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探究
于诗硕
沈阳市沈河区文艺路第二小学沈北分校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
前言
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能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道德观念和法治知识内化为实际行动,培育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还能加强家校合作,帮助家长了解学生的成长,并为教师提供反馈,优化教学策略,最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 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核心理念
1.1 生活化导向
贴近学生实际:作业内容需与学生的家庭、校园、社区生活紧密结合,解决真实问题。例如,设计“家庭责任清单”“校园规则改进建议”等作业。强化实践体验:通过调查、服务、创作等活动,让学生在行动中深化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
1.2 趣味性原则
游戏化设计:采用闯关、竞赛、角色扮演等形式,提升作业吸引力。例如,设计“法治知识大挑战”小程序答题任务。艺术化表达:鼓励学生通过绘画、漫画、短视频等方式表达对道德与法治主题的理解。
1.3 分层性与开放性
分层设计:针对不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设计基础题(如法律常识填空)、进阶题(如案例分析)、拓展题(如社会调查)。开放答案: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如“如何用法律保护校园环境”,不设唯一标准答案。
2 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的多元类型
2.1 实践体验类作业
社区服务记录:
任务:参与社区垃圾分类宣传、敬老院慰问等活动,记录服务过程与感悟。
目标:培养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
家庭角色体验:
任务:与家长互换角色一天(如孩子负责家务、家长“上学”),撰写体验日记。
目标:理解家庭责任与亲子沟通的重要性。
2.2 调查分析类作业
校园法治现象调查:
任务:统计校园内“遵守规则”与“违反规则”的行为(如插队、破坏公物),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
目标:增强规则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
社会热点讨论:
任务:针对“网络暴力”“宠物管理”等热点问题,采访家人、邻居观点,形成小组报告。
目标:培养法治思维与社会洞察力。
2.3 创作表达类作业
法治主题漫画:
任务:以“网络不是法外之地”“遵守交通规则”为主题创作漫画,配简短说明。
目标:用艺术形式传递法治观念。
道德情景剧剧本:
任务:编写“校园欺凌应对”“诚实守信”等情景剧剧本,并分组表演。
目标:通过角色代入深化道德认知。
2.4 反思日记类作业
道德行为记录:
任务:每日记录“我做的道德小事”(如帮助同学、遵守承诺),并写下感受。
目标:强化自我监督与行为改进。
法治案例反思:
任务:阅读“未成年人网络打赏纠纷”“高空抛物入刑”等案例,撰写反思报告。
目标:培养法律意识与思辨能力。
3 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实施策略
3.1 结合教材内容,挖掘生活素材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作业,有利于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例如,在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三年级上册“家庭的记忆”一课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与家人一起翻看家庭相册或观看家庭视频,听长辈讲述照片和视频背后的故事,并记录下来。然后,选择一个最难忘的家庭故事,列出提纲或写成一篇小作文,和同学进行交流。通过家庭故事的分享,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珍贵,增强家庭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将教材中关于家庭记忆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加深对家庭的理解。
3.2 联系时事热点,增强社会责任感
时事热点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时事热点引入作业设计,可以让学生关注社会动态,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这种作业设计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还能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变废为宝有妙招”一课中,教师可结合当前垃圾分类政策的全面推行的社会热点,让学生调查自己所在社区的垃圾分类情况,了解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和执行情况。学生可以制作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采访几位邻居,并记录他们的回答。最后,让学生写一份 300 字左右的调查报告,提出改进建议。通过实际调查,让学生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并引导学生在曰常生活中积极参与垃圾分类。
3.3 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公民意识
社会现象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资源。通过关注社会现象,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的运行规则,培养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这种作业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例如,在三年级上册“安全记心上”一课中,教师可结合校园周边交通安全问题,让学生观察学校周边的交通状况,找出存在的安全隐患,如车辆乱停乱放、行人不走斑马线、车辆不减速、交通拥堵等。学生可以和家长一起拍照记录,并写一份简单的观察报告。通过文字描述和照片展示作业,让学生了解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周边交通环境的改善。
4 作业评价多元化
4.1 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需覆盖书面作业、实践任务、课堂表现和法治意识培养。书面作业可通过案例分析、情景判断等检验知识理解程度,辅以绘画、作文等形式观察价值观表达;实践任务通过行为观察、项目式学习(如社区调查)和成长档案袋记录实际行为与进步; 课堂表现注重参与度与情境模拟能力;法治意识培养则借助案例讨论、社会热点分析强化法治思维。
4.2 评价工具
教师可采用多样化评价工具,增强评价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例如,用“星级评价”标注作业亮点,设计评价量表明确“遵守规则”“合作能力”等维度,建立成长记录卡动态展示学生进步,并通过家校沟通问卷补充家庭与社区行为反馈。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可融人贴纸、印章等趣味形式,提升其参与感。另外,评价需避免标签化语言,聚焦具体行为和个体差异,重视努力程度而非横向比较。教师应紧扣学科核心素养,确保评价与立德树人目标一致,最终实现知识内化与行为养成的统一,助力学生成长为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结束语
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需以生活化、趣味性、分层性为原则,通过实践体验、调查分析、创作表达、反思日记等多元类型,推动学生道德认知与法治意识的提升。未来,随着教育技术的进步,作业设计可进一步融合数字化工具(如在线法治平台、虚拟现实体验),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互动的学习场景,助力其成长为具有社会责任感与法治精神的现代公民。
参考文献:
[1] 王月芬 . 重构作业 : 课程视域下的单元作业 [M]. 北京 :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1.
[2] 李贝贝, 王晓丽.”双减”背景下作业的创新设计与批改[M].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