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气仪表自动化设备故障与维修技术分析

作者

刘利峰

青海盐湖镁业有限公司 青海省格尔木市 816000

引言

工业自动化进程中,电气仪表设备朝着高精度、集成化方向发展,其结构日趋复杂,与生产系统耦合度加深。环境干扰、元件老化、数据传输异常等因素,易引发设备故障,导致生产中断甚至安全事故。传统故障排查依赖经验,效率低且易漏诊,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对设备稳定性的高要求。在此背景下,系统研究故障类型与维修技术具有现实必要性。

1 电气仪表自动化设备常见故障类型分析

电气仪表自动化设备的常见故障类型多样,涵盖硬件与软件层面。硬件方面,传感器易因环境腐蚀、振动出现信号漂移或失灵,如温度传感器受高温影响产生测量偏差;执行器因机械磨损导致动作迟滞,阀门卡涩便是典型表现。线路故障也较普遍,电缆老化引发短路、接触不良会造成信号中断,接线端子氧化则影响传输稳定性。软件及系统层面,程序运行中可能因数据冲突出现逻辑错误,导致设备误动作;操作系统漏洞或病毒入侵会干扰数据处理,甚至引发系统崩溃。此外,电源故障不容忽视,电压波动、浪涌会损坏精密元件,电源模块老化则可能造成供电中断,这些故障直接影响设备的测量精度与运行可靠性。

2 故障诊断与判断技术方法

2.1 逻辑分析与故障树法

逻辑分析与故障树法是电气仪表自动化设备故障诊断中常用的系统性方法。逻辑分析以设备工作原理为基础,通过梳理信号传递路径与部件联动关系,从故障现象反向推导可能成因,比如当设备输出异常时,逐步排查传感器采集、控制器处理、执行器响应等环节,缩小故障范围。故障树法则更具结构化,以特定故障为顶事件,通过逐层分解,将其与底层原因(如元件失效、线路故障等)用逻辑门连接,形成树形图。该方法可直观呈现各因素间的因果关系,便于量化分析故障概率,例如针对温度控制失效,可通过故障树明确传感器故障、温控程序错误、电源异常等分支的影响权重,从而提高诊断的精准度与效率,尤其适用于复杂系统的多因素故障排查。

2.2 波形与数据分析诊断法

波形与数据分析诊断法依托设备运行过程中的信号特征,实现对故障的精准定位。通过示波器、数据采集器等工具,捕捉传感器输出的电压、电流波形及控制器的脉冲信号,与标准波形比对,可快速识别异常。例如,电机驱动信号波形出现畸变,可能预示功率模块故障;流量仪表的脉冲间隔异常,常与管道堵塞相关。数据分析则聚焦设备运行参数,通过采集温度、压力、流量等实时数据,结合历史运行曲线,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偏差范围。当某时段数据波动幅度超出阈值,或呈现规律性漂移时,可判断对应部件存在潜在故障。这种方法兼具直观性与量化性,既能通过波形突变发现突发性故障,也能通过数据趋势预测渐进式失效,为早期干预提供可靠依据,尤其适用于精密仪表的动态故障诊断。

2.3 智能诊断技术

智能诊断技术借助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技术,实现对电气仪表自动化设备故障的高效识别与预判。该技术通过在设备关键部位部署传感器,实时采集振动、温度、电流等多维数据,经边缘计算节点初步处理后上传至云端平台。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历史故障数据与实时信息进行训练分析,构建故障识别模型,可自动识别异常模式,如通过神经网络算法捕捉电机轴承早期磨损的振动特征。同时,结合专家系统存储的故障处理案例,能快速匹配解决方案,减少人工干预。此外,智能诊断技术具备自学习能力,随着数据积累不断优化诊断精度,可提前预警潜在故障,例如通过分析温度数据趋势预测电源模块的老化风险,为设备维护提供前瞻性支持,显著提升故障诊断的智能化与高效性。

