的培养策略
2.1 调整跨屏机制与内容模式
为实现有效与全面跨屏转型,培养主持人跨屏能力时,可进行顶层设计,不断转换跨屏体制机制,增强主持人跨屏动力与意识。如可建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的跨屏管理机制,引导传统媒体主持人将传统媒体运作模式、新闻传播流程等,和新媒体充分融合,确保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跨屏体制机制兼容、适配,实现传统媒体跨屏转型。同时可建立激励机制,为跨屏表现优异的主持人提供物质与精神激励,并为主持人提供新媒体跨屏技能操作、学习交流机会。主持人跨屏转型时还可以进行内容设计,发挥专业优势,使跨屏主持良性市场化运作成为可能。如可打造权威可信的主持人认证账号,之后主持人可利用账号与良好语言表达能力,在新媒体平台进行扶贫直播跨屏主持,塑造良好的市场形象。此外,可打造跨屏主持内容矩阵,与各方主体联动,同类型跨屏主持人、省级、区级、县级主持人可以共同协作,相互借鉴工作经验,在提高跨屏能力的同时,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内容矩阵。
2.2 培养多维跨屏互动能力
为适应互动性方面的新媒体跨屏能力需求,需要从不同角度综合培养主持人跨屏互动能力。其中在受众方面,主持人可采用跨平台、跨屏幕思维丰富主持内容,选择跨屏主持方法,仔细分析不同新媒体平台的特点与受众具体新闻栏目需求,了解不同年龄、生活阅历受众心理,制定针对性的互动策略 [2]。如对于综艺节目的跨屏主持,主持人可以和受众利用弹幕实时互动,烘托幽默氛围,提高综艺感染力。在时政类栏目新媒体平台跨屏主持时,主持人可利用社会热点话题与受众互动,使受众全面了解时政新闻事件发生全过程和最新进展。在节目组维度,主持人跨屏互动时需调查了解不同工作岗位的职能,与各岗位人员积极互动,利用自身专业能力提供工作帮助,与节目组整体人员清晰分工,提高节目质量,主要包括数据分析师、多媒体运营团队、虚拟光影视觉效果特效师等新兴岗位、导播、编导等传统岗位。同时应增强节目内容产出互动,与节目组共同设计专业、优质、精品节目内容。与节目参与嘉宾互动时,主持人需要采用差异化互动方法,根据嘉宾需求、经验、性格等情况,提供情绪疏导、控场、语言价值挖掘等互动帮助。
2.3 创新跨屏主持风格
主持人创新跨屏主持风格时,为适应新媒体环境,形成独特主持风格,可加强跨媒体交流与合作,了解广播、报刊、网络等新媒体环境下跨媒介经营业务范围、受众大屏向小屏分流的最新跨屏传播业态,之后整合相关资源,拓展主持内容覆盖面,提高专业知识能力,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逐渐形成专属自己的新媒体跨屏主持风格。而且主持人应充分明确受众需求,实时关注受众感受,建立以受众为中心的跨屏主持风格,能提高受众满意度。此外,主持人可适当突破专业限制,利用跨界主持培养跨屏风格,与其他领域主持人、专家合作,主持不同领域节目,维持跨屏主持风格新鲜感,也有助于扩大节目受众范围,提高影响力与知名度。
2.4 加强职业角色与个人身份跨屏转换
在不同的跨屏主持场合,主持人需要转换不同的跨屏角色。在职业角色方面,应合理转换专家与主播角色,主持具体类型栏目时,需转换专家角色,提供更加专业指导建议,培养丰富对话经验,聚合固定受众。具体而言在小屏支持时,可专攻垂直领域,打造各种专业垂类账号[3]。主播跨屏角色主要体现在所归属的机构上,主持人在机构中需充分发挥主播角色优势,利用职业身份完成日常跨屏主持工作和其他工作,并注意将新媒体环境下需要负责的工作,和传统职业角色下需要完成的工作兼容。如果需要传递情感进行个性表达或体现个性特征,主持人在跨屏角色转换时,需要将职业身份向个人身份转变。如主持情感类栏目时,可在大屏改变端庄、严肃形象,表达个人情感,与受众产生情感共鸣,建立情感纽带。在小屏表现真实自我状态,引导受众了解自己日常生活状态,使大屏传达的个人情感更加真实、可信。
结论:
综上所述,跨屏能力的培养效果,会直接影响主持人新媒体环境适应能力与专业主持能力、素养。必须聚焦跨屏转型程度、跨屏互动、跨屏角色等方面新媒体环境下主持人跨屏能力培养现存的困境,采取调整跨屏内容、培养多维跨屏互动能力、创新跨屏主持风格等策略,保障主持人跨屏能力与专业主持能力获得有效强化,顺利适应最新媒体环境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 李文娟. 传统主持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适应与发展研究 [J]. 西部广播电视 , 2024, 45 (08): 178-181.
[2] 王忆希 . 传统媒体主持人“跨屏传播”的模式与特征 [J]. 全媒体探索 , 2024, (01): 91-93.
[3] 吴泽璇 . 跨屏传播时代主持人互动能力与场域变迁研究 [J]. 采写编 ,2025, (02): 111-113.
作者简介:姓名:何理;性别:女;出生年月:1997.01 ;籍贯:辽宁省葫芦岛市;民族: 满;最高学历:本科;目前职称:初级播音员;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