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拜拉姆的ICC 理论模型下跨文化能力在高中英语课堂的培养

作者

曹洪勋

宁夏师范大学 宁夏 固原 756099

引言

随着全球多元文化互动的深入,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简称 ICC)在英语语言教育中的重要性受到广泛关注。近几十年的研究明确强调了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英语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必要性 [1]。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熟悉国际规范、能够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和竞争的跨文化交际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提出一系列实用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人教版九年级第 10单元 "You’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为例

1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

文秋芳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两个部分 ;在她的跨文化交际能图表中,交际能力与跨文化能力并列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之下,共同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2]。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变通能力 ; 跨文化能力包括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对于文化差异的容忍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 Wen,2004: 175)。学术界提出了多种跨文化能力理论模型 , 如构成模型 (compositional model)、等等 ( 孙有中,2008 :72)。不同视角的定义相互补充 , 有助于加深和丰富我们对跨文化能力概念的理解, 值得研究者进一步探究。

2 拜拉姆的ICC 理论模型

拜拉姆(Byram)的 ICC(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理论模型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模型之一。他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社交语言能力、语篇能力以及跨文化能力四个方面。其中跨文化能力又表现为态度(Attitudes)、知识(Knowledge)、解释与联想技能(Skills of interpreting and relating)、发现与互动技能(Skillsof discovering and interacting)、文化审视意识与政治素养(Critical culturalawareness/political education)。(Helen&Peter,2010)

3 拜拉姆 ICC 模型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策略

本课为单元第三课时,语篇中两位来自哥伦比亚和瑞士的青少年分别介绍了在他们的文化中关于时间观念、拜访朋友、制订计划三个方面的不同习俗。引导学生借助 graphic organizer 对文本进行简单梳理,再结合生活实际对比中外文化差异并寻找共性。

3.1 结合语言学习与跨文化教育

3.1.1 跨文化主题课程设计

教师可以设计跨文化主题课程,将跨文化知识与英语语言学习相结合。例如,在以“全球化与文化交流”为主题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不同国家的文化现象,使其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深入了解其他文化的背景和特点。这样的课程设计有助于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增强跨文化意识和理解能力。

3.1.2 使用多样化教学资源

教师可以选择包含跨文化内容的教材,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接触不同的文化知识[4]。同时,借助多媒体资源,如电影、纪录片、新闻报道等,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跨文化交流场景。通过观看和讨论这些资源,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和社会习俗。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在相互交流中分享各自的文化背景和观点。例如,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国家的节日习俗、饮食文化等,并对其他小组成员的文化进行提问和讨论。( 张卫东,2012 :9) 角色扮演是模拟跨文化交流情境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跨文化交际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对话。

3.3 鼓励反思,培养批判性思维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撰写跨文化反思日记,记录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体验和感悟。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参与跨文化活动或交流项目后写下感受和思考,通过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高一虹,2002 :28) 通过课堂讨论和辩论,培养学生对跨文化问题的批判性思维。

4 拜拉姆 ICC 模型在英语教学中的教学难点

4.1 教学重难点不够突出

虽然列出了教学重难点,但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体现出对这些重难点的特殊处理或强调。例如,对于“通过阅读, 利用 graphic organizer 分析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这一难点,没有记录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使用graphicorganizer 进行分析的,也没有评估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表现。这使得听课者无法判断教师是否有效地解决了教学重难点问题。

4.2 评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难度较大,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

由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涉及诸多非语言的、情感的和认知的层面,如何准确评估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表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效果评价部分,评价标准过于笼统和模糊。例如,“观察学生回答问题的表现”和“观察学生是否联系自身实际自如表达观点态度”等评价项目,没有具体的评分标准或评价细则。这使得评价缺乏客观性和准确性,难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准确的评估[5]。

4.3 课程时间与结构的限制,影响了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面临着一个挑战,那就是如何在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这不仅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课程内容,确保涵盖必要的语言知识点,同时还要融入跨文化交流的元素,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6]

5 结语

在深入探讨了基于拜拉姆的 ICC 理论模型下跨文化能力在高中英语课堂的培养,并以人教版九年级第 10 单元“You’re supposed to shakehands”为例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学习和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和策略,教师能够有效地在课堂中融入跨文化元素,帮助学生建立文化意识,提高文化敏感度,从而促进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 [7-8]

参考文献

[1] 孙 有 中 . 外 语 教 育 与 跨 文 化 能 力 培 养 [J]. 中 国 外语 ,2016,13(03):1+17-22.

[2] 胡文仲 . 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 [J]. 外语界 ,2013,(06):2-8.

[3] 杨盈 , 庄恩平 . 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 [J]. 外语界 ,2007,(04):13-21+43.

[4] 张红玲 . 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外语教学 : 历史 、 现状与未来 [J].外语界 ,2012,(02):2-7.

[5] 张卫东 , 杨莉 . 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的构建——基于外语教育视角和实证研究方法 [J]. 外语界 ,2012,(02):8-16.

[6] 高一虹 .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越”与“超越”[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10):27-31.

[7] 张红玲 , 姚春雨 . 建构中国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一体化模型 [J]. 外语界 ,2020,(04):35-44+53.

[8]Byram M.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1997.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