3 电气仪表自动化设备维修技术策略

3.1 预防性维修技术与周期性维护计划制定

预防性维修技术以“防患于未然”为核心,通过提前介入降低故障发生概率。其核心在于结合设备运行特性与厂家维护规范,对关键部件实施状态监测,如利用红外测温仪定期检测接线端子温度,通过油液分析评估液压系统污染度,及时发现潜在隐患。周期性维护计划制定需兼顾设备重要程度与运行环境,对高负荷运转的传感器、高频动作的执行器等,设定每月清洁校准周期;对环境恶劣区域的线路,每季度进行绝缘检测与防腐处理。计划中需明确维护项目、标准流程及责任人,例如针对PLC 控制系统,定期进行程序备份、电池更换与端口除尘。同时,借助设备管理系统记录维护数据,通过分析历史故障规律动态调整周期,避免过度维护或维护不足。这种策略能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减少非计划停机,尤其适用于连续生产场景中对稳定性要求高的关键设备。

3.2 应急性故障处理技术与现场快速维修方法

应急性故障处理技术与现场快速维修方法聚焦设备突发故障的高效处置,以最短时间恢复运行。接到故障报警后,先通过便携式检测仪器快速定位故障点,如用万用表检测电路通断、信号发生器验证传感器响应。对线路短路、接头松动等常见问题,采用临时搭桥、快速插拔等手段临时恢复功能;针对执行器卡涩,可通过手动操作释放机械应力,配合润滑剂注入缓解症状。现场维修需遵循“先通后优”原则,优先保障关键参数稳定,例如在流量控制故障时,先切换至手动模式维持基本流量,再逐步排查阀门或控制器问题。同时,建立故障应急预案,明确备件储备清单,如备用传感器、保险丝等,确保现场能及时替换损坏部件。维修后需进行参数校准与试运行监测,记录处理过程以优化后续预案,该方法能最大限度降低突发故障对生产的影响,是保障生产连续性的关键技术手段。

3.3 关键部件的替换与再制造技术

关键部件的替换与再制造技术是保障电气仪表自动化设备性能的重要手段。替换需依据部件磨损程度与技术参数匹配性,优先选择原厂备件或认证替代品,如更换高精度压力变送器时,需确保量程、输出信号与系统兼容,避免因参数不匹配导致二次故障。再制造技术则针对价值较高的核心部件,通过拆解检测、失效分析,采用表面修复、精度恢复等工艺,使部件性能达到或接近新品标准,例如对伺服电机转子进行动平衡校正、对PLC 模块进行电路重构。实施中需建立严格的质量检测流程,替换或再制造后通过负载测试验证稳定性,同时记录部件生命周期数据,为后续更换周期提供依据。该技术既能降低维修成本,减少资源浪费,又能延长设备整体使用寿命,尤其适用于精密控制部件的可持续维护。

4 案例分析:传感器信号漂移故障

某化工厂反应釜温度监测系统中,温度传感器近期频繁出现测量值与实际值偏差过大的情况,最大偏差达 5℃,严重影响反应工艺稳定性。结合文件中对常见故障类型的分析,判断可能为硬件层面传感器受环境影响导致的信号漂移。现场检查发现,该传感器安装位置靠近反应釜加热装置,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且周围存在微量腐蚀性气体。

依据故障诊断方法中的逻辑分析法,逐步排查:首先确认传感器供电正常,排除电源故障;其次检查信号传输线路,接线端子无氧化,线路绝缘良好,排除线路问题;最后聚焦传感器本身,发现其探头表面有轻微腐蚀痕迹。按照维修技术策略,采取针对性处理:更换同型号防腐蚀温度传感器,安装时增加隔热挡板以减少高温直接影响,重新校准传感器零点与量程。处理后,温度测量偏差控制在±0.5℃以内,系统恢复稳定运行。同时,参考预防性维修要求,将该位置传感器的维护周期从每季度缩短至每月,增加定期清洁与校准环节,以避免类似故障再次发生。

结语

电气仪表自动化设备的稳定运行是工业生产高效推进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分析常见故障类型,探讨逻辑分析、智能诊断等技术方法,阐述预防性维护、应急处理及部件再制造等策略,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故障处理体系。随着技术发展,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需更注重智能化与精准化。未来需持续优化技术应用,提升设备可靠性,为工业自动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相关研究也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深化。

参考文献

[1] 李淳 , 吴世纪 , 杨德桥 , 等 . 电气仪表在工业自动化中的技术应用与未来发展分析 [J]. 信息记录材料 ,2025,26(06):133-135.

[2] 罗慧婷 , 程正捷 .PLC 技术在电气仪表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 [J]. 中国设备工程 ,2025,(10):238-240.

[3] 马奇友 .PLC 技术在电气仪表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J]. 现代盐化工 ,2025,52(01):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