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人才需求的非全日制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五位一体”培养研究与实践
陈宗胜 许景科 刘天波 颜婷婷 安玉香 刘建伟 门蕊
一、引言
辽宁省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在全面振兴过程中,人才的支撑作用愈加突出。根据《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 年)》的部署,辽宁省将在教育、科技、人才等领域实现新的突破。为此,非全日制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作为提升教育质量、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 1985 年试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以来,辽宁省的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体系逐渐趋向成熟,多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持续的人才支持。本文以辽宁振兴战略为指导,提出非全日制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的“五位一体”培养模式,通过招生、教学、管理、实践和就业五个方面的系统性改革,推动研究生教育与地方发展更好对接,满足辽宁全面振兴的需求。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辽宁振兴战略中,教育的发展被视为人才支持的核心,特别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当前,辽宁省有 56 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其中包括硕士和博士学位项目。非全日制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因其灵活的学习安排和学术资源的双重优势,吸引了大量应届及在职人员,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围绕辽宁全面振兴的新突破三年行动,探讨如何通过教育改革,培养符合地方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进一步推动辽宁的经济和社会进步。通过系统的“五位一体”培养模式,不仅为辽宁省提供了教育改革的实践经验,也为非全日制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内,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分析和宏观层面的探讨,尽管一些地方政府和高校已进行相关教育模式的探索,但对如何提升教育质量和强化与社会需求的对接的实证研究仍较为薄弱。很多研究忽略了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具体实施环节的质量保障和教育目标的精准设定。
国外的研究则多从教育质量和学术能力提升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四种主要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包括过程质量的一致性、能力提升、资金投入的效益以及产品和服务的独特性。尽管这些观点有助于理解教育质量的构成,但并未针对中外合作办学模式进行深入的实践探索。
四、改革内容与目标
1. 招生改革
针对辽宁省的振兴战略,招生环节需要更加关注地方特色和人才需求。通过自主招生,确保生源的地域覆盖性,增加对学生对辽宁省情及振兴行动的理解和认知。特别是在中外合作录取机制中,注重中方教育资源的引导与选拔潜在人才,为辽宁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2. 教学改革
教学环节将实施“中方主导、外方协作”的模式,确保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与振兴行动高度契合。通过引入了解振兴战略的教师,融入振兴行动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学术发展与社会责任中实现双重成长。
3. 管理改革
通过实施“校—院—班—组”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强化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和服务,注重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其对辽宁振兴的责任感。此管理模式将推动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振兴行动,增强其综合素质。
4. 实践改革
实践环节是非全日制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中的核心部分。通过结合企业调研与辽宁振兴相关行业的实际,形成符合地方需求的实践课堂,推动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提升能力,同时形成助力振兴的分析报告。实践环节将成为学生与地方发展紧密对接的桥梁。
5. 就业改革
就业是非全日制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培养的最终目标之一。通过构建完善的就业引导体系,鼓励毕业生投身振兴行动的相关领域,为辽宁省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层次人才。
五、改革措施
为深入贯彻落实辽宁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战略要求,非全日制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改革需要从招生、教学、管理、实践和就业等多个方面着手,以确保教育体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度融合。
招生改革:优化生源结构,注重地方特色,重点招收有志于参与振兴行动的辽宁省内优秀学子,并通过自主招生政策,引导学生积极响应地方振兴战略。
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内容与振兴战略的结合,增设与地方经济发展、区域治理等相关的课程内容,同时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确保教育教学能够有效传达振兴战略的核心思想。管理改革则要通过实施“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加强对学生的全方位管理,确保教育管理从校、院、班、组等层级实施精细化操作。
实践改革:通过推动校企联合实践平台建设,加强与地方产业的对接,为学生提供与振兴行动相关的实践机会,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就业改革:通过与政府和企业的深度合作,为研究生提供精准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在辽宁振兴相关领域找到合适的岗位,推动人才流动与区域经济的同步发展。
六、实施策略
在实施这些改革措施时,需要结合具体的执行策略进行有力推动。
招生改革:设立地方优先录取政策,优先考虑辽宁省内有志于振兴地方经济的学生,并通过考核机制改革,增加对学生对振兴战略理解的评估,使招生更加符合地方发展的实际需求。
教学改革:通过课程设置的调整,增设与辽宁振兴相关的政策分析、区域发展等课程,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组织定期的教学培训,确保教师能够有效将振兴战略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管理改革:明确校、院、班、组的管理责任,打造一个层次分明、责任明确的管理结构,同时加强导师制,帮助学生在学术与职业发展上得到全面的指导。
实践改革:推动与地方企业和政府的深度合作,建设校企联合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项目实践机会,同时增加产业导师制,为学生提供行业专家的指导,提升学生的行业适应能力。
就业改革:通过设立就业指导中心,结合地方产业需求,为学生提供定制化的就业方案,同时通过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确保人才培养与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紧密对接。
七、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对辽宁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深入分析,提出了非全日制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的“五位一体”培养模式。通过系统性改革,能够更好地培养符合地方需求的人才,为辽宁的全面振兴提供人才支持。未来,需要进一步优化教育内容与地方需求的对接机制,推动更多高校参与到地方振兴的战略实施中,提升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
参考文献
[1] 徐程. 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D]. 厦门大学,2014.
[2] 李盈 . 高校研究生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制研究 [D]. 山东理工大学 ,2009.
[3] 徐程 . 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J]. 高校教育管理 ,2013,7(05):36-40.DOI:10.13316/j.cnki.jhem.2013.05.017.
[4] 苗绘, 杨颖秀. 研究生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分析与发展路径[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6,(03):7-11+35.
[5] 林金辉 .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 培养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的重要途径[J]. 教学研究 ,2011,34(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