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气自控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

王冲 章春伟

1.210922199003251217; 2.420381199408236230

一、引言:智能制造与电气自控技术的发展背景

1.1 智能制造的演进与需求

随着工业 4.0 与“中国制造 2025”战略的推进,智能制造已从传统自动化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统计,2023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装机量突破350 万台,年复合增长率达 12% ,制造业对高精度、高柔性、高自适应的生产系统需求日益迫切。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 2025 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 68% ,电气自控技术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驱动力。

1.2 电气自控技术的内涵与定位

电气自控技术以自动控制理论为基础,融合电力电子、传感器、计算机网络等技术,通过电气系统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精准控制。在智能制造中,其作用涵盖:

· 动态控制:实时调节设备运行参数,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需求;

· 信息交互:连接现场设备与云端平台,构建工业物联网(IIoT)架构;

· 智能决策:通过边缘计算与机器学习优化控制策略,提升生产效率。

二、电气自控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核心应用场景

2.1 智能生产线的集成控制

2.1.1 多轴联动与伺服控制技术

在 3C 产品、汽车零部件等精密制造领域,伺服电机与驱动器的高精度配合成为关键。例如,富士康郑州园区的 iPhone 组装线采用永磁同步伺服系统,定位精度达 ±0.01mm ,配合 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实现多工位协同作业,生产节拍缩短至 15 秒 / 件。深圳大族激光的高功率激光加工设备通过直线电机与力矩电机的复合控制,实现切割速度 20m/min 时的轮廓误差 <0.05mm, 。

2.1.2 柔性生产线的组态控制

基于模块化设计的电气自控系统可快速重构生产流程。德国西门子的 S7-1500PLC 搭配TIA Portal 平台,支持“即插即用”的设备组态,某汽车变速箱工厂通过该技术将产线换型时间从 4 小时缩短至 45 分钟。北京发那科的机器人控制系统可通过离线编程软件快速调整机械臂轨迹,适应不同产品的焊接、装配需求。

2.2 智能仓储与物流的自动化控制

2.2.1 AGV 与分拣系统的协同控制

京东“亚洲一号”智能物流中心采用激光导航AGV(自动导引车)与视觉分拣系统联动,其电气自控方案包含:

· 差分驱动控制:通过双轮速差实现AGV 的灵活转向,定位误差 <±10mm ;

· 机器视觉识别:工业相机与边缘计算单元实时处理包裹条码,分拣效率达 2000 件 /小时;

· 无线通信协议:基于5G+Wi-Fi 6 实现多AGV 集群调度,避免路径冲突。

2.2.2 立体仓库的 PLC 集成控制

上海振华重工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采用堆垛机 PLC 控制系统,通过编码器与绝对值传感器实时监测货位坐标,配合变频器实现升降速度 120m/min 时的精准停靠。其电气自控系统还集成了能量回馈技术,将制动能量转化为电能回送电网,节能率达 15%-20% 。

2.3 质量监控与故障诊断的自动

2.3.1 实时在线检测系统

在钢铁冶金领域,宝武集团的热连轧生产线采用红外测温仪与激光测厚仪,通过 PLC高速计数模块实时采集数据,当厚度偏差超过 ±5μm 时,电气自控系统自动调节轧辊压力,确保钢板精度。华为松山湖工厂的PCB 板检测线运用AOI(自动光学检测)设备,配合图像识别算法,缺陷检出率达 99.8% ,误判率 <0.1% 。

2.3.2 预测性维护的自控方案

徐工集团的工程机械远程监控系统通过振动传感器与电流互感器采集设备运行数据,经PLC 边缘计算后提前预警轴承磨损、电机过热等故障。某新能源汽车电机工厂采用温度场仿真与实际监测结合的方式,当绕组温度超过阈值时,自控系统自动启动液冷循环,将电机寿命延长 30% 。

三、电气自控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关键技术要点

3.1 工业通信协议的兼容性设计

智能制造场景中,Modbus、EtherCAT、OPC UA 等协议需协同工作。例如,特斯拉上海工厂的焊装车间采用 EtherCAT 总线连接 600 余个伺服节点,数据刷新周期

3.2 电气驱动系统的能效优化

美的广州智能工厂的空调压缩机生产线采用永磁同步电机 + 伺服驱动器方案,相比传统异步电机系统,能效提升 25% ,年节电约 120 万度。汇川技术的 MD810 系列变频器集成能量回收单元,在电梯、起重设备应用中,将势能转化为电能,节能率达 30%-40% 。

3.3 边缘计算与云端协同控制

三一重工的“灯塔工厂”采用“PLC 边缘节点 + 云端平台”架构:

· 边缘层:PLC 完成实时控制任务,响应时间 <50ms

· 云端层: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控制参数,某注塑机产线经云端算法优化后,能耗降低18% ,产品不良率下降 22%<

