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音乐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应用
朱青
邹平市黄山实验小学 山东滨州 256200
引言
当代小学音乐教育承担着传承与发展传统音乐文化的时代使命,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将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实践中,可采用口传心授、情境体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音乐的魅力。这种教育模式既保留了传统音乐的原真性,又适应了当代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1 传统音乐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与应用的价值
1.1 文化传承价值
传统音乐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传承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通过系统学习地方戏曲、民歌等传统音乐形式,学生能够建立对民族文化的初步认知。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元素,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教师通过讲解传统曲目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加深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音乐实践活动如传统器乐演奏、戏曲表演等,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文化体验。
1.2 审美培养价值
传统音乐教育对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特殊作用。古琴、琵琶等传统乐器的音色特点,能训练学生的音色辨别能力。戏曲唱腔的韵律变化,培养学生对音乐线条的感知力。民歌的地域特色,拓展学生的音乐风格认知。传统音乐的结构特征,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音乐形式概念。节奏鲜明的民间打击乐,强化学生的节奏感受能力。
1.3 品德塑造价值
传统音乐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品德教育资源。民歌劳动号子体现团结协作精神,增强集体意识。戏曲忠孝节义的故事内容,潜移默化影响价值观形成。传统器乐合奏要求严谨的配合,培养责任感和纪律性。民间音乐中乐观向上的情感表达,塑造积极的生活态度。音乐活动中的礼仪规范,引导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2 传统音乐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困境
2.1 教育观念滞后
当前小学音乐教育中,学校管理层往往将传统音乐教学置于次要地位,课程设置中以西方音乐体系为主导。教师备课过程中,传统音乐内容常被简化为知识点的机械记忆,忽视其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家长群体普遍认为传统音乐学习对升学帮助有限,更倾向于让孩子学习钢琴等西洋乐器,难以实现真正的文化传承。
2.2 教学资源匮乏
学校普遍缺乏专业的传统乐器配备,影响实践教学开展。适用于小学生的传统音乐教材系统性不强,内容编排缺乏科学性。多媒体教学资源中对传统音乐的展示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地方特色音乐资源的收集整理工作滞后,导致教学内容同质化。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音乐元素融入度不高,缺少相应的学习氛围。
2.3 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音乐教学仍以灌输式为主,缺乏创新性教学手段。课堂教学过度依赖教师示范,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有限。教学内容多集中于演唱环节,忽视创编等综合性活动设计。教学过程中文化背景讲解流于形式,难以建立情感共鸣。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音乐教学的融合程度不够,影响教学效果呈现。
3 传统音乐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应用
3.1 优化课程设置
传统音乐文化的课程化实施需构建三维立体框架。在纵向上建立历史脉络轴,系统梳理从先秦乐舞到近现代戏曲的音乐形态演变规律,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基因的延续性;在横向上贯通地域文化轴,通过对比江南丝竹的婉约与北方鼓吹的豪放,形成对多元音乐生态的认知;在形态上整合实践体验轴,设计民歌传唱、戏曲展演、器乐合奏的梯度训练模块。课程组织采用文化母题统领模式,精选婚丧嫁娶、节气庆典、劳动生产等生活场景作为单元主题,将音乐语汇还原至原生文化语境。课程评价聚焦文化理解能力发展,通过传统曲牌创编、戏曲角色模拟、民族器乐重组等表现性任务,考察学生对传统音乐审美特质的把握深度。例如人民音乐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凤阳花鼓》教学中,以非遗文化保护为主题单元,学生先考察花鼓戏历史变迁脉络,再对比分析安徽民歌与说唱音乐的融合特征,最后分组创编包含传统锣鼓点的校园课间操音乐。
3.2 加强师资培训
师资素养提升工程需构建四维支撑体系。专业根基维度开设民族音乐学理论课程,系统讲授五声调式旋法特征、戏曲板式结构原理、地方性律制差异等核心知识;技艺传承维度建立非遗大师工作室,开展原生态民歌润腔技法、戏曲程式化表演、民族乐器即兴伴奏等实操训练;教学转化维度研发传统文化教学法资源库,包含方言声韵图谱、戏曲行当卡片、民族器乐微课等可视化工具;教研协同维度组建区域传统文化教研共同体,定期开展传统音乐课例诊断与校本化教材研发。培训全程贯穿文化自觉意识培养,引导教师辩证处理原真保护与当代表达的关系。例如人民音乐出版社四年级上册《茉莉花》教学中,教师通过江南民歌工作坊掌握吴语演唱的咬字归韵技巧,设计采茶手势模拟旋律线条的体态律动方案,开发方言童谣卡片辅助学生理解不同地域版本的调式差异。
3.3 拓展教学场域
传统音乐教学需打破课堂物理边界,构建三位立体文化场域。实体空间场域建设包含校园戏曲长廊、民族乐器体验角、传统音乐数字博物馆等浸润式环境,配置可触摸的编钟复制品、带感应装置的戏曲脸谱墙、方言歌谣互动点唱机;虚拟空间场域开发地域音乐文化地图APP,扫描课本插图可观看实景庙会表演,登录云平台可参与跨校民乐合奏;社会文化场域整合社区非遗传承基地、民间乐社、剧院后台等真实艺术生态资源。场域运作采用项目化学习机制,引导学生通过田野采风、老艺人访谈、民俗活动纪实等途径建构文化认知。例如人民音乐出版社六年级上册《川江号子》教学中,学生在长江航运博物馆体验纤夫绳结编织,通过 VR 设备模拟险滩行船场景触发号子演唱,联合码头老工人录制多声部劳动歌谣数据库,最终在社区文化节展演原创情景剧《号子新生》。
3.4 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法革新着力构建双循环模型。内循环聚焦传统音乐本体语言转化,开发方言声调旋律化训练、锣鼓经节奏图谱化解析、戏曲程式生活化模仿等技术路径;外循环强化跨学科融合机制,结合历史事件解析音乐社会功能,运用数学逻辑分析曲体结构,通过体育律动激活传统节奏基因。技术赋能层面创建传统文化创意工坊,应用 AI 编曲软件重组传统曲牌,利用动作捕捉系统优化戏曲身段学习,通过 3D 打印制作个性化民族乐器。教学实施强调生成性学习设计,引导学生在文化溯源中建立批判性思维。例如人民音乐出版社五年级上册《渔舟唱晚》教学中,学生先测绘古琴减字谱的波形规律制作声学可视化图表,再结合山水画留白技法设计乐曲气韵停顿标记,最后运用电子编曲软件融合箜篌音色创编现代版《暮江吟》,完成传统经典的创造性转化。
结束语
传统音乐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传承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丰富的实践活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未来应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为传统音乐文化的活态传承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杨 瑶 . 传 统 音 乐 文 化 在 小 学 音 乐 教 育 中 的 传 承 [J]. 琴童 ,2025,(06):158-160.
[2] 赵晓斌 . 小学音乐教育中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J]. 课堂内外( 高中版 ),2025,(11):86-87.
[3] 谢观瑞 .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J]. 课堂内外 ( 高中版 ),2025,(03):50-51.
[4] 郭丽云 . 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传统音乐文化教学与德育的有机融合[J]. 中华活页文选 ( 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 ),2023,(04):154-156.
[5] 牛少丽 .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 [J]. 学苑教育 ,2018,(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