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甦教授从肾虚血瘀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经验总结
张园曼 曹玲君 张晓甦
1.扬州市妇幼保健院,江苏 扬州 225002;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0001
【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一种多发于育龄期妇女的以渐进性痛经、月经紊乱、不孕和盆腔包块为临床表现的疾病。目前尚无明确的发病机制,目前主要治疗目的是消灭和消除病灶,缓解并解除疼痛,改善和促进生育,减少和避免复发。西医主要采用激素类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治疗有一定疗效,但副作用明显。南京市名中医张晓甦教授结合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博采众长,拟定补肾化瘀方治疗本病,临床疗效显著,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补肾化瘀方、张晓甦教授、名医经验
【中图分类号】R711.71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指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包括腺体和间质)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出现在子宫腔被覆内膜以外的部位而发生的疾病。其主要临床症状为渐进性痛经、慢性盆腔痛、月经紊乱、不孕和盆腔包块等,约15%左右的育龄期女性深受其扰[1]。子宫内膜异位症( endometriosis,EMs) 虽为良性疾病,但却具有恶性疾病的行为,如播散、侵入、生长、粘连等,是现代医学研究的重点疾病和难以治疗的疾病[2] 。
张晓甦教授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市名中医,从事妇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30余年,潜心钻研,博采众长,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总结出妇科临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一套独特的诊疗思路与方法,对妇科临床的疑难病探索出独特的诊治方法。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张晓甦教授结合30余年临床经验,对病机病位深入剖析,深入浅出,提出了从肾虚血瘀论治的原则,以补肾活血、化瘀消癥为治疗原则,兼顾心、肝两脏的作用,活用四期调周法治疗本病,达到了整体兼顾的目的,临床疗效显著。笔者有幸侍诊,跟随张师学习,现将其治疗内异症观点及经验做总结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1、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病机
1.1血瘀是基本病机
中国中西医结合妇产科专业委员会经过不断的研讨,在 1990 年认定了血瘀症作为本病的基本病机[3]。古今众多医家也多将本病责之于血瘀。正如《诸病源候论》曰:“血瘕令人血令人腰痛,不可以仰俯,横骨下有结气,牢如石,小腹里急苦痛,深达腰腹,下挛阴里……月水不时,乍来乍不来,此病令人无子”。而中医古籍中并没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名,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现多将子宫内膜异位症纳入“痛经”、“癥瘕”、“不孕”等病证范畴。《格致余论》中说到:“将行而痛者,气之滞也;来后作痛者,气血俱虚也。”,故疼痛之因不外乎“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两者,最终皆与“瘀血”相关。患者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情志所伤、或饮食不当、或金刃损伤、或经行产后摄生不当等因素,致机体瘀血状态形成,冲任胞宫藏泄功能受损,月事不能按时而下,故见月经紊乱、日久不孕;瘀阻日久,不通则痛,有形之邪凝结不散,停滞下焦,日月相积可形成癥瘕包块,经络受阻,发为疼痛;离经之血妄行,停滞在胞宫、胞脉或犯溢子宫之外,致下腹结块,故临床上可见病灶异位在腹膜、卵巢等部位而形成。
1.2肾虚为发病之本
现代医学乘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快车高速进步,同时也增加了女性经受手术及宫腔操作等一系列医源性创伤的机会,本病的发病率也呈现递增的趋势[4]。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张晓甦教授认为肾虚是本病之宿根。宫腔操作增多、房劳多产、自身体质因素等多种因素损伤肾气。肾为元气之根,胞络者系于肾,肾气虚,阳气不足,阴寒内生,冲任虚寒,血失温煦推动而致血瘀,瘀血阻滞,不通则痛,日久成癥;同时瘀血日久致冲任更虚,无以相资,月事失期,甚至不能摄精成孕。
1.3肝郁气滞贯穿全程
叶天士有云“女子以肝为先天”,女性独特的生理条件造就了“女子阴性凝结,易于怫郁,郁则气滞血亦滞”的病理特点。另外,内异症患者病程多较长,长期的应激疼痛更使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焦虑高于常人[5]。肝失疏泄,气血运行失常,则致淤血留滞,止于盆腔则则损及胞脉,形成癥瘕,发为疼痛、甚至月经紊乱、不孕等;气滞心胸,则致心脉失养,从而产生心悸、失眠等一些焦虑症状。
2、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
2.1补肾化瘀法为治疗原则
张晓甦教授汲取众多医家经验,根据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自拟补肾化瘀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补肾化瘀方的药物组成为仙灵脾10g,菟丝子10g,鹿角霜(先煎)10g,醋鳖甲(先煎)10g,白芍10g,红花6g,当归10g,川芎10g,三棱10g,莪术1og,鸡血藤10g,生黄芪10g,郁金10g,醋香附10g。全方以补肾活血为法,选用仙灵脾、菟丝子、鹿角霜补肾以固其本,选用三棱、莪术破血化瘀之品以攻其瘀,配以鸡血藤、当归养血活血不伤正,白芍柔肝养血以补肝阴,郁金、香附为血中气药,加强行气活血之效,同时加以黄芪顾护正气,使得祛邪而不伤正。现代研究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与免疫炎症微环境的存在密切相关,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体内的局部免疫失调的状态,与肾虚患者失调状态具有一定的一致性[6]。慢性炎症刺激及其造成的组织粘连牵拉导致疼痛,药理学显示活血化瘀药有抗炎、促进炎症吸收、降低血黏度的作用,并可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促进体内瘀血消散,体内血流顺畅,有利于粘连组织的溶解及炎症反应的消除,从而达到祛瘀生新的功效。而补肾益气药有助于改善免疫功能,有助于炎性介质的清除,消除炎症反应,改善血液循环,通则不痛。
2.2重视疏肝宁心
张晓甦教授在治疗内异症时,以补肾化瘀为治疗大法,同时重视肝、心两脏的调摄肝主疏泄、心主神明,张师认为情志变化与心、肝两脏关系密切。故治疗内异症的过程中,张师也重视疏肝解郁,宁心安神。临床可采用陈皮、佛手、香附、玫瑰花等药物行气疏肝,钩藤、郁金、莲子心等药物以奏清心平肝之效。
2.3活用四期调周基本大法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具有周期性,与患者的月经周期有着很大的联系,此类疾病的发生会随着月经周期的阴阳消长变化而发生。给张师补肾化瘀法治疗本病的同时还兼顾四期调周的基本大法。经期以化瘀止痛为主,经后期重视补肾化瘀软坚散结,排卵期补肾益气活血,经前期补肾祛瘀理气通络,顺势而为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且在调经助孕方面体现出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宋卫玲.中药周期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不孕的效果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J].中国民间疗法,2019,27(09):38-39.
[2]赵玲娟,孔方方,邵艳社.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治疗进展[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5,27(06):114-116.
项目基金:单组目标值法探讨腹针联合雷火灸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优效性(编号:FYX202313)
作者简介:张园曼(1996- ),女,汉族,硕士研究生,扬州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住院医师,研究方向为妇科生殖内分泌。
曹玲君(1980- ),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副主任中医师,中西医结合妇科学专业,扬州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主任。
张晓甦(1963- ),女,汉族,本科,教授、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妇科生殖内分泌。