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振兴战略中村庄规划编制方法与实践

作者

赵凤勇

河北胜康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河北邢台 054000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在新时代是推动“三农”工作的关键,科、合理的村庄规划则是落实乡村振兴的重要根基。目前我国村庄规划还存在编制方面趋于同质化、实施过程难以落地、产业支撑不够有力等问题,无法符合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需探索出符合乡村振兴要求的村庄规划编制办法。

1 当下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村庄规划工作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规划编制过程中呈现出显著的同质化特征。众多村庄在规划时,不加思索地直接套用城镇规划的模式,或不加甄别地照搬其他村庄的既有案例。未能对本村所具备的自然资源条件及独特的文化特色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二,规划内容存在着重形式轻实效的问题。过度侧重以图纸等形式呈现,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村民切切实实的实际需求 [1]。产业规划与空间布局未能达成有效衔接。实际工作中,生态保护这一重要任务被短期的开发利益取代,最终导致规划无法在实际的乡村建设中得到有效的落地与实施。三,规划机制暴露出明显的不足。村民在规划过程中的参与停留于表面形式。基层规划工作技术力量薄弱。各个相关部门间未形成协调配合机制。

2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村庄规划编制策略

2.1 强化规划编制的差异化与地域特色

村庄规划需打破同质化的难题,深入探寻每个村庄独有的自然条件、历史脉络及产业根基,制定出具备地域独特特点的规划办法。规划的编制应当依靠详尽的实地考察,全面剖析村庄地形地势、气候状况、水系分布等自然特性,及传统建筑风格、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人文要素 [2]。空间布局应尊重村庄原有的布局形态,防止大规模拆除和建设,着重保护传统风貌区域,合理划分出现代功能区实现新旧融合。产业规划以本地资源为根本,防止不加思考地引入外来模式,重点推动符合村庄实际情况的特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类型发展,构建起“一村一品”的发展局面。

2.2 构建多规合一的协同规划体系

新时代开展村庄规划需破除不同部门间阻碍,推动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的融合。把国土空间规划当作基础载体,全面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及村庄建设边界,使各类空间管控要求能够相互配合。共同推进产业规划的编制与空间规划,依据村庄具备的资源状况,明确主导产业的定位,为产业发展留出相应空间配备相适应的基础设施。生态保护规划要成为村庄规划中强制力的部分,构建生态敏感区的识别与保护机制,把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理念,从头到尾贯彻于规划过程中。借助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和协调机制,让各类规划在目标、指标、空间布局和实施的先后顺序等彼此衔接。

2.3 创新村民参与机制与规划实施路径

有效的村庄规划转变传统“自上而下”的编制模式,构建“政府引导、村民主体、专家支撑”的协同运作机制。在规划编制的前期阶段,借助村民代表大会、深入入户访谈、广泛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收集各方意见。着重关注留守老人、妇女等弱势地位群体的实际需求。在规划方案的形成过程中,设置多轮公示程序及反馈环节,选用村民易于理解的图示化表现形式,保证规划的具体内容能够获得村民认同。着力培育本土的规划力量,借助“陪伴式”的规划服务手段,助力村干部和村民代表掌握规划方面的基础知识,进一步提升他们自主实施的能力。

2.4 强化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导向

村庄规划全过程要深入贯彻生态文明理念,打造绿色低碳的空间架构。着重保障生态基础,对关键生态功能区域、水源涵养区域及生物多样性集中区域严格保护,稳固生态安全布局。在农业生产空间的规划方面,积极推行生态农业模式,科学规划种植养殖区域,搭建起种养相互融合的循环农业体系。

3 河北省村庄规划实践

3.1 分类推进与差异化规划路径

河北省在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中,积极汲取浙江“千万工程”积累的经验。依据“分类指引、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制定策略”的准则,将村庄划分成城郊融合型、集聚提升型、特色保护型、保留改善型以及搬迁撤并型这五类,施行差异化的规划管理办法。正定县周家庄村归属于特色保护型村庄,凭借古村落风貌的修复工作,塑造“古风古韵”的示范村。留存了传统建筑的格局,融入了现代公共服务设施,成功成为人居环境提升的典范。廊坊市部分城郊村庄,直接将其纳入到城镇详细规划中进行统一管理,防止出现重复建设的情况。偏远山区的村庄,运用“通则式”的管控方式,仅明确生态红线、建设边界等具有硬性规定的限制内容,提供基层一定的灵活调整空间。

3.2 片区统筹与资源整合

河北省创新性实施“片区化”规划办法,应对单个村庄存在规模不大、资源较为零散的问题。将地理位置相近、产业能够相互补充的 3 至 5 个村庄当作一个整体编制规划,实现设施共同建设、产业协同发展的目标。以香河县蒋辛屯镇北李庄片区为例,该片区整合了 6 个村庄,凭借潮白河的生态资源及景泰蓝非遗文化,统一规划建设了民宿集群、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打造出“田园综合体”。成效显著,每年接待游客数量超过50 万人次,村民人均增收1.2 万元。统一筹划片区,各个村庄的建设用地节省了 30% 以上,公共服务设施的共享比例提升了 40% 。截至目前,全省已经设置了 10 个乡镇级、20 个村级片区试点,摸索出文旅融合、现代农业等发展途径。

3.3 数字化赋能与智慧治理

河北省在村庄规划与管理的整个流程中,深度融入数字技术。新河县南马庄村,构建起了“智慧乡村”平台,依靠物联网的相关设备,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水质等各类数据,精准地调整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提高了葡萄种植产生的效益 35% 。在规划编制阶段,全省大范围推行三维实景建模及GIS 空间分析技术,雄安新区周边的村庄,借助无人机进行航拍,创建出数字孪生模型,优化产业用地布局。民生服务方面,研发线上“冀时办”小程序,整合医疗挂号、技能培训等多项功能,村民不用出门,就能办理公共服务事项。

3.4 产业融合与土地政策创新

河北省凭借规划引导产业走向振兴,借土地政策上的创新举措来激发乡村经济活力。卢龙县柳河山谷的 11 个村庄共同制定规划,借助当地葡萄种植的优势,构建酿酒加工、生态旅游等一系列产业环节,搭配实施“点状供地”创新性政策。该政策许可在建设边界以外的区域,零散地安排产业设施用地。在宅基地改革工作方面,河北省推行“三权分置”办法,倡导利用闲置的农房来发展民宿产业。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庄规划的编制属于系统性的工作。它需要全方位考量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以及空间治理等多个维度的目标。实践表明,科学合理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必须秉持因地制宜、村民广泛参与和长效治理等原则,才能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目的。

参考文献

[1] 陶德凯 , 蒙艺甄 , 夏季 . 乡村振兴战略思想下村庄规划编制转型与方法研究 [J]. 农业与技术 , 2024, 44 (08): 1-6.

[2] 王建辉 , 甘晓辉 , 伍婷 , 等 . 乡村振兴战略下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的探索——以江西省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实践为例 [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 2023, 36 (12): 60-66+74.

[3] 于建伟, 张晓瑞. 村庄规划理论、方法与实践[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2208. 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