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赋能下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探究

作者

葛已强

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昆明 650221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加持,以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提出,能够更好地将数字技术与传统课堂相互结合,这也为突破当前教育困境提供了无限可能。因此,深入探究其创新实践策略,将真正推动思政课从单向灌输转向双向互动层面,而当通过建立起更加多维科学的评估要点下,也将精准把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成效。由此可见,这不仅有利于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更将有助于增强高校育人效果。

一、数字赋能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策略

(一)教学载体的数字化重构

要求教师要从教学全流程考量,更具系统性的规划出线上与线下教育载体的功能定位及其两者之间的衔接逻辑。简单理解就是教学载体的数字化重构,不仅要避免数字资源的单向堆积,也要严防技术应用与教学目标之间出现脱节。所以,教师必须要以提升理论传播的穿透力为主目标,将数字工具真正转变为具有串联特点的课前认知、课中深化以及课后延伸的教育纽带,借助载体形态的创新,让思政课的内容从原有静态转向动态交互领域,这将为混合式教学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此外,教师也需要更具系统性的整合各类数字资源,有效搭建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载体。例如,在线上,要依托于智慧校园平台,着力开发涵盖微课视频、电子白板、虚拟仿真案例等资源库,如可将有关“脱贫攻坚”之类的历程制作成具有交互式的时间轴。供学生们在课前开展自主学习。在进入到课中环节。应尝试运用弹幕进行互动或是启用实时答题等智慧工具,这样教师便能够根据学生们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讲解重点;而反观线下课堂,务必要以提升沉浸式的学习体验空间为重点,有效利用VR设备,带领学生走进如红色教育基地,再结合实物教具与数字投影,将原本抽象的理论转化为能够可感知的立体场景,由此必将形成线上预习铺垫以及线下深度探究的教育载体闭环[1]。

(二)教学方法的混合式融合

教师必须精准把握线上教学的自主性以及线下教学所看重的互动性优势,将教学目标作为导向,设计出更加完善的方法体系,即线上负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协作能力,而线下则是要将重点归于学生们的思维碰撞与价值引领,而通过多元方法的互补,也必将实现“ 1+1>2 ”的效果。然而,教师们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动态调整意识,特别是要避免应用方法的固化所导致的形式化问题出现,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混合式教学始终服务于学生对思政理论展开深入理解。

此外,基于上述规划,教师需要设计出任务驱动与双线联动的教学方法。就比如在“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这一主题教学过程中,对于线上阶段,教师可将学生进行分组,分配出如“收集地方经济数据”以及“访谈不同群体需求”等多项任务,同时要求他们能够通过线上协作平台共享收集成果,以此形成初步的分析报告;而面对线下课堂,则需要将重点聚焦于报告中的一些争议点,可通过组织辩论形式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整理线上数据的同时也要结合线下案例,由此不断深化自我认知[2]。在此期间,教师还需借助学习分析技术,广泛追踪学生们的线上行为情况,比如通过答题正确率,可有效识别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点,随即便可在后续的线下辅导中增加有关薄弱点的案例解析比重,全面实现线上数据诊断与线下精准实施的动态化教育调整,这样才能够让混合式方法在保持自主性的同时又能够强化教学针对性。

(三)教学主体的角色协同转型

在数字赋能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关系逐渐发生改变,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必须要履行自身职责,推动自身角色与学生角色之间的协同转型,有效构建出新型的师生共同体。因此,教师必须要打破以往教师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要发挥出自身在理论阐释以及价值引导层面的导向作用,尊重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下的主体性与创造性,通过角色互补的方式全面激发教与学之间的双向活力。

在教师转型的过程中,需要从知识传授者转向数字引导者以及价值塑造者,可以精选一些主流媒体、思政短视频等融入到日常教学环节,通过些纪录片片段或是影视片段阐释出教学主旨。同时也要通过引入数字叙事的技巧,深入解析其背后所蕴含的理论逻辑。随后有效指导学生利用数字化工具输出学习成果,鼓励学生日常 Vlog 的形式记录一些生活事物并关联到思政理论中,也可以尝试利用 H5 制作出理论思维导图,进一步深化数字学习思维。而面向教师,则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及作品展开线上点评以及线下展示,形成教师引导、学生创作以及师生互评的协同机制,因此将真正推动学生从以往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构建者。

二、数字赋能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估要点

(一)认知维度的深度检验

在评估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知识掌握的广度,更要兼顾到理论理解的深度。因此,可通过分层数字题库开展相关测试,比如在基础题考察环节,以基本概念定义等实际内容为主,在情境应用题中则是设置出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典型案例,从而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理念分析是否合理,由此判断理论应用能力。并且,教师也要深入分析学生在线上学习路径方面的数据,如通过知识图谱工具,可以查看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新时代思想”等概念的关联强度,深入评估理论体系构建的完整性,由此避免学生的学习只停留于碎片化的知识记忆层面[3]。

(二)情感维度的认同衡量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赋能下,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评估需要依托于线上互动与线下表达这两个方面的情感维度为抓手。例如,在线上更多的要关注学生在红色主题讨论区的发言、观点倾向,正如在爱国主义章节,要深入分析学生对于科技自立自强等话题的参与深度和立场稳定性;聚焦于线下则是要以小组访谈的方式,了解学生们的真实感受,有效区分表面认同与内化认同,如可询问学生参与 VR 红色教育后对于初心使命的理解是否发生了变化。当能够综合线上与线下的这两类数据后,将有效判断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否能够在应用下强化学生对家国情怀以及理想信念的情感共鸣。

(三)实践维度的转化评估

面向实践维度层面,务必要以学生的数字化实践成果作为评估指标。在这之中,要侧重于考察学生线上协作完成社会调查可视化报告的情况,如详细分析学生在数据选取方面是否具备科学性、理论的运用是否准确;在线下评估方面,要以实践活动的数字记录为载体,比如在社区服务 Vlog 中所体现的奉献精神与理论之间的结合度。当通过对比学生的实践成果、教学目标之间的契合度下,才能有效判断其是否能够将思政理论有效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廷民 . 数字赋能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优化策略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 2025, 13(5):9.

[2] 李文洁 , 王晓芳 . 混合教学赋能高校课程思政研究 [J]. 中国电化教育 , 2021(12):8.

[3] 张成成 .”互联网 + ”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J]. 智库时代 , 2023:269-272.

作者简介:葛已强(1991— ),男,汉族,云南宜良人。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