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机操作人员培训与资质管理的长效机制构建

作者

张世云

玉溪市通海县高大傣族彝族乡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云南通海 652706

引言

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农机装备种类日益丰富,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对操作人员的技能要求也随之增强。农机操作人员作为农业生产的直接参与者,其操作规范性、应急处理能力不仅影响作业效率,更关乎人身与财产安全。近年来,我国虽逐步加强农机操作人员培训与资质管理,但在实践中仍存在培训质量参差不齐、资质认证与实际能力脱节、后续监管缺失等问题。尤其是在规模化种植、特色农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型农机具的广泛应用对操作人员的技能更新提出了更高要求。构建科学完善的培训与资质管理长效机制,成为推动农业机械化向高质量转型、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基层实践,探索农机操作人员培训与资质管理的长效机制,为提升农机作业水平、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一、农机操作人员培训与资质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一)培训体系不完善,实用性不足

当前农机操作人员培训多以理论讲解为主,实践操作环节薄弱。部分培训机构沿用传统教材,内容更新滞后,对新型农机具的操作技巧、智能控制系统的应用等内容覆盖不足,导致培训内容与实际生产需求脱节。例如,在无人机植保、自动导航播种等新型农机应用领域,多数培训仅涉及基础操作,缺乏故障排除、参数优化等深层次内容,操作人员在实际作业中仍面临诸多难题。培训模式单一,难以满足不同群体需求。针对规模化农场的专业操作员与个体农户的培训内容同质化严重,未充分考虑不同经营规模、不同作物类型对技能的差异化要求。同时,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多集中在农闲时段集中授课,与农户的生产节奏冲突,导致参训积极性不高,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二)资质管理不规范,动态监管缺失

资质认证标准不统一,部分地区存在 “重认证、轻能力” 的现象。一些培训机构为追求通过率,简化考核流程,使得部分操作人员虽取得资质证书,但实际操作能力不足。资质证书的有效期设置不合理,缺乏定期复核机制,导致部分操作人员技能老化后仍继续作业,增加了安全隐患。后续监管机制薄弱,资质与操作行为脱节。现有管理多侧重于事前认证,对操作人员取得资质后的作业行为缺乏有效跟踪,对违规操作、技能退化等情况难以及时发现和干预。在农机事故调查中,常发现操作人员虽具备资质,但实际操作不符合规范,反映出资质管理与实际操作监管的脱节。

二、长效机制构建的核心方向

(一)构建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

建立 “基础 + 专项 + 提升” 的分层培训模式。基础培训面向新手操作人员,重点讲解安全操作规程、农机基础构造与维护知识;专项培训针对不同作物、不同农机类型开展,如水稻插秧机、玉米收割机、果园修剪机等的专项操作技能;提升培训聚焦智能农机技术,包括无人机操作、精准农业装备应用等,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创新培训方式,增强实用性与灵活性。推广 “理论 + 模拟 + 实操” 的教学模式,增加田间实地操作训练比重,确保操作人员熟练掌握农机在不同地形、不同作物条件下的作业技巧。采用 “线上 + 线下” 结合的培训手段,开发移动端学习平台,提供视频教程、在线答疑等服务,方便操作人员利用碎片时间学习。针对农忙时节,开展 “田间课堂”“流动培训车” 等上门服务,解决培训与生产的时间冲突。

(二)健全规范动态的资质管理机制

完善资质认证标准,强化能力考核。制定覆盖不同农机类型、不同操作等级的资质认证标准,将实际操作能力、应急处理能力纳入考核核心内容,增加模拟作业、故障排除等实操考核环节,确保资质证书与实际技能相匹配。推行 “理论考试 + 实操考核 + 安全知识测试” 的综合评价体系,严格控制通过率,杜绝 “花钱买证”“走过场” 等现象。建立资质动态监管与复核制度。实行资质证书有效期制度,有效期根据农机类型和技术更新速度设定,一般为 3-5 年。有效期满后,操作人员需参加复核培训与考核,通过后方可延续资质。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农机操作追溯系统,记录操作人员的作业时长、违规记录、事故情况等,作为资质复核的重要依据。对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或多次违规操作的人员,实行资质降级或吊销制度。

(三)强化多元协同的保障支撑体系

构建多渠道资金保障机制。加大政府财政投入,设立农机操作人员培训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基层培训机构建设、师资培训和新型农机培训设备购置。加强师资队伍与教材体系建设。建立 “专职教师 + 企业技师 + 科研专家” 的师资库,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农机企业技术培训、科研院所交流学习,提升其对新型农机技术的掌握水平。联合农机生产企业编写针对性强的培训教材,结合不同地区农业特点和主导产业,开发地方特色教材,如丘陵山区农机操作手册、特色作物农机应用指南等,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三、长效机制实施的具体路径

(一)加强部门协同与政策引导

建立农业农村、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多部门联动机制,明确各部门在培训管理、资质认证、安全监管等方面的职责,形成工作合力。将农机操作人员培训与资质管理纳入地方政府农业工作考核指标,推动地方政府重视农机操作人员队伍建设。出台配套政策,对规模化农场、农机合作社中持证上岗率高、无安全事故的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营造重视技能、重视安全的良好氛围。

(二)推进信息化技术应用

建设全国统一的农机操作人员培训与资质管理信息平台,整合培训资源、考核信息、资质状态、违规记录等数据,实现信息共享与动态监管。开发农机操作远程监控系统,通过安装在农机上的定位与传感设备,实时监测操作行为,对违规操作进行预警提示,及时纠正不规范操作。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评估培训效果,优化培训内容与方式,为政策调整提供数据支撑。

(三)强化宣传与社会参与

通过农村广播、宣传栏、新媒体等渠道,宣传农机安全操作知识和资质管理政策,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规范意识。开展 “农机操作能手”“安全作业标兵” 等评选活动,宣传先进典型,激发操作人员提升技能的积极性。鼓励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挥主体作用,组织内部技能比武、经验交流等活动,形成自主提升、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

结论

构建农机操作人员培训与资质管理的长效机制,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必然要求。通过完善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健全规范动态的资质管理机制、强化多元协同的保障支撑体系,可系统解决当前培训与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提升农机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与操作规范性。未来,需进一步加强部门协同、推进信息化应用、鼓励社会参与,确保长效机制落地见效,为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参考文献

[1] 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 “十四五” 规划 [Z]. 2021.

[2] 于凤秋. 农机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及高质量发展对策[J]. 南方农机,2025, 56 (09): 173-175.

[3] 王凤忠,刘雪。农机操作人员技能培训与资质认证体系构建研究 [J]. 中国农机化学报,2023 (2): 198-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