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慧平台为犁,农垦精神为种

作者

孙吉芳

鹤岗市宝泉岭第二高级中学

一、引言:县域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命题与破局方向

《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要求 “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宝泉岭第二高级中学作为服务 12 个农场及乡镇的县域高中,现有学生 1320 人,其中 20% 为基础薄弱生(多因学业压力产生自卑心理)、 50% 为中等生(易因 “升学焦虑” 陷入心理内耗)、 30% 为艺体特长生(面临 “专业训练与文化课平衡” 的双重压力),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呈现鲜明的 “分层特征”。

此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三重困境:一是 “覆盖难”,仅 2 名专职心理教师,难以满足 1320 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传统 “班会 + 讲座” 模式覆盖率不足 40% ;二是 “精准度低”,缺乏科学测评工具,仅靠班主任主观判断学生心理状态,无法精准匹配需求;三是 “资源薄”,心理教育素材多为通用内容,未结合学生熟悉的农垦文化,感染力不足;四是 “协同弱”,农村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足,家校沟通多停留在 “成绩反馈”,心理共育机制缺失。

2023 年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心理健康教育” 板块上线后,学校敏锐意识到这一数字化工具的价值 —— 平台不仅提供海量测评工具、课程资源,更支持 “个性化推送、数据化分析、跨主体协同”,恰好能破解县域高中心理教育的核心困境。基于此,学校以 “智慧平台为技术支撑、农垦精神为文化内核”,开启心理健康教育的数字化创新实践。

二、现状剖析:宝泉岭第二高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与挑战

2.1 现有基础:为数字化实践奠基的三大支撑

2.1.1 硬件与平台基础

学校已实现 “班班通” 全覆盖,教师 100% 完成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注册, 85% 的学生及家长已绑定平台账号;建有 1 间标准化心理辅导室(配备沙盘、放松椅),并接入平台 “线上辅导” 功能,可实现 “线下咨询 + 线上跟进”的闭环服务。

2.1.2 文化资源基础

宝泉岭农场留存大量 “农垦精神” 育人素材,如老知青 “逆境突围” 的奋斗故事(如 1976 年农场旱灾时,职工连续 15 天抗旱保苗)、现代农场 “科技兴农”的创新案例,这些蕴含 “韧性成长、协同合作” 的素材,为心理教育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载体。

2.1.3 前期探索基础

2024 年上半年,学校试点使用平台 “心理测评” 功能,完成 800 名学生的心理健康筛查,初步建立 “学生心理档案”;组织心理教师参与平台 “县域高中心理教育专题培训”,教师数字化应用能力显著提升,为后续实践奠定基础。

2.2 核心挑战:数字化实践需突破的四大瓶

2.2.1 分层需求与通用资源的适配性不足

平台现有心理课程多为 “通用型”(如《情绪管理入门》),未针对我校 “基础薄弱生的自卑心理、艺体生的压力平衡、中等生的升学焦虑” 设计专项内容,导致资源 “水土不服”——2024 年试点中,仅 35% 的学生认为平台课程 “贴合自身需求”。

2.2.2 专业师资与数字化工具的协同性不足

专职心理教师仅 2 人,且仅 1 人熟练掌握平台 “数据分析”“个性化推送”功能;班主任及学科教师多缺乏心理教育专业知识,虽能使用平台推送课程,但无法结合学生测评数据进行 “精准辅导”,导致 “工具用得浅、效果打折扣”。

2.2.3 农垦文化与心理资源的融合性不足

平台资源未融入农垦元素,而我校学生对 “黑土地、老知青、农场劳动”等本土场景有天然认同感,通用素材的感染力远不及本土故事 —— 学生访谈显示, 78% 的学生 “更愿意听农场长辈的奋斗故事,觉得真实可学”。

2.2.4 家校协同与数字化平台的联动性不足

60% 的农村家长使用智能手机的能力有限,仅会查看平台 “成绩通知”,不会操作 “心理课程学习”“亲子互动任务” 等功能;平台现有家长资源多为 “城市家庭案例”,未结合农村家庭 “劳动教育、代际传承” 的特点,家长参与度不足 20% 。

三、三维实践体系:智慧平台与农垦精神融合的心理育人创新

针对上述挑战,学校构建 “精准测评 — 资源创新 — 协同共育” 三维实践体系,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数字化优势与农垦精神的文化优势深度融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从 “泛化覆盖” 到 “精准赋能” 的转型。

3.1 精准测评维度:基于平台数据的分层心理画像构建

3.1.1 分层测评工具开发与应用

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心理测评” 模块,结合我校生源特点,定制 “三层级测评量表”:

基础薄弱生:重点测评 “自我效能感、抗挫折能力”,增设 “农场劳动体验与心理韧性” 关联题(如 “参与农场劳动后,你面对学习困难的信心是否提

升?”);

中等生:重点测评 “升学焦虑、时间管理能力”,加入 “农垦‘循序渐进’耕作理念与学习规划” 相关题(如 “你是否会像农场职工‘春耕夏耘’一样,制定阶段性学习计划?”);

艺体特长生:重点测评 “压力调节、平衡能力”,设计 “专业训练与文化课冲突的应对” 专项题(如 “当训练占用文化课时间时,你会如何调整心态?”)。

每年 9 月、3 月开展两次全员测评,平台自动生成 “个人心理报告” 与 “群体心理画像”。例如,2024 年 9 月测评显示, 65% 的艺体生存在 “训练后文化课跟不上的焦虑”,学校据此精准设计 “压力管理” 专项干预方案。

3.1.2 动态心理档案建设

将平台测评数据、线下咨询记录、班主任观察反馈整合,建立 “一生一档”的动态心理档案,通过平台 “成长轨迹” 功能可视化呈现学生心理变化。例如,高一(3)班基础薄弱生张某,入学测评 “自我效能感得分 2.1(满分 5 分)”,通过平台推送的 “抗挫力课程” + 农场老知青 “一对一访谈”,半年后测评得分提升至 3.8,档案中同步记录其参与农场劳动后的反思日记,实现 “数据 + 故事”的立体追踪。

3.2 资源创新维度:融合农垦精神的校本化心理资源开发

3.2.1“农垦精神 + 心理” 系列微课开发

组织心理教师、语文教师、农场老知青组成 “资源开发团队”,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微课制作” 功能,开发三类校本化心理微课:

抗挫力系列:拍摄《老知青的抗旱故事》,讲述 1976 年农场旱灾时,职工连续 15 天昼夜抗旱、最终保住麦田的经历,结合心理学 “心理韧性” 理论,引导学生学习 “逆境突围” 的方法;

压力管理系列:制作《农场四季与学习节奏》动画,将农场 “春耕(基础积累)、夏耘(查漏补缺)、秋收(成果检验)、冬藏(总结反思)” 的耕作规律,与学生 “学习周期” 对应,帮助中等生缓解升学焦虑;

平衡能力系列:录制《体育生的 “训练 + 学习” 平衡术》,邀请学校足球特长生分享 “如何像安排训练计划一样规划学习时间”,结合农场 “轮作休耕” 理念(避免土地过度消耗),引导艺体生合理分配精力。

截至 2025 年 6 月,已开发微课 12 节,上传至平台 “校本资源库”,学生点击量超 5000 次, 82% 的学生反馈 “从农场故事中找到了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