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关于文物保管中的安全隐患及应对策略分析

作者

陈红勇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 湖南张家界 427100

一、文物保管中的安全隐患分析

(一)自然环境隐患

自然环境因素持续影响文物,温湿度变化是关键。高湿度易导致纸质和纺织品损坏,干燥环境则损害木质和陶瓷文物。温湿度波动会加速文物老化。光照、有害气体和微生物也威胁文物安全,紫外线可导致有机材质褪色,酸性气体腐蚀金属和石质文物,微生物侵蚀破坏文物完整性。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和火灾等,对文物构成突发性威胁。

(二)人为因素隐患

人为因素在文物保管安全中占据重要地位,既包含直接操作失误,也涉及管理层面的疏漏。文物保管工作专业性强,涉及文物搬运、修复、陈列等多个环节,操作流程复杂。保管人员若专业技能不足,在文物提取、包装过程中可能因操作不当造成文物磕碰、断裂等损伤;在文物修复环节,错误的修复材料或技术应用会对文物造成二次破坏。

安全意识薄弱会导致管理环节出现漏洞。部分人员对文物安全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严格执行库房出入登记、文物盘点等管理制度,增加了文物丢失、错放的风险。安全巡查不及时、隐患排查不到位,使得潜在安全问题无法被及时发现和处理。

非法盗窃、破坏等违法行为严重威胁文物安全。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与经济价值,不法分子受利益驱使,通过非法手段窃取文物,或在盗窃过程中对文物造成损坏。此外,个别游客在参观过程中故意破坏文物展品,也对文物安全构成威胁。

(三)技术与管理隐患

技术设备与管理体系是保障文物安全的重要支撑,其滞后性会削弱文物保管的安全性。当前部分文物保管单位仍在使用陈旧的温湿度调控设备、安防监控系统,这些设备存在精度低、稳定性差等问题,无法满足文物保护需求。技术更新缓慢导致文物保管工作难以适应新的保护要求,例如传统库房照明系统难以有效控制光照强度与波长,对文物造成光损害。

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直接影响文物保管工作的规范性。部分单位尚未建立健全文物出入库管理制度、安全责任制度,导致工作流程不清晰、责任划分不明确。制度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也较为普遍,如安全检查制度落实流于形式,未能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整改。

应急处理机制不健全使文物保管单位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处于被动局面。部分单位缺乏完善的应急预案,未明确应急响应流程与人员职责;应急演练开展不足,导致工作人员在实际应对火灾、水灾等突发事件时,无法迅速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文物,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文物保管安全隐患的应对策略

(一)优化自然环境控制

构建智能环境监测与调控系统是应对自然环境隐患的关键举措。利用物联网技术,在文物库房内安装温湿度传感器、光照强度传感器、有害气体检测仪等设备,实时采集环境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模型预测环境变化趋势。一旦环境参数超出设定阈值,系统自动启动调控设备,如空调、加湿器、空气净化器等,将环境指标维持在适宜范围。​ 科学的光照防护与有害气体净化措施能有效降低环境因素对文物的损害。采用防紫外线玻璃、滤光膜等材料对库房门窗进行改造,使用低照度、无紫外线的 LED 灯具作为照明光源,并根据文物保护需求设置定时开关与感应装置。在有害气体净化方面,通过安装活性炭过滤装置、光催化氧化设备等,去除空气中的有害成分,为文物营造洁净的保存环境。

加强文物库房的防灾设计与建设,可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库房选址时,避开地震带、洪水高发区等地质灾害风险区域;建筑设计采用抗震结构,增强库房整体稳定性。配备防水密封设施、火灾自动报警与灭火系统,制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定期进行防灾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强化人为管理与教育

升保管人员专业技能是减少人为操作失误的基础。定期组织专业培训,邀请文物保护领域专家开展讲座,传授文物搬运、修复、陈列等操作规范与新技术应用。鼓励保管人员参加行业技能竞赛、学术交流活动,拓宽知识视野,更新专业知识。建立技能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与岗位晋升、绩效奖励挂钩,激发人员学习积极性。

加强安全意识教育,营造全员参与的安全管理氛围。通过开展安全知识讲座、案例分析会等形式,向工作人员普及文物安全法律法规与管理制度,强化责任意识。利用内部宣传栏、工作群等渠道,定期发布安全提示信息,宣传文物保护先进事迹,引导全体人员树立 “文物安全无小事” 的理念,形成人人重视安全、人人参与管理的良好局面。

联合执法部门打击文物违法犯罪行为,形成文物安全保护合力。与公安、海关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与协作机制,及时掌握文物违法犯罪动态。配合执法部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文物盗窃、走私等违法行为,提高违法犯罪成本,对不法分子形成有效震慑。

(三)完善技术与管理体系

引入先进技术设备并建立定期维护更新机制,是提升文物保管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在温湿度调控方面,采用智能恒温恒湿机组;安防系统引入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实现对库房异常情况的自动监测与预警。制定设备维护计划,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测、校准与维修,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及时淘汰技术落后、性能不达标的设备。

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岗位责任与工作流程。制定详细的文物出入库管理制度,规范文物提取、归还、登记等操作流程;建立安全责任制度,将文物安全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与个人。加强制度执行监督,通过定期检查、随机抽查等方式,确保各项制度严格落实,对违反制度的行为严肃处理。

完善应急处理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结合文物保管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涵盖火灾、水灾、地震等多种灾害类型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人员分工与文物抢救措施。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模拟突发事件场景,检验和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工作人员应急处置能力与协同配合水平,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最大限度保护文物安全

三、结语

文物保管安全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工作,涉及自然环境、人为因素、技术管理等多个层面。通过对安全隐患的深入分析,采取优化环境控制、强化人员管理、完善技术体系等针对性策略,能够有效降低文物保管风险,保障文物安全。在科技快速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需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文物保管工作需持续创新,积极引入新技术、新理念,不断完善安全管理体系。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文物保管安全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推动文物保护工作向科学化、智能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为传承和弘扬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云强 . 博物馆文物管理中的文物保护措施分析 [J]. 收藏 , 2023,(07): 148-150.

[2] 王全福 . 博物馆文物库房风险管理研究 [J]. 中国博物馆 , 2023, (03):50-57.

[3] 王磊璞 . 博物馆文物陈列和文物保护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 2022, 6 (15): 96-99.

[4] 孙丽娟. 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开展文物陈列与保管工作的策略探析 [J]. 黄河 . 黄土 . 黄种人 , 2021, (11): 32-33.

[5] 孟庆卓 . 文物保护工作的意义及其策略研究 [J]. 才智 , 2018, (25):194.

作者简介:陈红勇(1982.8)男,白族,湖南桑植,大专,初级,从事文物修复与保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