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浅谈文物古建筑保护与修缮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

周春容

重庆市武隆区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所

一、引言

文物古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物质遗存,是研究社会发展、建筑技术、艺术审美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实物资料。我国拥有数量庞大、类型丰富的文物古建筑,从宫殿坛庙到民居村落,从宗教建筑到防御工事,每一处古建筑都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息的见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文物古建筑保护与修缮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深层次矛盾与问题。如何平衡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发展的关系,破解保护修缮工作中的瓶颈,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执行力度不足

1. 法律条文滞后: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相关条例制定于特定历史时期,部分条款已难以适应新时代文物保护需求。例如,对古建筑保护中数字化技术应用、新型材料使用的规范存在空白;对破坏文物古建筑的民事赔偿标准缺乏细化,难以形成有效震慑。

2. 地方配套政策缺失:许多地区尚未结合本地古建筑特色制定针对性法规,导致保护标准不统一。例如,南方传统木结构建筑与北方砖石建筑在防潮、防虫等修缮需求上差异显著,但部分地方仍采用“一刀切”的管理模式。

3. 执法监管薄弱:基层文物执法队伍力量不足,专业能力有限,对违规开发、擅自修缮等行为的监管存在滞后性。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因经济利益驱动,默许破坏古建筑的现象。

(二)技术标准与规范不健全

1. 修缮技术标准模糊:目前我国古建筑修缮技术标准多为原则性指导,缺乏对不同建筑类型、病害程度的针对性操作规范。例如,对于古建筑木构件糟朽、墙体裂缝等常见问题,修缮方案缺乏量化标准,导致修复效果参差不齐。

2. 新材料与传统工艺融合困难:现代建筑材料(如化学黏合剂、合成防水材料)虽能提高修缮效率,但可能对古建筑本体造成不可逆损伤;而传统工艺(如榫卯修复、青砖砌筑)则面临工艺失传、效率低下的困境,二者难以形成科学的结合方案。

3. 监测技术应用不足:多数古建筑缺乏长期、动态的监测体系,无法实时掌握建筑结构安全、环境变化等数据,导致预防性保护措施难以有效实施。

(三)资金投入不足且分配不均

1. 财政资金支持有限:文物古建筑保护属于公益性事业,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拨款。然而,与庞大的保护需求相比,中央及地方财政投入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每年用于古建筑保护的资金仅占文物保护总经费的 20% 左右,难以覆盖修缮、维护及日常管理成本。

2. 社会资本参与渠道不畅:尽管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但由于政策激励机制不完善、投资回报周期长、产权流转受限等问题,企业、基金会等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较低。例如,古建筑活化利用项目因缺乏明确的收益分配模式,导致合作难以持续。

3. 资金分配不均衡:资金多集中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故宫、敦煌莫高窟),而大量中小型古建筑、传统村落因缺乏“名分”难以获得支持,存在“重抢救、轻日常”“重知名建筑、轻普通遗产”的现象。

(四)公众参与意识薄弱

1. 保护意识淡薄:部分群众对文物古建筑的价值认识不足,存在随意改造、占用古建筑的现象;一些地方政府将古建筑视为“经济包袱”,过度追求开发利用,忽视保护底线。

2. 参与机制缺失:公众参与文物保护的渠道单一,缺乏制度化平台。

例如,在古建筑修缮方案决策中,居民、专家、社会组织的意见难以有效整合,导致修复后建筑与社区功能脱节。

3. 宣传教育不足:文物保护宣传多停留在静态展览层面,缺乏互动性、创新性的传播方式,难以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兴趣。

三、对策建议

(一)完善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

1. 修订与补充上位法:加快修订《文物保护法》,增设数字化保护、预防性保护等章节,明确新型材料使用规范及破坏文物的民事赔偿标准;推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配套法规出台。

2. 强化地方立法:各地应结合实际制定古建筑保护条例,细化分类管理标准。例如,针对南方古建筑易受白蚁侵害的问题,制定专项防治条例;对传统村落保护,明确村民、政府、企业的权责边界。

3. 健全执法监督机制:充实基层文物执法队伍,引入无人机巡查、大数据监测等技术手段,提升执法效率;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破坏文物的违法行为。

(二)构建科学的技术标准与监测体系

1. 细化技术规范:由国家文物局牵头,组织专家编制分类型、分病害的古建筑修缮技术指南,明确材料选择、施工工艺、验收标准等细节。例如,制定《传统木结构古建筑木构件修复技术规程》《砖石建筑裂缝治理技术导则》。

2. 推动技术创新: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古建筑保护技术研究,探索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路径。例如,利用 3D 打印技术复制古建筑构件,采用纳米材料进行墙体加固;建立古建筑保护技术数据库,实现技术共享。

3. 建立动态监测系统:为重点古建筑安装温湿度传感器、结构应力监测设备,实时采集数据并分析预警;推广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实现古建筑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

(三)拓宽资金来源与优化分配机制

1. 加大财政投入:中央与地方财政设立古建筑保护专项基金,提高资金占比;探索发行文物保护专项债券,为重大修缮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2. 吸引社会资本:完善《关于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实施意见》,明确税收优惠、产权置换、特许经营等激励政策;推广“文物建筑认养”“古建筑民宿开发”等合作模式,实现保护与利用双赢。

3. 优化资金分配:建立古建筑保护需求评估机制,按照建筑濒危程度、文化价值等因素分配资金;设立“小微古建筑修缮补贴”,重点支持散落在民间的不可移动文物。

四、结论

文物古建筑保护与修缮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关乎民族文化根脉的延续。面对当前存在的法律滞后、技术不足、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问题,需从政策、技术、资金、人才、社会等多维度协同发力,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科技支撑、全民共享的保护体系。唯有如此,方能让古建筑焕发新生,让历史文脉在新时代传承不息。未来,随着政策体系的完善与技术创新的推进,我国文物古建筑保护事业必将迈向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