四、电气自控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优化路径

4.1 技术层面的创新突破

4.1.1 新一代控制算法的应用

深度学习算法在电气自控中的渗透日益显著。例如,科大讯飞为某PCB 工厂开发的AOI系统,采用卷积神经网络(CNN)替代传统阈值检测,对微小裂纹的识别率提升 15% 。浙江中控的 APC(先进过程控制)软件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算法,在石化精馏塔控制中使产品纯度波动范围缩小 40% 。

4.1.2 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的应用

碳化硅(SiC)、氮化镓(GaN)等宽禁带半导体器件推动电气自控系统向高频化、小型化发展。比亚迪半导体的 SiC 车载逆变器开关频率达 20kHz,体积较传统 IGBT 方案减小30% ,效率提升至 99% 以上,已应用于比亚迪汉EV 车型。

4.2 系统集成的优化设计

4.2.1 数字孪生驱动的控制优化

宝马沈阳工厂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生产线虚拟模型,在虚拟环境中测试不同电气自控方案的有效性。某车身焊接线经数字孪生优化后,焊点合格率从 92% 提升至 99.5% ,调试时间缩短 60% 。

4.2.2 故障自愈系统的构建

施耐德电气的 EcoStruxure 平台集成“预测 - 预防 - 自愈”功能,通过实时监测电气参数与设备状态,当检测到某断路器触点温升异常时,系统自动切换备用回路并生成维护工单,某数据中心应用该方案后,供电可靠性提升至 99.999% 。

4.3 政策与标准的协同支持

我国已发布《智能制造电气自动化系统技术规范》(GB/T 39116-2020),但在以下方面仍需完善:

· 协议统一:推动OPC UA、EtherCAT 等国际标准的本地化适配;

· 安全认证:建立电气自控系统的信息安全测试体系,防范网络攻击;

· 人才培养:在职业院校增设“智能制造电气控制”专业方向,培养复合型人才。

五、典型案例分析

5.1 国外案例:德国博世智能工厂

博世汽车零部件(德国)工厂的发动机缸体加工线采用全电气自控方案:

· 伺服液压复合系统:在缸孔珩磨工序中,伺服电机精确控制珩磨头压力,配合激光测距传感器,使缸孔圆度误差 <3μm ;

· 工业以太网架构:基于PROFINET 连接300 余台设备,数据传输延迟 <100μs ;

· 智能诊断系统:通过振动频谱分析提前预测主轴轴承故障,将非计划停机时间减少70% 。

5.2 国内案例:海尔胶州互联工厂海尔胶州空调互联工厂的电气自控技术亮点包括:

· 磁悬浮离心机组控制:采用无刷直流电机与高频逆变器,COP(能效比)达 6.8,较传统机组节能 35% ;

· 视觉分拣系统:基于深度学习的工业相机识别空调面板缺陷,检测速度 50 件/ 分钟,准确率 99.7% ;

· 能源管理系统:通过 PLC 采集全厂电气参数,结合模糊控制算法优化空压机、冷冻站的运行策略,年节电1200 万度。

六、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电气自控技术已成为智能制造的核心使能技术,在智能生产线、仓储物流、质量监控等场景中实现了从“自动化”到“智能化”的跨越。当前技术应用呈现三大趋势:控制精度向微米级突破、系统集成向“云 - 边 - 端”协同发展、能效管理向全生命周期优化延伸。但在协议兼容性、算法鲁棒性、安全防护等方面仍存在挑战。

6.2 未来展望

· 技术融合:人工智能与数字孪生技术将深度融入电气自控系统,实现预测性控制与自主决策;

· 应用拓展:在航空航天、医疗设备等高端制造领域,电气自控技术将向超精密、高可靠方向发展;

· 标准体系:推动建立全球统一的智能制造电气自控标准,助力产业链协同升级。

参考文献

[1] 孙柏林 . 智能制造中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创新与发展 [J]. 自动化博览 , 2022, 39(11): 18-23.

[2] 王天然 . 工业互联网背景下电气自控技术的应用与挑战 [J]. 控制工程 , 2021, 28(9):801-807.

[3] 桂卫华 , 阳春华 . 流程工业智能制造中的智能控制技术进展 [J]. 自动化学报 , 2020,46(7): 1349-1361.

[4] 彭瑜 . 工业通信协议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与发展 [J]. 仪器仪表学报 , 2019, 40(12):1-10.

[5] 褚健 . 从自动化到智能化:电气自控技术的演进路径 [J]. 中国工程科学 , 2018, 20(5):41-47.

[6] 吴澄 . 智能制造中的智能控制理论与方法 [J]. 控制理论与应用 , 2017, 34(11): 1399-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