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堂中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王林宏
成都体育学院 610000
引言:
在“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推进和高等教育理念不断革新的大背景下,高等院校体育课正发生着深层次的转型 .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教学模式,渐渐暴露出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缺乏关注、课堂互动性差等问题。作为一所专业体育院校,积极探寻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改革之路,以期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运动能力和健康素养的高素质人才,这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有益尝试。
一、高校体育课堂中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的意义
(一)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高校学生在身体素质、运动兴趣与技能水平存在较大差别,采用分层指导及差异化训练方法,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给予相适应的学习路径。这种模式着重表现对个体特征的尊重,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调动其潜在能力[1]。
(二)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因为教学方法简单、教学内容老旧,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提高课堂的互动性以及趣味性,可以融合多种教学理念,采用情境创设、游戏化学习等新的方式来改进教学设计。
(三)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
体育教育既是运动技能培育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关键载体。借助多种教学形式,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的身体机能,而且还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手段,全方位地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二、高校体育课堂中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的策略
(一)情境教学
把知识理解看作是个体在特定情景下自主建构意义的过程,在体育教育方面,融合这种理论来创建情境化教学模式,就能给学生塑造出真实或者模仿的学习环境,促使他们在这种环境下积极探究,自行找出并且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加深对运动技能的认知和实践运用,把教学内容融入到具体的情境当中,一方面可以调动起学生内部的学习欲望和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能明显加强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革新意识[2]。
在《大学体育》课程篮球单元的教学设计当中,“篮球战术配合”专题被纳入情境化教学模块,授课教师营造出“关键比赛节点”的虚拟情境,把学生分成小组实施实战演练,要他们按照既定时间去运用学到的战术理论完成攻防任务,在这个过程里,学生得依照场上局势来灵活挑选合适的战术策略,还要依靠有效的交流和协同配合达成目的,这样的情境驱动学习方式冲破了传统理论讲授的限制,促使学生领悟战术配合的本质特性以及它的实际意义,进而全方位提升自己的综合竞技水平,而且在问题解决环节之中,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临场应变能力也有了明显的加强。
(二)小组教学
小组互动能促进个体之间知识分享和能力提高,在体育课程中采用分组教学法时,以小组作为基本学习单元,成员根据各自擅长的领域进行任务分工,并共同完成学习目标,这有利于产生思维碰撞与情感共鸣,还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组员按照自身特点来确定职责范围,进而实现资源合理分配,整体学习效率得以显著提升。
在《大学体育》课程里,太极拳套路教学常常采取小组合作模式,一般是以 4 到 5 人一组来划分,组内成员按照个人身体状况,理论知识水平以及技术掌握程度,动态调整角色分配,体能较好的同学担当动作示范和技术指导的任务,擅长太极拳理论的同学讲解动作内涵和技术要领,剩下的同学在同伴监督下进行实战演练,每个阶段结束之后,小组要交出阶段性成果,并举办经验分享会,总结学习体会,这样的分组协作方式有益于学生加深对太极拳套路的认识,而且明显改善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三)实践教学
依靠真实情境下的操作,促使学生把跨领域的知识与技能综合运用起来,从而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目的。在体育教育里开展项目化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围绕某项体育活动或者主题,规划出具有挑战性和结构化的任务序列,以此调动起学生的自主规划,执行和反思能力[3]。
《大学体育》课程体系之下,“短跑训练与竞赛”专题的教学内容可以融入到“短跑训练营”项目实践活动之中。学生按照小组形式组建起来,就训练目标、训练内容体系、训练实施方法以及训练周期规划等核心要素展开讨论并制定个性化方案,还要借助运动生理学原理来科学安排训练强度与间歇时间,结合运动训练学理论对技术动作和执行方式加以改进,各个小组还需承担赛事组织的任务,包含竞赛规则制定、赛程编排以及成绩统计等工作任务。在项目结束之后,每个小组要全面总结训练成果和比赛表现,并开展深入分析与评价工作,这种实践性教学模式既能增进学生的短跑技术水平,也能提升其组织协调能力、数据分析水平以及团队合作意识。
三、结论
高校体育课程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给体育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动能,把现代教育理念同学科特点结合起来设计各种教学活动。既冲破了传统教育方式的固有束缚,又很好地符合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明显改进了教学质量,进而推动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目前,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推广和完善仍然碰到不少难题,师资观念转变,资源分配改良等等,放眼将来,高等教育机构要不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积极探寻多维化教学途径,促使高校体育教育迈向更高层次。
参考文献:
[1] 杨健 , 万贝伊 .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体育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与纾解之策 [J]. 辽宁体育科技 ,2025,47(03):121-126.
[2] 单凤霞 , 祝良 , 胡曦 . 智慧化体育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的要素、困境与策略 [J]. 体育学刊 ,2025,32(03):138-144.
[3] 赵梦云 , 居方圆 . 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融合及策略研究 [J]. 武术研究 ,2025,10(05):14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