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全程鉴定中前端控制与后端审核的衔接机制研究
李艳梅
永善县档案馆 657300
档案全程鉴定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多个学科之间联系紧密,包括艺术、心理学等,重点是审查、调查档案是否真实。进而使相关工作在推进时,可获得对应参照标准。档案全程鉴定工作在推进时,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存在严格的要求,了解鉴定中前端控制与后端审核的衔接机制,可以较大程度上保证档案全程鉴定工作质量[1]。
一、档案全程鉴定的重要性
(一)保证档案真实完整
在进行档案全程鉴定过程中,从档案形成的前端位置,便会展开把控工作,实现对档案各环节的监控,其中包括生成、归档、流转等,保证档案内容真实,防止在后期补录、篡改的影响下,造成档案出现失真情况。并且借助于后端审核,能够实现二次校验,及时发现存在的疏漏,确保档案可靠利用。
(二)增加档案资源价值
通过实施档案全程鉴定工作,可精准识别档案价值,做好保管年限区分工作,明确重要程度不同的档案,进而将价值性比较高的档案筛选出来,实现对档案的重点管理,去除无价值档案,进而在查找、利用档案资源过程中,可以迅速获取有效信息,确保档案具有较高利用率。
(三)有效开展档案管理
推进档案全程鉴定时,能够明确各部门具体工作职责,以及人员实际工作内容,加强前端控制以及后端审核之间的协同,促进档案管理工作在推进时,整个流程可以更加规范 [2]。并且将鉴定结果作为依据,针对档案展开分级分类管理工作,更好分配保管档案资源,推动资源优化配置,提升档案管理工作质量。
二、档案全程鉴定中前端控制与后端审核具体衔接机制
(一)统一标准机制
前端控制与后端审核衔接过程中,应制定对应鉴定标准体系,将整个流程充分覆盖其中。在进行前端控制时,需了解核心要求,具有具体判定指标。在进行后端审核时,需明确补充标准,包括调整保管期限、开展价值复核等,防止在标准出现差异的情况下,引发鉴定分歧问题产生。同时,对应部门的工作人员,需做好沟通以及交流,一同制定鉴定标准,并且将实际情况作为参考,展开动态性优化,进而使标准在运用时,表现出较高的适用性。
(二)信息共享机制
档案全程鉴定中前端控制与后端审核衔接工作在推进时,应结合统一信息平台,确保数据之间进行实时交互 [3]。在进行前端控制过程中,需将数据录入到平台当中,在开展后端审核时,需及时发现问题,包括格式是否正确,信息是否完整等,然后基于平台向前端进行反馈,展开闭环性沟通。
(三)职责协同机制
针对前端控制、后端审核工作的实施,需制定清晰职责边界。在进行前端控制时,需做好源头把控工作,包括筛选、生成等。在进行后端审核,需注重审核的全面性。对于涉及到的交叉环节,应明确协作规则。同时,注重常态化沟通以及交流的实施,对于鉴定当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共同商讨,保证协同工作效率。
(四)监督反馈机制
对于衔接工作的实施情况,应注重进行监督评估,通过定期方式进行检查,明确前端信息是否进行及时传递,掌握后端审核是否有效,及时发现衔接时出现的漏洞,运用合理方式进行整改。同时,需设置反馈渠道。鼓励相关工作人员提出意见,
三、档案全程鉴定中前端控制与后端审核的衔接方法
(一)建立标准衔接体系
如果是不同类型档案,在进行前端控制和后端审核时,需细化共性指标,明确差异化要求,分析共性指标,主要涉及到这几方面,即内容真实、主体合规,以及格式规范、要素完整。分析差异化要求,应区分档案类型。如果是电子档案,尤其是重视数据完整、安全,制定各项指标判定阈值,保证各方面表述清晰、具体,以防存在理解偏差。同时,应积极构建动态校准机制,一旦档案管理环境发生变化,鉴定需求便会更新,这便需构建标准校准机制,通过档案管理部门进行牵头,在每个月,由前端控制和后端审核人员共同分析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并且加强典型案例库建设,促进校准结果通过具象化方式呈现,进而使相关人员在工作开展时获得参考依据。
(二)做好流程衔接设计
进行前端控制工作时,应实施源头责任制,在档案完成过程中,主要进行三项操作。首先,标注价值,参考标准手册内容,分析档案保存期限,明确标注具体依据。其次,结合要素清单做出逐项核查,存在缺失要素问题时,需进行要素不充分。不能进行补充的情况下,应通过书面方式说明。最后,针对关联材料进行归集,做好材料与内容整理工作。借助于档案管理系统,将前端鉴定表提交。对于鉴定表来讲,应涉及形成时间、形成人等,进而使后端审核在开展时,可以获得基础依据。进行后端审核工作时,需进行复核双校验,获得档案数据包后,需进行基础质量复核、价值再评估。此外,在进行档案流转和交接时,应确保规范性,防止移交中发生篡改、丢失等情况。可使用电子化交接单,对于前端控制人员来讲,通过结合档案管理系统,有效提交档案数据包过程中,系统可以在自动的状态下,生成电子交接单,前端负责人进行审批以后,然后推送到后端。在后端接收到时,便需针对电子交接单和实际情况之间进行核对,在明确无误的基础上,方展开签收工作。系统在运行时,可以自动记录签收时间、人员,将整个交接过程留痕。并且运用系统自动校验功能,在前端提交档案后,开展基础格式检测,格式出现明显错误时,便会退回前端进行整改,避免后端出现无效审核情况。
(三)重视运用信息技术
首先,积极构建档案全程鉴定一体化平台,促进前后端信息进行实时互通。对于平台来讲,应具有三项功能。第一,元数据自动同步。在前端控制人员录入档案信息后,会在后端审核界面进行同步。对于后端审核结果来讲,也能在实时状态下反馈到前端,防止信息出现重复录入情况。第二,实现流程状态可视,借助于系统看板,呈现档案流转情况,便于管理人员展开监控。第三,进行权限分级管理,结合人员不同的工作职责,合理分配操作权限,保证各项操作的规范性。其次,运用智能辅助系统。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运用,尽可能减轻人员重复劳动,确保鉴定工作的准确性。可结合价值预判模型,提供给前端人员参考依据。并且重视运用完整智能校验工具,对于档案是否出现要素缺失问题,展开自动检测工作。对于后端深刻来讲,则结合关联档案检索工具,获取审核材料。最后,发挥区块链技术优势,详细记录档案鉴定全流程操作,主要涉及到录入、修改、标注。如果是痕迹信息,应具有不可篡改特性,有效和档案实体进行捆绑,以便进行后续责任追溯。
结束语:
总之,档案全程鉴定工作开展时,通过明确前端控制与后端审核的衔接机制,分析衔接措施,可提升鉴定的准确性、效率性,为档案保存和利用工作的实施,提供充分的支持,适应档案管理工作的时代发展所需。
参考文献:
[1] 罗人芳 . 档案开放鉴定系统全程管理及应用实践研究 [J]. 中国档案 ,2023(11):54-55.
[2] 许振哲 . 人工智能时代档案鉴定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J]. 浙江档案 ,2023(12):43-46.
[3] 杨洋 . 基于特征融合的数字化档案鉴定模型研究 [J]. 机电兵船档案 ,2024(4):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