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极端气候条件下市政路桥设施的专项检测要点与应对策略

作者

梁雄满

清远市朝阳工程质量检验有限公司 广东清远 511517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气候条件对市政路桥设施的影响日益显著。极端气候事件,如洪水、暴雨、台风、干旱和高温等,给市政基础设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对桥梁、道路、隧道等设施的结构安全性、耐久性以及使用功能的影响。本论文旨在探讨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市政路桥设施的检测要点与应对策略。通过分析不同极端气候条件对市政设施的影响,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相应的检测方法与技术手段,并从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为保障市政基础设施的安全与长期稳定运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极端气候,市政路桥设施,检测要点,应对策略,气候变化

一、引言

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全球气温升高与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着市政路桥设施的健康与安全。市政路桥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与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城市的交通、经济以及居民的安全。极端气候条件下,暴雨、洪水、高温、干旱等因素往往导致路桥设施的损毁或性能下降。因此,及时有效的检测及修复工作成为保障市政设施稳定运行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分析极端气候对市政路桥设施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检测要点与应对策略,旨在为相关管理者与技术人员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二、极端气候条件下市政路桥设施的影响分析

2.1 暴雨与洪水的影响

暴雨和洪水是极端气候中常见的天气事件,尤其在城市低洼区域,暴雨和洪水对市政路桥设施的危害尤为严重。暴雨导致的短时强降水会迅速增加地表径流,造成河道、沟渠的水位急剧上升,进而影响桥梁的结构稳定性。洪水会造成桥墩、桥梁基础受侵蚀,甚至导致桥梁下沉、倾斜或断裂。同时,洪水冲刷可能带走路面和路基,造成交通中断。

2.2 高温与干旱的影响

高温天气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路面温度升高、道路沥青软化以及桥梁金属部件膨胀。长期的高温会使道路表面出现裂缝,影响行车舒适度与安全性。桥梁的钢结构在高温下膨胀,可能引发结构变形、裂缝等问题。干旱则会导致土壤水分减少,基坑沉降,影响桥梁和道路的承载能力,尤其是对于软土地基的桥梁,干旱会加剧土壤的干裂和松动。

2.3 台风与强风的影响

台风和强风主要通过强烈的风压和雨水对市政路桥设施产生直接冲击。强风可能导致桥梁的超载部分发生位移或破坏,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引发桥梁垮塌。台风带来的风暴潮还可能造成大规模的洪水侵袭,加重市政设施的破坏程度。此外,强风对路桥的耐久性影响较大,常常会加速结构疲劳和材料老化。

3.2 传感器监测与数据采集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感器技术在市政路桥设施监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传感器能够实时获取桥梁和道路的动态信息,并通过数据采集系统进行长期监测。例如,上海市在长江大桥的建设中,采用了基于应变计、加速度计、温度传感器等设备的智能监测系统。该系统能够实时监控桥梁的应力变化、结构振动、温度波动等数据,及时预警桥梁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通过持续的数据采集,不仅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还能对设施进行长期健康评估。例如,桥梁的结构在极端天气下可能出现不正常的变形或疲劳,这些变化通过传感器监测可以即时被捕捉,为修复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此外,利用物联网技术,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可以远程传输,方便管理人员进行实时分析与决策。

3.3 超声波与雷达检测

超声波和雷达检测技术通过非破坏性手段深入检测市政路桥设施内部结构,发现潜在的隐患问题。例如,在桥梁的结构检测中,超声波可以有效检测出钢筋混凝土内部的裂缝、空洞及腐蚀问题。2019年,南京长江大桥的一次定期检查中,使用了超声波检测技术,通过检测桥梁钢结构的壁厚,发现了结构钢材因长期暴露在湿气和盐雾环境中导致的腐蚀现象,提前避免了桥梁损坏的风险。雷达检测则是通过发射电磁波并接收反射信号,检测地下和设施内部的缺陷。在2018年,利用地质雷达对一座老旧桥梁进行检测时,雷达扫描显示出部分地下基础存在潜在的空洞和软化区域,为修复工作提供了及时的指导。这两种技术均具有非破坏性检测的优势,能够确保桥梁等设施的长期安全运行,尤其是在面临极端气候条件时,能够实时了解设施的健康状况。

四、应对极端气候的管理与技术策略

4.1 完善的监测与预警体系

完善的监测与预警体系是确保市政路桥设施安全的重要保障。建立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及气象监测的监测与预警系统,能够帮助管理者实时掌握设施的运行状态,并对极端天气变化进行快速响应。例如,在日本东京市,市政部门已经建立了一个结合气象预警与交通监测的综合应急响应系统。该系统可以实时监测降水量、风速、气温等气象信息,通过与交通监控平台的数据联动,预测恶劣天气对市政设施的影响并及时发布预警。在2019年的一次强台风来袭前,系统提前识别了高风险桥梁,并对相关道路采取了封闭措施,成功避免了台风期间的重大交通事故。通过结合现代技术手段,监测与预警体系能够有效防范突发灾害对市政设施的危害,提高灾后恢复的效率。

4.2 结构加固与耐灾设计

面对极端气候条件,市政路桥设施的设计与加固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台风频繁的地区,桥梁和道路的抗风设计必须考虑到风压、台风雨水等多重因素。例如,在中国沿海城市如深圳,市政路桥设施在设计时,必须按照防风设计标准进行加固,确保在极端风速下桥梁不发生结构性损坏。深圳大梅沙湾大桥的建设过程中,设计人员采取了耐风设计,通过加强桥梁的支撑结构、增设防风挡板以及使用抗风材料,提高了大桥对强风的抗性。此外,考虑到洪水的影响,很多桥梁基础都采用了加深桩基的设计,能够有效抵抗洪水侵蚀与基础沉降问题。在高温地区,市政设施的道路沥青和桥梁钢材选材也必须具备高温耐受性,以减少高温对设施造成的软化、裂缝等问题。通过结构加固与耐灾设计,市政设施能够更好地应对极端气候带来的挑战。

4.3 应急管理与灾后恢复机制

市政路桥设施的应急管理体系应当包括灾前的预防、灾中的响应以及灾后的恢复三个阶段。在灾前,必须加强设施的监测和维护,确保设施在极端气候发生前就能识别潜在隐患。例如,在2018年菲律宾的超强台风“海马”过后,菲律宾当局通过提前排查市政设施和道路,确保了灾后交通恢复的及时性。在灾后恢复阶段,市政设施的迅速修复对于城市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纽约市在“桑迪”飓风袭击后,采用了快速修复模式,对受损的桥梁和道路进行优先修复,以确保交通系统的恢复。同时,灾后评估与总结对未来灾害的应对至关重要,能帮助城市管理者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极端气候事件做好准备。

五、结论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气候对市政路桥设施的影响愈发显著。暴雨、洪水、高温、台风等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给市政设施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带来了严峻挑战。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市政部门应通过科学的检测技术与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对极端气候的预见性与适应性。同时,加强路桥设施的耐灾设计与加固,确保市政设施能够在极端气候下长期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阮积贤.成熟度模型在市政路桥设施维护管理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22,(06):224-227+26.

[2]沈华东,陈锋军.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中3D数字化管理技术运用分析——以路桥市政项目为例[J].中国建设信息化,2022,(05):58-60.

[3]刘文剑.城市道路桥梁设施的养护安全管理剖析[J].中国高新科技,2020,(17):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